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

第1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經濟安全; 應對策略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之一。不可否認,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論是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都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同時也會給各國帶來一定的沖擊,其中受沖擊最大的就是發(fā)展中國家。東南亞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經濟全球化對其經濟沖擊的結果。[1]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為參加經濟全球化而付出的代價。當然,這種代價一點不付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太大,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過自己從經濟全球化中所獲得的利益。因此,對于實力薄弱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參與經濟全球化不能不慎之又慎,也就是既要積極參與,又要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回避經濟風險,實現經濟安全。

    一、 東南亞金融危機形成的深層原因

    從表面上看,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外部大投機商索羅斯點燃的,實質上內部誘因早已在東南亞各國內部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梢哉f,“不可避免的危機產生于可以避免的決策失誤”[2],因此,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經濟發(fā)展過熱,結構不合理,資源效益不佳

    東南亞國家從70年代開始相繼起飛,經濟增長較快。但東南亞各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對外貿易和制造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同時也帶來了弊端。隨著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制造成本的增加,勞動力素質和技術水平未能同步提高,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不高,無法實現產業(yè)結構調整,以致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出口下降,出現了巨額貿易逆差。面對長期貿易逆差,各國政府不是通過積極主動實現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來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而是采取低水平、盲目擴張,忽略了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資和生產大量過剩,主要表現在房地產、制造業(yè)等方面,出現了“規(guī)模效益遞減”的狀況。

    (二) 投資政策導向失誤,“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呆帳壞帳嚴重

    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是泡沫經濟的主要載體。由于東南亞國家經濟體制上的缺陷和宏觀經濟政策上的失誤,政府對大量流入的外資缺乏正確的投資導向。各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大部分外資流向投機性強或是需求不足的非生產性用途領域,諸如房地產或股市。大量資金涌向房地產業(yè),房地產價格暴漲又引來大量銀行向房地產業(yè)的投資。當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時,商業(yè)建筑嚴重供過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業(yè)建筑被閑置。由于一些銀行擅自放松向房地產業(yè)貸款的標準,結果導致大量資金因房地產過剩變成呆帳。銀行的呆帳增加影響了東南亞國家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一些金融機構瀕臨破產。[3]

    (三) 過多吸引外商投資,外債結構不合理

    經濟一體化增強了國際金融傳遞機制,大規(guī)模頻繁的國際資本流動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4]以泰國為例,泰國經濟起飛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金短缺,二是通貨膨脹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泰國的利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匯率相對穩(wěn)定,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泰國從中謀利。流入泰國的游資大部分是短期外債,1997年7月危機爆發(fā)前,泰國的外匯儲備為320億美元,但短期外債為400億美元。一國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利用外資力量的推動,但不能完全依賴外資。過分依賴海外市場資金,尤其是偏重短期游資的利用,必然會增加經濟的不穩(wěn)定。[5]

    (四) 資本市場開放過快,金融監(jiān)管乏力,經濟體制改革滯后和金融體制不健全是危機發(fā)生的突破口

    東南亞尤其是東盟各國為了實現快速趕超型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為了大量吸引外資,競相推出一系列金融開放措施,急于使國內的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實現一體化,超越了自身經濟和市場條件,在制度安排上難免存在漏洞。[6]東南亞各國雖然對發(fā)展本國金融市場頗為重視,卻沒有及時深入改革經濟體制,以促進其充分的市場化。因此,各國的金融體系缺乏適應市場的高效率和穩(wěn)健的風險管理,政府對金融機構監(jiān)管乏力。在這種情況下,單單強調金融自由化,開放資本市場來吸引外來資金,而不注重金融體制改革和有足夠的金融人才來監(jiān)管金融體系運行,無疑是飲鳩止渴,最終難免出現危機。

    基于上述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深層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東南亞金融危機“不過是當代全球化過程之深遠影響及其表現的一部分”,[6]具體說就是資本全球化、制造業(yè)及其產品的全球化、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等等,給東南亞各國帶來的負面的沖擊。這次危機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在處于全球化更前階段的歐美發(fā)達國家,也不是發(fā)生在處于前現代化時期的亞非欠發(fā)達國家,就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對他們的沖擊較小或是根本不存在。

    二、我國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保證經濟安全,防止金融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產業(yè)結構升級

    1?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產業(yè)結構升級

    發(fā)展中國家應適時調整本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把以“趕超”為主的戰(zhàn)略轉向以效益為主的戰(zhàn)略,由重速度的發(fā)展轉向重質量的發(fā)展,使經濟增長由“數量推動”向“質量推動”轉變。只有這樣才會有整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的實際增加,科技水平的真正進步;才會形成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后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的發(fā)展;才有可能利用經濟全球化契機,穩(wěn)步推進產業(yè)結構戰(zhàn)略調整。墨西哥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都與他們的產業(yè)結構不合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換代可以使發(fā)展中國家逐步減少對發(fā)達國家的依附關系,增強獨立自主能力,也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防御金融風險,維護經濟安全,實現經濟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2?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

    我國加入WTO后,隨著國內市場的更加開放,有可能導致一些原來準備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企業(yè)改變其經營策略。過去外商為了進入我國市場,在轉讓技術方面做出部分讓步。加入WTO后,我國政府要遵循“國民待遇”原則,不能強求外商必須轉移其技術,由此,外商可能會做出“只賣產品不轉移技術”的選擇,從而對外資企業(yè)的技術含量、引資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國際經驗表明,制度創(chuàng)新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利用外資領域,引進外資與產業(yè)結構升級結合,大力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從國際資本市場分享更多資金份額的重要手段。二戰(zhàn)后,國際性產業(yè)結構調整,發(fā)達國家的資本流向以資源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傾斜,70年代后期,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yè)投資增長率達21%,占投資總額的38%,90年代達到40%以上。20世紀90年代后,發(fā)達國家部分跨國公司開始從直接生產領域退出,轉向輸出專利技術、知識產權、品牌為主的委托生產加工,生產和制造業(yè)開始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我國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部分企業(yè),開始成為發(fā)達國家產業(yè)轉移的承接者。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吸收外資與引進技術極不協(xié)調,吸收的外資總量己居發(fā)展中國家首位,但外資帶動產業(yè)技術進步的效應較差。面對國際資本流動新趨勢和日趨激烈的引資競爭,傳統(tǒng)的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已對提高利用外資規(guī)模與引進技術、提高技術含量、質量形成新的制約。因此,有必要從制度創(chuàng)新入手,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提供更大的空間。

    3?協(xié)調高新技術產業(yè)與傳統(tǒng)產業(yè)的關系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必須緊跟國際潮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但是,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也要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同時,要正確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yè)與傳統(tǒng)產業(yè)的關系。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發(fā)展傳統(tǒng)產業(yè)具有比較優(yōu)勢,也是我國加入WTO后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產業(yè)。因此,要加快以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對傳統(tǒng)產業(yè)進行改造,以提高傳統(tǒng)產業(yè)的經營效率、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

    (二)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穩(wěn)妥地開放資本市場

    忽視本國實際,急于完全放開資本賬戶,其結果是災難性的。同樣,消極地視資本賬戶開放為一個遙遠的目標,采取逃避現實的態(tài)度,也是不可取的。關鍵在于前提條件的具備。

    1?完善的金融監(jiān)管體系是資本賬戶開放的關鍵條件

    對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建立和完善金融監(jiān)管體系,使低效、高成本的資本管制轉變?yōu)楦咝У慕鹑诒O(jiān)管,乃是資本賬戶開放的根本所在。只有完善金融監(jiān)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為資本賬戶的開放保駕護航。反之,即使其他前提條件均具備,發(fā)生金融危機的災難也很難避免。金融監(jiān)管是以控制金融風險為主要內容的。隨著放開資本賬戶,對已過時的管制措施的取消,并不意味著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態(tài)度,只是轉移了管制的重心,由金融監(jiān)管取而代之。

    完善金融監(jiān)管體系對我國至關重要。首先,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金融業(yè)發(fā)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歷史的原因,這種差距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它的存在會使我國在金融開放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面臨國外金融業(yè)在競爭上的優(yōu)勢,在經營制度和投資技術上的先進,以及國際資本流動規(guī)模大且易變的情況,我國金融的環(huán)境變了,不再是過去那種缺乏競爭、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金融機構業(yè)務單一,相對單純、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如果金融監(jiān)管體系建設滯后,會造成金融風險的擴大和深化,一旦發(fā)生金融危機,金融開放所獲得的益處,都將被危機帶來的成本抵消。其次,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內容,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既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等對資本賬戶開放的影響,也包括利率市場化與匯率市場化的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關系,使資本賬戶開放更具復雜性。資本管制解除之后,資本的流入和流出將主要依靠利率進行調節(jié),如果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后或不到位,那么,很可能造成資金價格信號的失真,使央行難以利用利率機制調控金融市場,極易引起短期資本的過度流入和資本外流。利率能否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與我國貨幣市場的發(fā)展與完善又密切相關,因為市場化的利率信號是在貨幣市場形成的,這一信號的質量,就取決于貨幣市場的規(guī)模、運作的規(guī)范程度和效率,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力等。不僅如此,完善的貨幣市場還有利于央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通過提高利率(貼現率)或發(fā)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將資金從外匯市場吸引到貨幣市場,減輕外匯市場上的需求壓力。同時,在匯率市場化改革中,建立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可以吸收或減緩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所造成的匯市振蕩,對資本賬戶開放后的匯市穩(wěn)定很重要。

第2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關鍵詞: 次貸危機;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試圖對次貸危機與新興市場金融危機進行對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為我國金融體系的發(fā)展和危機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議。

1 危機表現及其后果的比較分析

1.1 次貸危機 2007年3月13日,新世紀金融宣布破產。當日,道瓊斯30股價指數暴跌242.66點,全球股市隨之下挫。7月,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評級,相應投資機構爆出巨額虧損。第四季度,花旗與美林的虧損額均達98億美元,而瑞銀虧損高達114億美元。2008年3月14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由于流動性嚴重惡化,股價重挫45.88%,美聯儲決定提供應急資金,這是經濟大蕭條以來,美聯儲第一次向非商業(yè)銀行提供應急資金。同時,全球股市劇烈震蕩下行。雖然緊急降息和央行聯手注資給股市帶來了短期反彈,但股市整體已進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瓊斯600指數比上年下跌0.17%,是繼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陰。美元指數也進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黃金、原油等各類商品期貨價格攀升,特別是能源、貴金屬和農產品的商品期貨上漲最為顯著,引發(fā)了全球通脹浪潮。

實體經濟方面,07年12月美國失業(yè)率增至5.0%,為O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制造業(yè)活動指數下降至47.7,為03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同時,歐元區(qū)也調低了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007年的2.2%降為1.8%,這也是歐元區(qū)成立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

1.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1.2.1 東南亞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各國都加快了市場化進程,經濟發(fā)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國利率的上調造成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首先從泰國開始,受美國方面的影響泰國貿易迅速萎縮,泰國國內的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并導致了全國的政治動蕩,大量的外資企業(yè)宣布退出泰國市場,最終造成泰國股市的崩盤。而就在這時候,國際對沖基金開始對泰銖進行攻擊,泰國政府無計可施,泰銖貶值嚴重,宣布金融危機爆發(fā)。這次金融危機很快就影響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機構倒閉,東南亞經濟衰退。這次金融危機的波及范圍很廣,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qū)以及東亞其他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 [2]。

1.2.2 俄羅斯金融危機 俄羅斯從1992年經濟全面轉型之后,經濟狀況一直不理想,深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就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fā)生后,俄羅斯連續(xù)爆發(fā)了兩次金融危機,分別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機首先影響到的是俄羅斯的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羅斯國債的集體大規(guī)模外逃,大約占到了俄羅斯國債總額的1/3,匯率和股市相繼受挫,整個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狀況幾乎呈癱瘓的狀態(tài)。1998年,8月份,政府對盧布不再控制,決定讓其自由浮動,并決定了單方面對內債和一部分外債進行延期償付,導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

1.2.3 阿根廷金融危機 199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形勢動蕩的影響,阿根廷經濟形勢惡化,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長期衰退困擾及金融和財政形勢惡化的沖擊,經濟大幅下滑,陷入危機。危機引發(fā)了市場恐慌,導致大量資本外逃和銀行擠兌。政府被迫實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資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勢已久的社會不滿情緒,出現嚴重的政治混亂,國家陷入了以經濟持續(xù)惡化、社會動蕩不安和政治混亂為特征的全面危機。金融系統(tǒng)癱瘓,銀行業(yè)陷入破產邊緣;生產大幅萎縮,經濟繼13個季度持續(xù)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業(yè)率上升到25%以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危機還引發(fā)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及民眾對政治家的信任危機。

1.2.4 越南金融危機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從2007年的1170點巨挫至390.08點。CPI連續(xù)7個月高于兩位數,5月份更是創(chuàng)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價格漲幅居首,達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兌美元貶值27%,而且?guī)缀趺刻於紩H值5~7個百分點,這加大了越南當局穩(wěn)定匯率的難度。樓市方面,河內房價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達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價格依然維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幣8500元左右),商務樓則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幣17000元以上)。

2 危機成因的比較分析

2.1 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深層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從宏觀上講,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為這次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在過去的5年中,各國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較低的資金成本壓低了美國國內住宅的抵押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成本,經濟繁榮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對住宅的強勁需求,抬高了房價。

②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級抵押貸款產品主要是基于房價的上漲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時候,銀行就能夠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潤還不用害怕風險;但是,如果房市比較低迷,利率上升,這樣會無形中增大客戶的負擔,一旦這種負擔超過了其實際能夠承受的壓力,就會造成違約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出現。

③管理機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機爆發(fā)的可能性。政府把對次級貸債券的評估和監(jiān)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結果這些機構采用的評級標準并不十分真實可靠。當次級抵押貸款被打包成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時,債券投資者無法確切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危機風險加大。

2.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2.2.1 前三次新興市場危機的共同原因 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資本賬戶余額:三次危機爆發(fā)的共同標志都是國際游資的突然逆轉。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動,極易滋生泡沫經濟,削弱了宏觀經濟基礎。中國和印度能在東南亞危機中幸免于難的重要原因就是資本管制減少了投機性攻擊的可能。②外債/GDP:巨額的外債負擔是導致三次金融危機的最明顯原因。所有危機國在危機前都有一個快速或持續(xù)、且數額巨大的外債形成過程。從債務形成開始到后續(xù)階段,這些資本流入總是包含著高比例的短期債權。這些債務的波動性極強,一旦有風吹草動,債權人就會中止已到期債務或者對未到期債務不再展期,造成債務國的流動性不足,引發(fā)危機。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多,但也為金融危機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從而使得金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都被擴大。另外,作為金融自由化的產物,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同樣也使得國際經濟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監(jiān)管缺位:與外國非制造短期資本進入對應,東盟國家對本國金融也采取放手發(fā)展的方式,允許金融機構數目急劇擴張,取消企業(yè)的貸款限額,銀行體系監(jiān)管不嚴,大量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項目,加之部分國家政治上的腐敗,給危機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各國的金融監(jiān)管又十分脆弱。據統(tǒng)計,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銀行貸款逐年增加,而貸款損失準備卻在逐年減少。

2.2.2 越南金融危機的成因 2000年以來,越南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表面上看,此次危機的主要是輸入型通貨膨脹造成的,其根源則是內憂外患的雙重結果。2008年上半年,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就上漲了38.54%。作為石油輸入國的越南無法自主制定能源價格,國際油價的飆升使國內財政承受巨大壓力。盡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輸出國,世界糧價的高速上漲加速了其出口增長,但也帶動國內糧價上漲,成為國內CPI居高不下的元兇。同時,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開始放開資本項目的外資直接投資。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寬到49%。直接投資擴大了越南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流入房地產、股市的組合投資則通過推高資產價格反過來又推高了商品服務價格。從內部而言,越南國內的投資過高,2002-2006年投資占GDP比例依次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資導致其進口增長過快,從2002年以來經常項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額從2002年的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億美元,占GDP比重從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國爆發(fā)危機時,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國、俄羅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資本賬戶下不能自由兌換;其次,越南外匯儲備超出了3個月的警戒線;再次,越南的外債/GDP的比率約為30%,遠低于100%的警戒線;最后,越南的貿易伙伴除菲律賓外均有貿易盈余。這使越南金融危機的傳染性相對較弱[4]。

3 啟示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帶有向全球轉嫁的性質,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即使像歐美這樣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同樣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市場失靈。雖然我國尚未發(fā)生金融危機,但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誘發(fā)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fā)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能力就更為重要。在未來中國金融自由化、金融證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有效監(jiān)管和謹慎開放是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最大啟示[4]:

①慎恰當地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把握好金融開放的速度;

②在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和衍生工具發(fā)展的同時,要嚴格加強監(jiān)管;

③適當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衰退的大潮中尋求經濟增長,又要嚴密控制高速增長引發(fā)的通脹壓力;

④謹慎而積極地處置對外金融投資。

參考文獻:

[1]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反思.社科縱橫. 2009,1.

[2]楊德權,劉■.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傳染誘因的實證研究.價值工程,2006,(11).

第3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關鍵詞: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傳遞機制

文章編號:1003-4625(2000)01-0049-02中圖分類號:F821.5文獻標識碼:A

嚴兵(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福建廈門361005)

[收稿日期]1999-10-20

[作者簡介]嚴兵(1977-),男,湖北荊門人,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在讀碩士研究生,攻讀國際經濟貿易專業(yè)。

研究國際金融傳遞機制,對于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建立有效防范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國際金融傳遞可分為正常傳遞與非正常傳遞兩種類型。正常傳遞指在維持各國匯率穩(wěn)定和金融市場正常運行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影響,非正常傳遞指引起各國匯率劇烈波動和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的國際資本流動,它不僅由一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另一國,而且造成各國和地區(qū)之間的連鎖反應,即危機“傳染”。本文所討論的國際金融機制,主要指后一種類型。

一、傳遞源與被傳遞對象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的國際環(huán)境下,由于種種原因首先爆發(fā)金融危機的國家(地區(qū))稱為“傳遞源”。受傳遞源影響,同樣的危機很快出現在其臨近或周圍的國家或地區(qū),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稱為“被傳遞對象”。一般情況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傳遞源”多發(fā)生在區(qū)域經濟鏈條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上。那些被傳遞的國家或地區(qū),往往與傳遞源國家在經濟類型、金融體制、發(fā)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具體來說,可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經濟一體化區(qū)域內高度相關的投資貿易關系。以這次東南亞貨幣危機為例,東盟五國較為全面地進入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階段是在1976年2月五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區(qū)內實行特惠關稅區(qū)時算起。當時東盟各國為了迅速發(fā)展經濟紛紛實行50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由于當時美、日、歐占東盟進出口總額的60%,使得東盟各國經濟極易受到西方經濟波動的影響。為此,東盟決定采取擴大區(qū)內貿易的政策,政策的實施使得東盟五國的內部貿易、投資比重迅速上升,各國經濟命運由此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同時對東盟的這些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國家來說,對外部波動極為敏感,加上各國在產業(yè)和進出口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競爭性,那么一旦某國貨幣受到投機者沖擊而匯率發(fā)生大幅波動和下跌時,自然也會迅速影響到其它國家的外匯市場,從而造成貨幣危機的傳遞。

(二)國家之間存在某種貨幣一體化安排。1992年歐洲外匯市場波動的背景正是國際投機勢力看準了歐盟貨幣體系中,成員國雖然安排了相互間匯率浮動上下不超過2.25%的界限,這種貨幣一體化安排客觀上要求各國一致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當時東西德統(tǒng)一不久,德國政府對赤字融資的需要要執(zhí)意維持馬克較高的利率,最終以英鎊為首的其它低利率貨幣遭受投機者拋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整個西歐經濟也陷入衰退。在這種一體化的貨幣安排下,任何一種薄弱的貨幣受到攻擊都可能引起整個區(qū)域的市場動蕩。

二、傳遞媒介、傳遞途徑與傳遞過程

在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資本市場自由化的國際環(huán)境中,貨幣政策傳遞機制越來越依賴于市場價格即匯率和利率等競爭性變量。區(qū)域金融危機發(fā)生,匯率和利率成為國際金融傳遞的主要媒介。特別是匯率變動直接對國際和一國經濟發(fā)生作用。在上述兩個例子中,作為傳遞源的國家都因過去的刻板的盯住匯率政策不能應付國家經濟和金融環(huán)境的變化,并都改變了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從而引起貨幣大幅貶值而發(fā)生金融危機。既然國際金融的傳遞媒介是利率和匯率,那么樣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就自然成為主要的傳遞途徑。

國際金融危機傳遞的過程可概括如下(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由于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與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后,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正是基于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頭,而投機性的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另外,心理因素也會加速金融危機的傳遞。由于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等,投資者也害怕當地會發(fā)生金融危機,于是干脆把資本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它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fā)生。

三、現代國際投資組合理論———金融危機傳遞機制的一種理論解釋

投資組合理論是現資組合行為的基礎理論。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各國國內經濟的發(fā)展,當前分散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已經由證券的種類構成轉向證券的地區(qū)構成上來了。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每一種資產組合的風險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來度量,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大小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組合中各資產的風險大小、各類資產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在分散投資時,在既定收益下必須盡量減少資產之間的相關度,從而降低總體風險。目前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經濟往來和一體化發(fā)展,其證券之間的相關系數已經變得很大,僅限于發(fā)達國家的投資組合已經無法很好地削減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投資組合必然會把部分投資換成回報。而這些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往往被劃分為不同的區(qū)域投資板塊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國的貨幣風險上升,國際投資組合即對自身做出修正,這種修正行為就是把屬于該地區(qū)板塊的證券和貨幣拋出,從而引起該板塊對應的整個地區(qū)的貨幣動蕩。

四、傳遞力度與傳遞中止

第4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1996年我國出口貿易不盡如從意,特別是頭6個月的出口貿易更是嚴重滑坡,后半年則稍有回升。有人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導致的。但其中是否也有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相比有下降之虞呢?

尤其重要的是,我國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的呆帳是困擾我國金融形勢穩(wěn)定和經濟增長的的頭號大敵。我國銀行資產占GDP的比率大大超過發(fā)達國家的同一比率,比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這一比率也高出許多。據《經濟學家》周刊的數字,我國銀行負債資產在1995年的這一比率是80%左右,而美國是50%左右。亞洲國家除日本外都比我國低。

我國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比大多數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受國家的控制程度要高出許多。在同一期的《經濟學家》周刊中,以國有銀行資產占整個銀行資產的比率來反映的這一程度,中國的這一比率接近100%。印度為70%,臺灣省為接近60%。俄羅斯為25%左右,韓國為18%左右。

由此可見,我國的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系統(tǒng)性風險。目前這是一種可能的風險,但是一俟條件成熟,就會轉化為現實中的金融風險。

乍一看起來,東南亞金融危機似乎與平民百姓無關,仔細一想其實大謬不然。難道通貨膨脹、銀行倒閉跟咱們老百姓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們太習慣于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包攬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以致我們對金融市場中廣泛存在的風險麻木不仁。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如1988年1993年經濟增長過快,物價上漲過猛的情況,這也是市場金融風險的一種。

但我們的銀行從來沒有因為經營者管理不善,出現不能支付居民存款的現象。近幾年在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下也曾有過幾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因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但我們出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考慮,沒有抓住機會向儲戶們宣傳因銀行支付出現問題而出現的金融風險。因此我們對這一類的金融風險沒有親身感受。

其實,我們一直在市場中邁進,銀行支付不濟而導致銀行擠兌風潮的風險會用它特有手段讓我們付出代價。我國臺灣省近幾年不是也曾出現銀行擠兌風波嗎?日本前幾年出現的銀行倒閉一直都在困擾著日本經濟的順利復蘇。去年日本市民不是為反對日本政府用財政收入來墊支住宅金融的巨額虧損嗎?

字串8

銀行也是企業(yè),它亦存在著因支付困難和經營不善而倒閉的必然性。只是我國的金融才剛剛邁向市場化,銀行的經營水平、資產質量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完全暴露。但這不是我們松懈對金融風險警惕的理由。只要風險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對它的警惕。

東南亞金融危機不但給國際金融市場及其金融當局提了個醒,也給我國廣大的老百姓們提了個醒。在當今老百姓擁有越來越多的、種類繁多的金融資產的時候,他們特別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風險意識,提高自己的金融風險的預防能力和承擔能力。

中國的股民們已經多次領教了股市的風云變化,他們對股市的風險有了切身感受。但是中國的老百姓們對銀行會倒閉的金融風險則沒有親身經歷。因此今天叫狼來了,會沒有人相信。若是當真狼來了呢,我們只有亡羊補牢了。

要實行靈活的匯率政策

在這次東南亞貨幣危機中,以泰國為首,包括其他東南亞各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韓國等國,因貨幣紛紛不支,目前,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都已宣布擴大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浮動范圍,或相繼與美元脫鉤,傾刻間,東南亞的美元區(qū)支離破碎。在與美元掛鉤采取釘住“通貨藍”的東亞國家中,除了香港外,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新加坡結果無一幸免地遭到了失敗,付出了慘痛的高昂代價。

字串5

八十年代,出于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東南亞各國都將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將其固定在一定水平上,而不是根據市場供求變化來進行調整。1995年,美日簽定加強美元協(xié)議后,各國也未能及時調整匯率政策,結果逐步造成本國貨幣嚴重升值,最后成為投機商的攻擊目標。

第5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關鍵詞: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當今,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推進,區(qū)域經濟合作已成為經濟發(fā)展合作的主要趨勢。在新一輪的區(qū)分域經濟合作發(fā)展中,東亞區(qū)域合作發(fā)展尤其迅速。在此,我們按照國際慣例,把地理位置作為區(qū)域的基礎,結合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將東亞分為東北亞和東南亞。東北亞地區(qū)主要是指中國、日本和韓國,東南亞主要指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包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緬甸、越南、老撾10個國家。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這13個國家地區(qū)經濟區(qū)域發(fā)展合作的進程,發(fā)展面臨的困境來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東亞地區(qū)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

一、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伴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騰飛,東亞區(qū)域經濟的合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矚目。1967年,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五國外長在曼谷召開會議,發(fā)表《曼谷宣言》,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標志著東亞地區(qū)主義的復活。特別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對其造成重創(chuàng),影響廣泛。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后,仍然不能解決其金融危機問題,同時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此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讓東南亞國家不禁開始反思東亞經濟合作一體化的重要性,這促使東亞各國構想建立統(tǒng)一聯盟來尋求相互幫助。

目前,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經歷的主要階段有:

1.中國與東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改革。二戰(zhàn)后,在東亞地區(qū),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成功推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經濟實現騰飛,在此,也給中國與東盟的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經濟發(fā)展模式,提供了一種發(fā)展方向的選擇。中國與東盟國家選擇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方式,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為以后形成區(qū)域合作組織奠定了基礎。

2.日本經濟模式的轉變。日本在選擇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這種發(fā)展是基于美國采取的“冷戰(zhàn)”策略,但當世界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時,美國開始對日本的經濟實施干預與抑制,迫使日元升值。1991年日本爆發(fā)了經濟危機,出現嚴重的經濟泡沫,對其經濟和金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此時,日本開始把目光轉向東亞,利用本國先進的技術和資本,向東亞國家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并把本土不具有優(yōu)勢的產業(yè)轉移到東亞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以日本為領頭,帶動其他國家發(fā)展的東亞新格局??陀^上講,這樣的發(fā)展促進了東亞區(qū)域一體化的進程的發(fā)展。

3.亞太經合合作組織(APEC)的成立。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正式成立。1993年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為東亞各國,但也有歐美國家的參與,若組織內部發(fā)生沖突,必然會引起東亞地區(qū)主義感的加強,于此同時,APEC的成立,也標志著東亞以日本發(fā)展為帶動力的東亞新經濟區(qū)域的形成,客觀上,加強了日本在東亞的經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發(fā)展。

4.伴隨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立及良好發(fā)展,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各國意識到相互團結的重要性,建立統(tǒng)一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迫切性,因此,積極展開對話,逐步形成了東盟與中國、東盟與日本、東盟與韓國的“10+1”發(fā)展模式,于此同時東盟與中日韓組成了“10+3”合作模式,這種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建立帶動了各國經濟、政治合作的團結性,促進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

二、東亞經濟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困境

1.缺乏東亞地區(qū)意識。一個地區(qū)最終形成區(qū)域合作離不開相通的文化背景,東亞地區(qū)受到儒家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文化的影響,存在相當大的具體差異。比如印尼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菲律賓大多信仰基督教,日本大多信仰佛教等,具體不同國家主導文化是不同的,且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在思想、行為上的一些不同和異質性,阻礙了統(tǒng)一經濟體合作體的形成和發(fā)展。

2.經濟基礎的差異性。東亞13個國家中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存在嚴重差異。在這當中存在發(fā)達國家如日本,也存在不發(fā)達國家如緬甸、柬埔寨和老撾,這種發(fā)展水平的較大差異給地區(qū)合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障礙,造成地區(qū)之間貿易的不平衡,經濟投資的均衡,最終導致區(qū)域合作不統(tǒng)一,經濟合作發(fā)展差異趨勢越來越大。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經濟發(fā)展政策。此外,經濟發(fā)展制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完全開放與半開放,開放項目不同,各國經濟體不能完全進入,經濟一體化受到限制。

3.統(tǒng)一制度的缺失。東亞區(qū)域經濟合作雖然建立了“10+1”“10+3”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對話與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排除在經濟一體化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東亞國家統(tǒng)一的經濟發(fā)展制度并沒有形成起來,各國之間的合作也僅限于相互對話,降低關稅幅度等,這樣的發(fā)展模式沒有固定性與嚴格性,相互之間的對話也僅僅基于討論合作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按照一體化的標準來發(fā)展和執(zhí)行,導致一體化進程緩慢。

綜上所述,東亞地區(qū)一體化發(fā)展取得了一定階段性進步,但從長遠看來還存在較多問題,因此,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必須注重各國文化交流,增加各國之間的溝通,加強區(qū)域間經濟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發(fā)展,同時建立和完善統(tǒng)一的合作法律體制和制度,全面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軍行,全毅.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與特點[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8(05).

[2]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J].當代亞太,2006(05).

[3]王庭東.論東亞新地區(qū)主義[J].當代亞太,2003(01).

[4]李建民.東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戰(zhàn)略選擇的動因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01).

第6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無法忍受的美元

提起匯率損失,劉曉東心痛不已。

2007年,劉曉東的昆侖電力參與了印尼雅加達以北萬丹省的一個總額9億美元的建設項目。劉曉東收的是印尼盾,但給中國工人發(fā)工資用的卻是人民幣,而2008年10月份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兌換印尼盾匯率已經從1∶1250暴漲到1∶1700左右,這令劉曉東利潤大幅縮水。

“當然,工人工資都是小錢,大頭還是設備的錢?!眲詵|說。

這個項目大部分都用美元結算,其余的使用印尼盾結算,這導致美元或印尼盾換算成人民幣買設備會有巨大的匯率損失,劉曉東估計:“匯率損失甚至可能達到總利潤10%左右。”“更可怕的是,往往有時候賺的根本就不是印尼人的錢,”劉曉東眉頭緊鎖,“因為許多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錢,都是來源于中國政府的援助?!?/p>

中國政府經常會給印尼一定的援助,給的是美元,并指定用于印尼的水電站、火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求印尼政府將這些項目分配給中資企業(yè)做。

人民幣人氣高漲

2008年11月中下旬,金融海嘯的背景下,馬來西亞、印尼等都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希望中國在金融危機中予以援助的愿望。某常駐東南亞的中國商務外交官說:“在別人有求于我的時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好機會?!倍?zhàn)之后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就是要求各國以美元結算,奠定了美元國際貨幣的根基。

但東南亞區(qū)域國家對于人民幣的呼聲,并非應中國要求為之,而是在美元危機中的自覺選擇。

馬來西亞于2005年放棄了其貨幣與美元掛鉤,轉而實行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浮動,目前,馬來西亞已經將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之一。

菲律賓更是于2006年簽署總統(tǒng)令,要求其央行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之一。

據知情者透露,菲律賓的人民幣儲備是以貨幣互換的形式,將一定數額的菲律賓比索運到中國,換取同樣價值的人民幣資產并儲存在中國央行,并取得利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更多地選擇用人民幣來儲值,以避免美元帶來的損失。大部分電力公司以及其他中國駐外人員的工資是以美元結算。前一段時間印尼盾升值趨勢強勁,美元貶值,中國員工便紛紛把存折中的美金兌換成印尼盾,但沒想到2008年10月以來印尼盾暴跌,可坑慘了他們?,F在,很多員工都是一發(fā)工資就匯回國換成人民幣來規(guī)避風險。

中資銀行駐印尼分行某高層,也見證了人民幣在印尼的火熱?!坝行┯∧嵘倘松踔廖鞣饺?,都來找到我,問能否把人民幣存在中國銀行里,一開口都是幾百萬的數額?!边@位高層說。

東南亞許多富人,都看好人民幣的升值前景,紛紛從各自的渠道收集到人民幣,但在現實中,由于我國的貨幣政策限制,海外的銀行并不能接收他們的存款,無處獲得利息,他們便把錢存在家里自己的小金庫中,熱情依然不減。

在巴厘島,已出現專門囤積人民幣的小商販,他們都與各處的貨幣兌換店打好招呼,一收到人民幣立刻上門收購。

在馬尼拉的貨幣兌換店中,也早就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且兌換量均超過日元。

東南亞區(qū)域內,美元的危機使人民幣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另一種選擇。

市場走在政策前邊

在越南、緬甸的出差經歷讓常駐東南亞的中國商務外交官王松印象深刻,“在大街上消費的時候,小商販先問我們要的是人民幣,沒有人民幣才用美元付。當地與中國的邊貿也早已是用人民幣結算?!?/p>

這里的市場對于人民幣的接收更加熱情,對于人民幣的使用也更加頻繁。

雖然,這也是由于緬甸和越南與我國邊貿來往密切的原因,中國分別是越南和緬甸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貿易伙伴。但是,市場需求旺盛還是客觀存在的。而我國現行的外匯管制政策,對需求卻是一種無形的阻礙。

在真正主流的國際貿易中,人民幣很難成為結算貨幣。雅加達的“小肥羊”火鍋城開在CBD區(qū)域一幢高檔的大廈里,很受當地中國人和印尼人的喜歡。

雖然“小肥羊”是中國品牌,許多餐具也是從中國進口,但公司卻還是嚴格秉承著國際貿易的原則―― 一切用美元結算?!拔覀兘Y算還是用美元,因為要用美元去澳洲進口牛肉,想用人民幣也是不行的?!毙》恃蚶习逭f。

而根源就在于:我國實行外匯管制。毫無疑問,種種政策的限制已經落到了市場需求的后邊。

從印尼到菲律賓直至整個東南亞的所有銀行中,雖然對人民幣的呼聲、熱度和市場需求都很高,但包括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都沒有人民幣業(yè)務。

正是因為這種客觀存在的政策與市場現實的矛盾,催生了地下錢莊等民間人民幣業(yè)務機構。

地下錢莊興盛

沈先生是印尼人,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一副斯文眼鏡的白領形象后邊,實際上還隱藏著另一重充滿神秘色彩的身份――地下錢莊小老板。

幾年前,他與幾個朋友聯手搞起了這個溝通印尼與中國大陸的地下錢莊。幾個朋友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組織網絡,他則堅守印尼。主要服務于那些去中國讀書、看病或做生意的印尼人。找他匯款的都是熟人介紹,匯款也無需銀行那樣的繁瑣手續(xù)和身份證明,只要在印尼當面或通過銀行轉來印尼盾,他在中國的網絡就會把人民幣打到指定賬號上。既方便又快捷。

沈先生的地下錢莊每月可以有1萬-200萬的人民幣流量,單筆最高匯款達到30萬人民幣。地下錢莊不能直接接收或付出人民幣,因為這樣少了匯率轉換,他們便無利可圖。但可以拿其他貨幣從地下錢莊處購得人民幣,“要多少都有?!鄙蛳壬f。

像這樣的地下錢莊在雅加達隨處可見,遍布東南亞的許多大的中餐館、旅行社、咨詢公司等也都兼營地下錢莊業(yè)務。

某東南亞中國金融界高層人士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他甚至知道更多,“某些外資銀行,在偷偷地進行人民幣業(yè)務,就是為囤積了人民幣的客戶提供存款服務,給予一定的利息,他們再通過各種手段,把人民幣通過香港運回大陸,獲得更高的利息,賺取利潤?!?/p>

“明知市場和錢被地下錢莊和外資銀行賺走,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沒辦法,有些杠杠我們是不能碰的。”這位高層無奈地說。

面對市場需求與政策上的矛盾,中資銀行只有另辟蹊徑?!霸谶@個問題上,目前我們主要思路是把現金業(yè)務轉化為非現金業(yè)務?!敝袊ど蹄y行印尼分行總裁袁斌說。

也就是銀聯的信用卡。原來印尼人去中國消費,需要帶外國的卡,每次需要交3%-5%的手續(xù)費,很麻煩,工商銀行來到印尼后,開始開展銀行卡業(yè)務,在印尼人中推廣中國銀聯的卡,方便他們去中國消費。

另外,工行還在開展國際匯款業(yè)務。他們正在與印尼央行協(xié)商,如果成功,將能實現與國內一樣的實時匯款(不能直接匯人民幣,都是需要轉換成美元,但時效性更快)?!拔覀兿M甑字澳芡ㄟ^,現在在新加坡、首爾、澳門,都已經可以用這個系統(tǒng)。”袁斌說。

香港在行動

2004年2月19日上午,首輛滿載總值9800多萬元人民幣的押運車由皇崗口岸進入香港,意味著人民幣邁開國際化的第一小步,中國央行正式允許在香港開展人民幣業(yè)務。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隨后表示:政府將繼續(xù)研究新措施,確保香港未來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

對于人民幣的國際化,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將是歷史性的一步,因為,這意味著人民幣真正實現了自由兌換,由國際市場來決定人民幣的價格,并且成為國際結算貨幣。

目前,在香港,已經可以開人民幣賬戶,消費時也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銀聯卡也可以直接在香港消費或提取港幣現金。中銀香港負責香港的人民幣結算業(yè)務,在香港也已經可以投資買大陸銀行的人民幣債券。這里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香港是境外人民幣流通的最重要的區(qū)域,已經是國際上尤其是東南亞的人民幣回流到大陸的主要途徑?!睋y(tǒng)計,香港每年的人民幣流量約為188億元,“但如果把掌握在居民手中和其他機構的人民幣計算進去,總量應該已經在千億以上了?!爆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融安全專家江涌說。

據統(tǒng)計,目前人民幣在新加坡的年均跨境流量為40億元,在越南的存量為38億元,在泰國為5億元,在印尼的流量約為4億元左右。

但是,中央政府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以及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政策上的選擇還是十分慎重的。

某銀行系統(tǒng)駐外的官員們清晰地記得,2004年放開香港人民幣的政策制定之前,央行內部曾討論過,并聽取了各銀行的意見:怎樣才能使人民幣在香港能夠自由流通和使用,卻又不致使香港立刻成為人民幣的離岸清算中心。最后的結果是,限定只有香港本地的居民可以申請人民幣賬戶。在境內的人民幣市場前豎立一道防火墻,以免對境內的人民幣造成沖擊。

的確,我國實行外匯管制,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經常項目下的資金出入已經開放,但資本項下的流動則不被允許,也就是說企業(yè)可以通過賬戶轉美金,個人轉美金出境則有一定的限額,但對于人民幣,則是一律禁止大筆的出入,每個人出國可攜帶的人民幣數額也是限定的。

這種只進不出的外匯政策,在國內,導致央行無法獨立制定貨幣政策,只能被動增發(fā)人民幣,造成巨大的通脹壓力。而提高準備金率、發(fā)票據回收貨幣的辦法,其效果也如同黃河防洪――高筑的堤壩形成懸河,洪水的威脅卻始終無法消除。

而在國際上,則造成人民幣無法流通出境,國外的市場需求無法滿足,國外的人民幣也無處尋找利息和升值途徑;人民幣無法成為第三方貨幣,現實的國際影響無法展開;地下錢莊業(yè)務紅火;理論上,也封死了國外政府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通路。

所以,逐步放開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央行2008年11月17日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也說,央行將“穩(wěn)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雖然管制有缺點,但也不乏優(yōu)勢,恰恰是這種管制,使中國避免了金融開放上的風險。印尼雖然實行金融完全開放的政策,但是,卻因此吃盡了苦。本次金融海嘯之前,印尼國內流入了大量的熱錢,主要投資于證券市場或者購買印尼國債,熱錢總額在140億-150億美元左右。而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大部分撤出了,造成了印尼流動性緊張,印尼盾迅速貶值。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中央政府曾考慮過加速放開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但正是一場危機,讓中央看到了風險,于是,放開的腳步又退了回去。而這一次,也是金融海嘯的爆發(fā),再一次讓我們認識到了金融領域的復雜性?!苯拷榻B說。

第7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關鍵詞:市場泡沫 杠桿倍率 金融創(chuàng)新

一、金融危機給我們警示

1、前車之鑒

金融創(chuàng)新在短期內確實可以積聚大量的財富,會給人以巨大的誘惑,華爾街的神話證實了這一點,但高風險也會與之相伴。假如金融創(chuàng)新不能評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為了逐利,那么,這種創(chuàng)新活動帶來的一定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危機和災難。本輪始發(fā)于美國的金融風暴是次貸危機蔓延的結果,是次貸危機與美國金融創(chuàng)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美國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yè)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并通過粉飾包裝使其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fā)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chuàng)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不斷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泡沫不斷吹大,使得市場主體不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產品之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券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借鑒美國金融危機血的教訓,我們有必要對金融創(chuàng)新進行重新審視,既要看到其對金融發(fā)展起到推進器的作用,又要對其令人防不勝防的放大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把金融創(chuàng)新的風險置于可控范圍內。使我們金融企業(yè)發(fā)展變得更為健康,融資功能更為強健。

2、盲目創(chuàng)新是風險,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

雖說一國沒有強大的金融,就不會有強大的經濟。但我們不要忘了當今這場金融游戲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這場游戲也使我們看到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奪他國財富,再現統(tǒng)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zhàn)役的手段與結果。它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不能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能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創(chuàng)新,它必須要圍繞實體經濟服務而創(chuàng)新。因為脫離實體的虛擬的金融創(chuàng)新,其信用是難以把握和測控的,它必將為事后積聚大量的風險。譬如發(fā)行中小企業(yè)集合債券,就是為了解決當前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情況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yè)是首當其沖受害者,更顯其要害是融資困難,并可由此引起諸多問題困擾,將會引起我國失業(yè)率大幅上升。而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問題,將會起到提綱挈領、正中要的作用。因為中小企業(yè)可吸納大量的就業(yè)人員,而就業(yè)人員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來必然會引起上游產品消費需求同步增長,從而理順產業(yè)鏈,使經濟活絡起來,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說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必須要與時俱進,與整體經濟發(fā)展相聯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裝,虛幻的贏利,是要與實體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會創(chuàng)造富有生命力的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體系。

3、亞洲金融危機警示的意義

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迅速擴散至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tǒng)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這次金融危機在半年時間之內以席卷國家之多、危害之大、損失之慘令世人瞠目結舌,在事后的總結中,人們認為危機的發(fā)生絕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tǒng)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于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范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之經驗,人們對危機爆發(fā)的原因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fā)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從深層次的層面我們可以認為是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fā)。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它只發(fā)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范金融危機。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qū)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包括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國際收支赤字增大,外債增多;銀行貸款過分寬松。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1、金融杠桿無限制放大

人們追求財富的夢想始終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如果超出現實和不擇手段地追求,往往會給別人或自己帶來禍害。過去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采用各種手段毫不顧市場環(huán)境地擴大生產,引起商品相對過剩,結果所生產的產品沒辦法銷售,經營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大量失業(yè),社會購買力大量下降,社會形成混亂,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這種趨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維所占據,它就會周而復始地出現經濟危機。不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場會變得更為理性,產品過剩沒有那么嚴重,對經濟破壞程度沒有那么強。當人們慢慢醒悟過來的時候(也就是說經濟危機所造成的震蕩幅度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更高層的危機就出現了,它的殺傷力絕對勝過產品過剩所造成的經濟危機,這就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對孿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財不擇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會經濟混亂,市場萎縮,流通堵塞,工廠開工不足,失業(yè)率急劇上升。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傳統(tǒng)上以賺取傭金收入為主、對資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資銀行,大量介入次貸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

2、信用過度資產化所帶來的危害

從本質上來講,次貸危機的根源就是金融企業(yè)不顧觸犯金融道德風險,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桿,令金融風險無限積聚,使泡沫破裂的災難性后果超出了金融體系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而引發(fā)銀行危機、信用違約危機、債務危機、美元危機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而這一系列危機的背后凸顯的則是美國出現了整體性的信用坍塌。國家信用是金融體制的最后依托。聯邦政府多年來對于兩房疏于監(jiān)管,無形中縱容了風險的不斷膨脹,而事發(fā)后又將“風險社會化”,其所觸犯的“道德風險”則從價值層面上對國家信用造成嚴重沖擊。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穩(wěn)定的基礎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風暴,很有可能連國家信用一起毀掉。“信用危機”也是人類社會最難防范的危機。其他任何危機無論輕重大小,往往都有“特異性”、“變異性”、“周期性”等蛛絲馬跡可尋,人們可以通過采取有“預見性”、“防范性”的措施,進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機”的爆發(fā)既無先兆,更無固定的模式和規(guī)律,因而也相對難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極度投機氛圍的華爾街里,沒有什么不可以買賣,包括良心,甚至是靈魂都可以出售,這種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資產,也已極度證化了,它早已潛伏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為金融風暴的到來積累了大量的籌碼。

3、集成因素

當今政府關心的是社會有效需求,企業(yè)關心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設計師們是要創(chuàng)造新的需求,消費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獲得更多消費的權利。離開消費,世界將找不到重心。消費的概念內涵豐富多彩,包括了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的;包括實體的,也包括虛擬的。“社會中受自利動機支配的行為邏輯,使得人的多樣化需要的滿足不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導。愛情、理想甚至生命這些生活中最可珍貴的事物,都統(tǒng)統(tǒng)受到金錢的支配”。擁有財富,人們才能夠有能力選擇他想過的生活。擁有更多的財富,才能夠有更多的現實權利,而這種權利又多半是一種消費的自由?,F實世界的誘惑是那么快速地變化,通過實物經濟的積累,財富的增長似乎仍然不能滿足人們變化得更快的消費需要。隨著經濟內在的增長因素的被耗盡,實體經濟創(chuàng)造財富的速度在持續(xù)下降。泰勒的現代化標準生產、日本的精益生產、半導體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普及、欠發(fā)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供應等使財富在過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創(chuàng)造出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廉價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半導體技術發(fā)展?jié)u近極限、重大創(chuàng)新普遍減少,下一個財富制造機器又在哪里呢?在實體經濟內生性動力逐漸減弱的過程中,通過投資和膨脹消費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發(fā)展和財富創(chuàng)造是最簡單、最便利的工具。但財富顯然將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脹速度。

第8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關鍵詞:商業(yè)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啟示

國內外的經驗教訓表明,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過高一直是銀行破產和銀行危機的主導性原因之一。我國銀行體系近年來也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根據銀監(jiān)會的統(tǒng)計,截至2005年末,我國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13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8.61%.面對即將逼近的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和國外銀行進入的壓力,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加快處理我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國外不良資產處置模式

1.美國模式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和利率波動等影響,美國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相當嚴重,有問題的商業(yè)銀行多達1400多家。從1980年到1994年,有1295家儲蓄和貸款機構破產,1617家聯邦保險、銀行破產或面臨破產,各種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高達7000多億美元。針對嚴重的銀行危機,美國政府和商業(yè)銀行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政府措施。作為政府部門的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RTC(重組信托公司)及時推出處理不良資產的整體戰(zhàn)略措施。一是公開拍賣和暗盤投標,將其接管的大批破產商業(yè)銀行的資產出售給民間企業(yè)。二是簽訂資產管理合同,將不良資產委托給民間合格承包商進行處置。三是資產證券化,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理進程。四是股本合資,由RTC與民間投資者組成合資公司,共同處理破產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除此之外,美國政府和國會還在不良資產的重組過程中注入近20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國會撥款近1000億美元。

(2)商業(yè)銀行措施。銀行危機出現后,美國的商業(yè)銀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較為有效的措施,其中之一即有名的好銀行壞銀行模式。所謂好銀行壞銀行模式是指把不良資產從一家問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分割出來,由另一家特別成立的專門用來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即所謂的“壞銀行”)來處理。另外,還有一些投資銀行的業(yè)務方式,如成立風險貸款搶救部、及時沖銷呆賬、對收益較好的資產采取拍賣和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把分割出來的不良資產逐漸變現。

(3)政策效果評價。經過政府和銀行的共同努力,2000多家有問題的儲蓄貸款機構得到成功接管,銷售資產價值總值4000億美元,銀行的盈利和經營環(huán)境有了改善,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儲蓄貸款銀行系統(tǒng)得到徹底整肅和加強。雖然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尚待解決,但從總體來看,美國在不良資產的處理上是相當成功的,已經從資產質量惡化的困境中走出來。

2.韓國、東南亞國家模式

1997年夏,從泰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席卷了整個東南亞,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經濟均遭受重創(chuàng),尤其是金融系統(tǒng),銀行不良貸款猛增,許多金融機構陷入資金緊缺、無法經營的困境。

由于東南亞各國不良資產的大量累積與各經濟體政府直接介入經濟運行的行政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危機后各國政府均積極介入不良資產的處理,并迅速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政府為主導,采取了大體類似的國有化解決框架。主要方式大體有:以政府債券置換銀行不良債權;為增加銀行資本金進行注資;利用呆賬準備金制度注銷損失資產;構筑法律政策環(huán)境;推進金融機構的整頓與合并;調整企業(yè)債務機構等。由于采取的措施較為及時和徹底,僅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后,上述國家都已經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尤其是韓國和泰國表現得更為明顯,金融系統(tǒng)漸趨穩(wěn)固,投資者的信心逐漸恢復,貨幣匯率和股市持續(xù)反彈,銀行的穩(wěn)定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各國也遺留了一些尚待處理的問題,包括如何加強銀行的內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發(fā)危機;如何改革銀行管理制度,減少政府對銀行貸款的行政干預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國外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1.成立專門機構處理銀行不良資產

成立專門機構尤其是資產管理公司幾乎是各國共同的選擇,如美國、法國、瑞典、東南亞等國的資產管理公司,日本的橋銀行,均在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我國也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專門處理從四大商業(yè)銀行剝離出來的巨額不統(tǒng)漸趨穩(wěn)固,投資者的信心逐漸恢復,貨幣匯率和股市持續(xù)反彈,銀行的穩(wěn)定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各國也遺留了一些尚待處理的問題,包括如何加強銀行的內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發(fā)危機;如何改革銀行管理制度,減少政府對銀行貸款的行政干預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2.開放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理進程

從國際經驗來看,開放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將不良資產的處置置于統(tǒng)一的國際市場中,幾乎是世界各國處置不良資產的共同特點,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向國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資產,但規(guī)模不大。面對逐漸逼近的國外銀行的競爭壓力和數額龐大的不良資產,開放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引進外資加快我國不良資產的處置進程,已成為必然之舉。

3.在處置手段上實行多元化,多種方式并用

在處置已經存在的銀行不良資產時,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多種方式并用,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手段,對于不同的企業(yè)可以采取資產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拍賣、租賃、銷售等不同方法,靈活多樣地運用國家賦予的各項政策,提高資本運用水平,促進現金回收,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進程。

4.對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改革,建立國有商業(yè)銀行新的經營機制

在解決歷史形成的不良資產的同時,要切實轉換國有商業(yè)銀行的經營機制,建立現代商業(yè)銀行制度,從源頭上根除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從內部來看,要深化銀行內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經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嚴格內部監(jiān)督制;從外部環(huán)境看,中央銀行要加強對金融機構行為的規(guī)范,依法維護商業(yè)銀行的經營自。這樣,從內外兩個方面確保商業(yè)銀行建立以“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為核心的新的經營機制。

參考文獻:

[1]黃志凌。價值提升與價值止損———不良資產處置技術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惲銘慶。金融不良資產處置[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良資產處置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第9篇:東南亞金融危機過程范文

從目前可以觀察得到的情況看:在金融高度擴張,金融投機增強,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日益脫離,票面資產與其貨幣基礎日益脫節(jié)的條件下,金融企業(yè)的破產、倒閉,乃至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具有突發(fā)性和連帶性等方面的特點。

——由于金融杠桿的作用,能使一定數量的票面資產成為涉及許多倍的票面資產的衍生合同的基礎,一旦發(fā)生投資(機)失誤,包括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企業(yè),甚至政府機構就會因數倍于其總資產的損失而突然倒閉,如近年來著名的英國巴林銀行倒閉案和美國奧蘭治縣政府破產案都屬于這種情況;由于金融交易方式、規(guī)則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世界范圍內金融資產流動的規(guī)模巨大、速度極快,某些重大投機行為會導致某一國家、某一地區(qū)的金融危機的突然發(fā)生,如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發(fā)生。這些都是導致金融危機突發(fā)性的原因。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企業(yè)間、國家間、地區(qū)間金融聯系的不斷增強,加之金融衍生工具的數量、規(guī)模及其復雜性以一種以往無法想象的方式迅速發(fā)展,在包括衍生合同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上出現某些錯位或脫節(jié),往往就會引發(fā)大范圍的連鎖反應。如美國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大型避險基金公司)突然出現嚴重虧損,從1998年6月起在3個月內資產總值劇減90%,瀕臨破產。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主要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及俄羅斯政府推遲嘗付外債引起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虧損很快又在歐洲引起了的連鎖反應,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瑞士聯合銀行因購買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5%的股權也出現了嚴重虧損,該行董事長不得不引咎辭職。這個事例典型地表現了當代金融危機發(fā)展過程中的連帶性特點。

當代世界經濟發(fā)生的上述新變化將影響到當代經濟危機的模式,使其發(fā)生變化。雖然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講是由產業(yè)的結構性矛盾積累和演化而來,但由于金融擴張又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產業(yè)危機,使產業(yè)結構性矛盾在金融擴張中得到虛假的解決。因而在金融擴張的條件下,金融狀況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整體狀況。只要貨幣市場運行正常,金融泡沫不斷擴大,一般來說產業(yè)危機就不易發(fā)生,而一旦發(fā)生嚴重的金融動蕩,貨幣經濟的紊亂就會嚴重地影響實物經濟,進而波及經濟全局。這種金融、貨幣危機對于實物經濟的反作用和負面影響,也已經被東南亞金融危機發(fā)生后迅速發(fā)展全面的經濟危機的事實所證明。

從初步的情況看,金融危機對于實物經濟造成損害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影響公眾消費預期,有效需求約束進一步加強。在金融擴張的時代,公眾廣泛參與各種金融及投資活動,甚至出現了全民“炒股”的現象。因此,大量的私人資產是以股票形式存在的,如美國個人凈財富的38%是以股票的形式掌握在個人手里的。一旦發(fā)生金融危機,股票大幅縮水,勢必引起公眾普遍的資產損失,進而打擊公眾的消費預期。

第二,企業(yè)籌資、融資活動減慢,擴大再生產受阻。金融危機一旦發(fā)生企業(yè)通過金融市場籌措資金必然遇到困難。英國在1987年發(fā)生的嚴重的股市風潮后的一年里,通過發(fā)行新債券籌集到的款項比上一年減少25%。70年代經濟危機時,英國企業(yè)的并購價值在三年中連續(xù)從13億英鎊遞減至2.91億英鎊。

第三,企業(yè)利潤率下降。在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企業(yè)的自有資金的實際使用費用一般會上升,銀行規(guī)避風險致使企業(yè)要繳付較高的貸款利息。

第四,政府的財政稅收受到影響。一方面是政府出售國有企業(yè)的計劃遇到困難,如俄羅斯在數次金融危機的打擊下,不得不修改原來奉為基本國策的大規(guī)模私有化計劃。另一方面,投資與金融活動的減少又使政府有關的稅收相應減少。

目前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展金融危機,應當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新形式的經濟危機。它初步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fā)展和金融擴張不斷加劇的條件下,金融危機的出現具有一定程度的突發(fā)性和連帶性特點,某一個國家發(fā)生金融危機,極易波及相關國家的貨幣、金融市場,從而引發(fā)金融危機在國家和地區(qū)間的傳染、蔓延,并迅速達到某一國家乃至國際組織、國家聯盟都無法控制的地步。

1997年首先發(fā)生于東南亞進而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是一場最具有全球化色彩的危機,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這場危機是歷史上首次率先發(fā)生于“”地帶,進而波及“中心”地區(qū)的經濟危機。自殖民時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總是在資本主義的“中心”地帶——西歐、北美等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國家首先發(fā)生,然后再波及到殖民地或作為“”的發(fā)展中國家。數百年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直沿襲著這一模式。而這個沿襲已久的模式已被這場新的危機所打破。1997年和1998年,西方7個主要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日本和德國相繼發(fā)生經濟衰退,以及在全球徘徊的金融風潮似乎在證明: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發(fā)生在“”的阻滯將破壞資本的整體國際循環(huán)的可能性。

西方資本集團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意識到了發(fā)生在第三世界的危機,將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導致嚴重的政治后果。國際知名的金融資本家喬治·索羅斯指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很可能過不了目前的這一關。邊緣國家的經濟還沒有起色,不經過一番痛苦很難改觀?!薄霸谡麄€亞洲,反美、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排外的情緒已經在醞釀,連日本都包括在內?!薄爸钡阶罱?,邊緣所發(fā)生的問題是有利于中心的。但亞洲危機的正面效應已經開始消退,負面開始出現?!坏┕蓛r反轉,財富效應就會把市場的退卻轉變成經濟的退卻。這將進一步造成對進口貨品的抗拒,并因而再進一步造成邊緣國家的怨懟?!薄俺俏覀冋J清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是有缺陷的,并且及時行動來匡正這些缺陷,否則一定會為其缺陷付出代價,不是這次,就是下次。我現在就可以說出危機的最后階段,它一定就是政治危機。本土性的政治運動將發(fā)生于各國境內,這些運動將設法驅逐跨國公司,并收回‘國家’的財富。有些類似造反的運動也許會成功,這些成功會動搖對金融市場的信心,產生自動的下墜過程。這種情形這一次不發(fā)生,就是下一次?!保?998)

3、后殖民主義初露端倪

第三世界工業(yè)化的停滯還將產生政治的后果。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fā)展為一個世界體系。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之后,對于西方來說,世界按照兩個維度,分為四個方面: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在劇變、“冷戰(zhàn)”結束后,傳統(tǒng)的“東方”已不復存在。因此,面對新世紀,世界對于西方來說,主要是南方與北方,或者說世界更明確地分為:“中心”與“”,即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以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構成的中心地帶和以廣大的第三世界發(fā)展中國家構成的地帶,“中心”與“”構成了未來世界的基本格局。版權所有

這種格局的界限,在東南亞金融—經濟危機爆發(fā)之后,在韓國從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新成員國淪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濟國之后,變得更加清晰了。東南亞金融—經濟危機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之中,發(fā)展中國家通過資本國際循環(huán)的鏈條逐步趕上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少了。應當清醒地看到:經濟全球化對于第三世界來說,風險多于機會,代價大于利益。

但是,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跌入“發(fā)展的陷阱”的現實,對于西方來說也構成了嚴峻的,甚至是致命的挑戰(zhàn)。因為,“發(fā)展的陷阱”雖然出現在第三世界,但同樣意味著資本國際循環(huán)的阻滯甚至中斷。當代資本主義的“生命線”就在于維系資本國際循環(huán)的暢通。為此,西方在“冷戰(zhàn)”結束后,將戰(zhàn)略的重點轉向第三世界,并提出了新的戰(zhàn)略藍圖——“國際新秩序”?,F在西方的“國際新秩序”的兩個戰(zhàn)略要點已經清晰可辨——墊高與削平。

墊高,是對于在工業(yè)化過程中落入發(fā)展陷阱,甚至發(fā)生社會動亂的國家實行扶助,以防止資本的國際循環(huán)在這些薄弱環(huán)節(jié)上發(fā)生斷裂,繼續(xù)將這些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納入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由西方國家直接出面或由西方國家策動的在非洲、亞洲地區(qū)的沖突熱點,實施維持和平和經濟重建,就是墊高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