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單細胞生物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生物 從生物圈到細胞 設問 思維認知
利用精巧設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思維,是最為常見的教法應用。如何提升問題設計的技巧性,并切準學生的學習思維認知點,是教師科學施教的重要研究問題。有一位教師在《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中,采用設問鏈接學生思維的教法,逐步引導學生走近問題核心,課堂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課堂實錄]
師:通過SARS病毒模式圖,我們了解了患者感染后的發(fā)病情況,病毒經過三天后開始在身體內蔓延。結合初中所學病毒知識,你認為SARS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
生: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一般是借助活體生物生活和繁殖,寄生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SARS病毒也不例外,結構簡單,具有寄生性。
師:回答很到位,看來你對病毒知識非常熟悉。根據已經掌握的病毒相關知識,你認為SARS病毒具有怎樣的結構?它又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呢?
生: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并沒有細胞性結構,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開始大量繁殖。
師: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利用活胞物質制造新的病毒,其繁殖速度驚人,給人體機理造成毀滅性的侵蝕。SARS病毒主要侵蝕人體哪些部位呢?
生:SARS病毒主要針對人體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展開侵蝕,破壞肺部細胞組織,導致患者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功能性衰竭而死亡。
師:SARS病毒主要侵蝕人體呼吸系統(tǒng),對其他部位也會有侵蝕。如果病毒離開了活細胞,它們還能生存和繁殖嗎?
生:不能。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能繼續(xù)生存。
師:(實例1,草履蟲圖片展示)草履蟲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還有哪些生物體的結構與草履蟲相似?
生: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等都屬于單細胞生物,與草履蟲非常相似。
師:(實例2,人的生殖和發(fā)育圖片展示)根據圖片展示,我們可以推演出胚胎發(fā)育過程嗎?
生:母親的卵細胞經過分裂進入子宮,遇到,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內發(fā)育成胚胎,然后逐漸生長,進一步發(fā)育成為胎兒。胚胎發(fā)育是通過細胞分裂、分化實現的。
師:通過兩個實例學習感知,我們對生物細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反思]
在這個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始終以設問作為引導媒介,根據學習思維展開跟進式發(fā)問,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及時啟動。學生依照學習思維啟動慣性展開學習探索,不管教師引導如何轉換,學生的學習思維始終都貼近教師設問展開。教師引導自然,學生學習順暢,師生互動處于高位運行狀態(tài),收到較為突出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問題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已經掌握細胞的相關知識,對SARS病毒、人體胚胎形成等內容都有一定關注),其認知基礎決定師生互動處于高頻度水平之上。這樣教師問題投放之后,學生才能快速做出應對,使課堂教學順利推進。
其次,教師的問題設計應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依次啟動,使教與學在不斷調整中達成新的平衡。教師先引入SARS病毒,引導學生對單細胞生物進行認知,然后介入草履蟲形態(tài)結構,教學進入實例認知階段。最后是人體胚胎形成探索,細胞認知層次逐漸提升,學習呈現漸進式。教師引導思路明晰,學生學習途徑清楚,學習效果自然較佳。
第三,教師進行問題投放時,應給出一定的引導啟發(fā),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有明確的思考角度。教師設計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與教材文本學習內容盡快實現認知接軌。因此,在投放問題時要給出簡要的引導和要求,讓學生明確具體要求,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展開學習思維。
【關鍵詞】生物 課堂教學 “一定”的講解 反例教學法
反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呈現少數精選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批判的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反例教學法是從教學實際中來的,所以此種教學方法具有真實、生動的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活躍學生的思維。反例教學法使用得當,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葉綠體嗎?
舉個簡單的反例吧,藍藻是原核生物,并沒有葉綠體這種細胞器,但它依然能夠憑借體內的藻藍素進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須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葉綠體。
2.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一定進行光合作用嗎?
反例是硝化細菌只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生產者屬于自養(yǎng)生物,因此包括:
①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②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如硝化細菌、硫細菌等;③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例如光合細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養(yǎng)的方式。主要不同點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學能,硝化細菌將氨氣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這兩步反應中都釋放出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3. 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費者嗎?
不一定。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動物如禿鷲等。
4. 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線粒體嗎?
不一定。好氧細菌,專性好氧菌,兼性厭氧菌等細菌只有核糖體而無其它細胞器,也能進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關的酶,它們散布在細胞質基質內,有的也在細胞膜內膜上。效率是比擁有線粒體的細胞低的,而線粒體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動力車間”。
5. 單細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嗎?
不一定。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動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單細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蟲,變形蟲。
6. 酶的化學本質一定是蛋白質嗎?
不一定。酶的化學本質大多數是蛋白質,少部分是RNA。
化學本質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劑。它的發(fā)現打破了酶是蛋白質的傳統(tǒng)觀念。核酶與蛋白質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較低,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細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細胞核中嗎?
不一定。DNA主要在細胞核內,線粒體,葉綠體的基質也有。
8. 真核細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細胞質中嗎?
不一定。RNA主要在細胞質內,還有少數在細胞核和核糖體內。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定是生產者嗎?
不一定。 如: 菟絲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營寄生生活,所以不屬于生產者。
10.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有的細菌一定是分解者嗎?
不一定。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細菌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屬于自養(yǎng)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生產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細胞核中嗎?
同學們在日常試題練習中,極易混淆不同類別微生物的結構特性與代謝特點。本文將帶領大家進一步認識不同種類微生物。
一、呼吸方式有不同
例1 下列與各生物呼吸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肺炎雙球菌無線粒體,但能進行有氧呼吸
B. 與細菌呼吸有關的酶由擬核中的基因編碼
C. 破傷風桿菌適宜生活在有氧的環(huán)境中
D. 有氧和無氧時,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產物不同
解析 肺炎雙球菌是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進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細菌生活的必須的生理過程,相關的酶是由擬核中基因編碼。破傷風桿菌進行無氧呼吸,在有氧條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CO2和H2O,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
答案 C
二、遺傳物質有區(qū)別
例2 關于HIV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HIV在活細胞外能大量增殖
B. HIV僅含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
C. HIV主要攻擊B細胞,使人體無法產生抗體
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檢出HIV這種病毒
解析 HIV是病毒,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大量繁殖,A錯誤;HIV不含有核糖體,B錯誤;HIV主要攻擊T細胞,C錯誤;HIV通過體液傳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夠檢出HIV,D正確。
答案 D
點撥 病毒根據病毒寄生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牛痘、天花等)、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噬菌體(如大腸桿菌T2噬菌體);而根據根據病毒的核酸種類不同可以分為僅含有DNA的DNA病毒(如噬菌體)與僅含有RNA的RNA病毒(如TMV、HIV)。
例3 關于T2噬菌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T2噬菌體的核酸和蛋白質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體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腸桿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D. T2噬菌體可利用寄主體內的物質大量增殖
解析 T2噬菌體是DNA病毒,含有DNA和蛋白質。其中蛋白質不含硫,A錯誤;T2噬菌體寄生于大腸桿菌中,B錯誤;其遺傳物質是DNA,C錯誤。
答案 D
三、不同結構定功能
例4 關于細胞中細胞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大腸桿菌無線粒體,有核糖體
B. 水稻葉肉細胞有葉綠體,也有液泡
C. 酵母菌有線粒體,也有葉綠體
D. 小鼠肝細胞有線粒體,也有內質網
解析 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沒有線粒體,A正確;水稻葉肉細胞是成熟的植物細胞,含有葉綠體、液泡,B正確;酵母菌屬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兼性厭氧,有線粒體但沒有葉綠體,C錯誤;小鼠肝細胞為動物細胞,具有線粒體和內質網,D正確。
答案 C
點撥 單細胞生物是很多低等生物的總稱,如原核生物、單細胞真菌酵母菌、單細胞植物綠藻、單細胞動物草履蟲等。
例5 關于微生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硝化細菌雖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自養(yǎng)生物
B. 藍藻雖然無葉綠體,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生產者
C.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終產物可通過自由擴散運出細胞
D. 大腸桿菌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轉錄,在細胞質中翻譯
解析 硝化細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可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將氨等物質氧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利用該過程釋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機物,為自養(yǎng)生物,A正確;藍藻是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是細胞內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生產者,B正確;酵母菌的代謝類型為兼性厭氧,有氧呼吸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無氧呼吸產物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運出細胞,C正確;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沒有核膜,轉錄和翻譯同時在細胞質中進行,D不正確。
答案 D
四、代表生物應牢記
例6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藍細菌 ④大腸桿菌 ⑤乳酸桿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解析 酵母菌為常見單細胞真菌,A和B錯;C和D的區(qū)別在于①和③,藍細菌也叫藍藻,屬于原核生物,故C正確。黏菌是真核生物,故D錯誤。
答案 C
例7 下列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 )
解析 細菌和藍藻是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和線粒體,AB錯;中心體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動物細胞中,水稻是高等植物細胞,不存在中心體所以C錯,D正確
答案 D
點撥 常見的藍藻有發(fā)菜、藍球藻、顫藻和念珠藻等。辨別某“菌”是否為細菌的常見方法,一是看命名,是否為XX“細菌”,如硝化細菌等;二是看命名中是否帶有形狀類,如乳酸(桿)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等。
例8 針對耐藥菌日益增多的情況,利用噬菌體作為一種新的抗菌治療手段的研究備受關注,下列有關噬菌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
B. 以宿主菌DNA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體的核酸
C. 外殼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質合成,使該細菌死亡
D. 能在宿主菌內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該細菌裂解
解析 噬菌體是DNA病毒,侵入寄主后,利用寄主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所以A對;子代噬菌體是以噬菌體的DNA為模板來復制的,B錯;噬菌體消耗細菌細胞內的物質,導致細菌死亡,C錯誤;噬菌體沒有細胞結構,不能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是在寄主菌體內合成各個部件后,組裝,釋放,使細菌裂解,D錯。
答案 A
1. 下列哪種生物在結構上明顯與其他幾種生物不同( )
A. 顫藻 B. 綠藻
C. 衣藻 D. 黑藻
2. 下圖是根據生物的相似或不同點進行分類的,選項中不是此表分類依據的有( )
A. 葉綠體 B. 線粒體
C. 細胞壁 D. 高爾基體
3.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防治日。下列關于結核桿菌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高倍鏡下可觀察到該菌的遺傳物質分布于細胞核內
B. 該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主要由線粒體提供
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到改變傳統(tǒng)方法,提高改錯效率,也能適應如今的生物高考局勢。
對錯題的整理,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這樣改變,我按考題考查目標不同大致分成以下三種方式。
一、基礎型的試題
例1.與水綿相比,藍藻細胞( )
A.只含有一種核
B.mRNA完成合成前可與核糖體結合
C.光合色素分布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D.沒有細胞壁,屬于單細胞生物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區(qū)別,正確選項為B,但很多學生選A和C這就是對核酸分布的記憶不清和光和色素分布的定向思維。
例2.與主動運輸相比,協(xié)助擴散的特點是( )
A.運輸物質沒有選擇性
B.運輸物質的速度與物質的濃度成正比
C.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
D.只能將物質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正確選項為D,但很多學生選B。這是對協(xié)助擴散是順濃度梯度的片面了解,其實影響協(xié)助擴散速率的除了濃度差之外還有載體。
對此類題,把其中選項抽提出來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如下:變式:(1)原核細胞中只有一種核酸,即DNA或RNA;(2)真核細胞mRNA完成合成前可與核糖體結合;(3)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4)協(xié)助擴散運輸物質的速度與物質的濃度成正比;(5)主動運輸不能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
二、圖表型的試題
例3.下圖表示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
A.M點細胞中的所有DNA數正好是L點細胞中的2倍
B.二倍體生物細胞中OP段含4個染色體組
C.LM點所示過程與細胞膜的流動性有關
D.圖中BC段、FG段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
試題分析:該題考查了減數分裂、染色體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知識,綜合性強,又結合圖表題,是高考高頻考點,也是難點。對這樣經典圖像的分析不能輕視。
對經典圖像擴展分析,圖形不變,以填空題形式出現。如下:變式:上圖甲表示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據圖分析后回答:
(1)M點與L點細胞中的核DNA數之比為 。
(2)人的細胞中OP段含 個染色體組,在 段可能存在四分體。
……
三、能力應用型試題
例4.下圖是大麥種子萌發(fā)過程中赤霉素誘導a-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有關結構,①②表示有關過程。據圖回答:
(1)催化①過程的酶是 。與②過程相比,①過程有的堿基互補配對方式是 。
(2)甲、乙、丙中不屬于生物膜系統(tǒng)的是 ,圖示甲的功能是 。
(3)大麥種子萌發(fā)時,赤霉素誘導合成a-淀粉酶,其意義是
。
試題分析:該題型考查了基因表達相關內容,圖表不難識,主要是相關知識點記憶不牢,有些解題能力欠佳。
知識能力題以知識點默寫形式出現如下:變式:DNA復制時參與的酶有 ,轉錄是參與的酶有 ,作用于氫鍵的酶有 ,生物膜系統(tǒng)包括哪些 ,核糖體的功能是 。
獲獎理由:發(fā)現了黏菌具有建立高效(xiào)運輸(shū)網絡的能力。
中垣俊之、山田裕康、小林亮、石黑章夫四位日本科學家和一位土耳其學者研究發(fā)現:黏菌也會走迷宮。如果在一個迷宮出入(rù)口處放上食物,黏液菌們可以在4小時內,在迷宮出入口間排出幾條管狀通道;8小時內,黏液菌可以在各通道間找到最短的路線。這樣的迷魂(hún)“八卦(guà)陣”完全不能阻礙(zǔ?ài)這種原始生命“貪(tān)吃”的沖動,這似乎可以證明,簡單的智能來自細胞。
知識鏈接:
日本研究人員研究發(fā)現,一種單細胞生物――黏菌具有建立高效運輸網絡的能力。他們希望在將來的城際鐵路網絡、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shè shī)的規(guī)劃(guī huà)設計中發(fā)揮黏菌的這種能力。
黏菌是一種介于動、植物之間的微生物,它們保持有變形蟲的身體構造,形態(tài)各異(yì),具有向食物聚集的特性。如果食物處于分散狀態(tài),黏菌就會在食物之間排成管道,通過管道輸送養(yǎng)分。
來自北海道大學和廣島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A4紙大小、與日本關東地區(qū)形狀相同的容器內培養(yǎng)黏菌。黏菌和最大塊的食物被放在容器內模擬東京中心的位置,而其他小塊食物則被分散放置在容器內模擬(mó nǐ)關東地區(qū)36個主要車站的位置上。
研究人員發(fā)現,黏菌首先在自身周圍迅速形成細密網絡,隨著網絡向四周擴散,網絡從出發(fā)中心向外逐漸(zhú jiàn)由細密變清晰(xī),1至2天后,整個“關東地區(qū)”便呈(chéng)現出清晰的“鐵路網”。
雖然黏菌每次形成的網絡并不相同,但研究人員發(fā)現這些網絡有著共同的特點:經常用的管道會越來越發(fā)達,而不用的管道會逐漸消失;最終網絡的總長度達到盡可能短;確保在某處中斷(duàn)時有其他路徑(jìng)可以繞(rào)行。
研究人員還利用黏菌不喜光的特性,用光照射模擬一些在實際鐵道施工困難的地方,結果黏菌都形成了最為經濟的網絡。實驗中還出現過與現實的關東地區(qū)鐵路網基本相同的網絡。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黏菌網絡在總長度、運輸效率(xiào lǜ)、應對事故能力等方面,都可與實際的鐵路網相匹敵甚至更優(yōu)秀。因此,他們希望,在需要考慮成本和風險等復雜因素的城際鐵路網絡、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設計中,黏菌這種建立高效運輸網絡能力能發(fā)揮(huī)作用。
a. 黏液菌(黃)遍布整個迷宮(黑),α1、α2與β1、 β2分別為貫通(guàn tōng)迷宮出入口的兩組線路。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物學表達能力;口頭表達;書面表達
分析近幾年的中專生物學考試大綱就會發(fā)現,考綱對考生的表達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很多試題都以學生表達能力為載體。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素質從何而來,需要我們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表達能力就成為生物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1、生物學表達能力的涵義
表達能力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來表達自己對相關學科思想、觀點、意愿和情感的一種能力。生物學是研究生物體生命現象和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因此,生物學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生物實驗操作表達能力等三個方面。例如:當學生利用生物實驗操作來表達自己的科學創(chuàng)新成果時,會運用書面報告的形式作以說明;實驗工作人員在做演示實驗時常配以口頭的說明與講解,達到他們所要表達的目的等。
2、學生生物學表達能力的概況
2.1新課標中的學生生物學表達能力
生物學課程改革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素質,教材也體現這一特點,編制了一些相對開放性的問題,這類問題密切聯系生活、生產和科技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學生從問題的題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分析、綜合等思維過程靈活的解答。例如:個體發(fā)育分為哪些階段?描述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各時期的特點。主要考查學生表達能力,需要學生仔細思考,領會題意,具有較強的推理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才能準確規(guī)范答題。從卷面發(fā)現多數學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達能力較弱、專業(yè)術語使用不規(guī)范、不能靈活應用已有的知識準確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表達出來等問題。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表達能力的策略
3.1 通過說話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說話是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際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開口說話,做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1 創(chuàng)設講說環(huán)鏡。進行說話訓練應該營造輕松自由的語言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講話。課堂中我盡可能做到:①允許出錯。說錯了話,老師不責怪,不諷刺挖苦,同學之間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許修正。對自己講過的話,如果發(fā)現有漏洞或有錯誤。還可以公開修正自己的發(fā)言;③允許質疑。允許學生就教師講授的任何問題質疑,允許對其他學生的見解提出質疑,展開辯論,也允許就別人對自己的質疑進行申辯。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盡量使每一位學生愿說、敢說、能說,對學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給予肯定與鼓勵。
3.1.2 課堂提問。教師在課堂上,要依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并讓學生回答,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生回答正誤,而且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提問的過程中,老師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練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學習生回答問題時,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學生用學過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學生答完之后,可以讓其他學生互上補充,求得對問題的正確認識。
3.1.3 復述。復述也是一項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課本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工具,課本中的文字語言一般系統(tǒng)性、科學性都較強,要經常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讓他們正確地復述其中的內容,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和領會課本中的概念,而且還能學習到生物學上的專業(yè)術語和論述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解完同源染色體的特點后,再指導學生閱讀“同源染色體是指減數分裂過程中進行配對的,形狀、大小一般都相同,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的兩條染色體”;“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等內容。
3.1.4 討論。課堂討論與辯論是一種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講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時問:原核細胞都是單細胞生物嗎?單細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細胞構成的嗎?在討論中,學生思維進入積極、緊張的狀態(tài),集中注意力、動腦、分析判斷、聽取別人的觀點,主動地尋求準確答案,用語言去反駁別人,論證自己觀點,從而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3.1.5角色扮演。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由學生扮演角色在課堂上表演或由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對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如學習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后,由學生創(chuàng)作劇本并提出幾個劇本由學生扮演角色并表演。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表達能力的提高,從課堂上發(fā)現開始扮演時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通過幾次的訓練,學生很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3.2 通過練習培養(yǎng)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針對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書寫”的訓練和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3.2.1 進行針對性和梯度性訓練。訓練初期,習題可簡單些,如將課本中講述重要理論的語句編進相關的習題,在答題要求上注明必須要用的相關概念或理論;等到學生基本熟悉了答題的一般策略后,再選擇或編寫一些綜合性強,知識跨度大的非選擇題,如多層面的“析理說因”式習題等,讓學生自己去搜尋、甄別、提取所要運用的信息。
3.2.2 及時反饋與指導。在教學中,對于相關的解題訓練和針對性練習,教師必須做到及時批閱、反饋、糾誤和方法指導。例如:對字寫得不規(guī)范而導致的答題錯誤,可以指導學生從寫字的態(tài)度和規(guī)范性方面入手進行逐步克服;對由于筆誤而造成的答題錯誤,則可以指導學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對于由于答題條理不清,邏輯關系不明或用語不規(guī)范而造成的錯誤,則可以從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歷程或邏輯關系,課本表述和漢語語法方面入手來指導學生克服等。
3.3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表達能力
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的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和處理信息,實施試驗,表達與交流成果等活動,使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發(fā)展??梢钥闯鰧W生實驗全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實驗操作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表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順應新課程改革,使學生能夠順利地與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t.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經過研修,我發(fā)現自己對培訓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以前,上網給人的印象就是聊天、游戲,偶爾是在需要時上網查找些資料,拼湊點東西。而好的教育論壇卻不是這樣,它是一個現代化的、跨躍時空、地域界限、多層面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的網絡交流互動平臺。在那里可以和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教育管理者、教師、教研員、教育專家學習、交流、探討。在那里可以遇到好多的名人、專家,可謂人才濟濟。在那里也可以常能獲得最新的教育教學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著這些名師、專家們的精彩的同時,我也會被一些不知名的一線教師們的真實、鮮活的反思案例所感動,課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嘗到。
應該說在網絡中學習,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實踐,是在體驗著別人的實踐,感受著別人的內心思考。在網絡的學習過程中,我還從中學習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最近,天天在一定時間學習,并參與其中,這樣對自己的幫助很大。每天我都記一定的學習筆記,寫下當天學習心得,堅持下來發(fā)現收獲頗豐,我也喜歡上了這種學習方式。通過這次學習使我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從中學到了很多處理問題的方式。每看完一個案例,都會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思想,讓我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若是出現這樣的問題應如何去處理。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樣慢慢積累,發(fā)現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東西。網絡是個新天地,那里有學不完的知識。網絡是科技信息的大全,漫游其中,
仿佛走進大千世界,你需要什么,那里就有什么,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從哪里找到。這幾天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才不會落伍,才能與時俱進,永不言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強網絡學習,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當中。
幾年的生物教學,我自認為是扎扎實實,把課本吃透了,但是,經過了這幾天的培訓之后,我才發(fā)現原來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和認識依然是停留在了膚淺的表面,對很多深層次的內容和思想我都還沒有領會到。到今天本來覺得薄薄的幾本書,我現在剛剛意識到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我們刜中時的教材編排就是先植物后動物然后才是人,而現行教材是完全打破了原來的教材編排次序,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種編排別別扭扭的,不如以前的教材編排合理。經過這幾天的研修,我終于明白教材為什么這么編排了,現行教材更注重生物與生物圈的關系,看問題的角度更宏觀一些。
關鍵詞:生物教學 模糊語言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4-0048-02
所謂“ 模糊語言”是人們認識中關于對象類屬邊界和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的物質形式,是語言表現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模糊語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詞組所產生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難以確定的語言。在生活中,當人們無法具體或精確地確定思維對象的范圍時,語言就帶有模糊色彩。一般來說,模糊語言語義不清,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從而產生模糊結論。對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語言,若處理不當,會使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準確理解和掌握帶來消極影響。相反,若運用恰當,則能準確反映自然界中普遍和特殊、簡單和復雜、主觀和客觀的各種生物現象和規(guī)律。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語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確處理?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自己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語言”的認識及其應對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常見模糊語言
據筆者的粗略統(tǒng)計,現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模糊語言”的詞語有“主要原因”“主要分布”“主要特點”“主要方式”“主要區(qū)別”“某些”“有些”“絕大多數”“大多數”“絕大部分”“大部分”“部分”“幾乎所有”“一定濃度”“一定條件”“一般”“接近”“通?!薄盎鞠嗤薄爸饕薄俺3!薄拜p微”“重度”“大致”“適時地”“有計劃地”等,而且許多與重要概念、規(guī)律有關。
二、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語言的應對策略
筆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學和聽課活動中感覺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模糊語言都不太重視,常常視而不見,忽視它們的存在和重要性,即使看到也不去仔細推敲、琢磨、弄清它們的準確含義。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能夠準確、科學、規(guī)范地使用教學語言,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不能準確理解其中含義,這種現象很嚴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解決好生物語言的模糊性和知識的準確性之間的矛盾,將模糊語言對教學的消極影響轉化為教學的有利因素。下面筆者結合生物教學實踐談談對“模糊語言”教學的一些策略。
1.先入為主,引導探究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細胞》短短兩節(jié)中出現了許多模糊語言,如僅第10頁就有“絕大多數”“主要成分”“主要”“相對”“可以”等模糊語言。教師在學生剛接觸生物學科時要把握契機,明確告訴學生類似這樣的模糊性語言在今后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要注意正確理解和應用。這樣一方面可引起學生對模糊性語言的有意注意,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探究隱藏在模糊語言背后生命的奧秘,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如針對如下模糊語言“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構成生物體新陳代謝的所有化學變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而幾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絕大多數生物體的遺傳信息都存在于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筆者對模糊語言“主要成分”“相對”“主要”“幾乎”“絕大多數”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真核細胞染色體的成分除DNA外還有哪些物質,遺傳物質除DNA還有哪些物質,酶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哪些物質,遺傳信息除在DNA中外還存在于哪里等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學習欲望。
2.標記關鍵字詞,引起重視
在具體教學中碰到一些重要的模糊性語言,教師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講,而應讓學生作為關鍵字或詞用筆圈出或點出,以引起學生重視,并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含義。如針對如下模糊語言:氨基酸分子共同結構特點是: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至少”兩字圈出,并通過列舉具體實例(如必修一24頁的練習第2題)進行仔細剖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含義。
3.適當拓寬教材內容,幫助理解
對含模糊語言知識的有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進行恰當拓寬,掌握其外延。如在講授“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內容時,筆者對細胞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藍藻、細菌等原核生物、病毒的呼吸方式(特別是產生ATP的場所)進行適當拓寬,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模糊語言“主要”其中的含義。又如,筆者在講授“關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教材中的例子:“保護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不是完全禁止捕魚;相反,適時地、有計劃地捕撈成魚,不僅能獲得漁業(yè)產品和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幼魚的生長發(fā)育,從而有利于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時,筆者對“適時地、有計劃地”其中的含義進行適當拓寬,與必修三“種群數量變化規(guī)律”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4.“反例”教學,加深理解
對教材中一些存在于重要的概念、規(guī)律中的模糊性語言,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舉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來說明,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語義的范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筆者講授教材中描述“物種”時解釋“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的,即使成功,也不可能產生可育的后代,這種現象叫做生殖隔離)和“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概念時,筆者用騾、獅虎獸、虎獅獸的產生、生殖來說明為什么只說“一般”這個模糊性語言。筆者用“生殖隔離”圖片展示人類正常男性的一對性染色體XY等特殊例子來說明“同源染色體”中的反例。這樣學生學習了以后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5.強化訓練,鞏固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地編制一些選擇題、判斷題或簡答題進行強化訓練,認真講評,糾正錯誤,深化理解,以提高學生正確使用模糊語言來描述生物現象和原理的能力。如筆者在講授教“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的應用時,針對教材中講到“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除病毒外)”,如筆者設計如下練習題對學生進行強化,以鞏固理解。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繁殖;
B.單細胞生物體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應激性、繁殖;
C.多細胞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由不同程度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完成;
D.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6.示范教學,激發(fā)實驗興趣
《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生物學課程的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旨在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此處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應當包括基本的“生物學科思想”,“生物學基本觀點”即生物學學科思想。思想指導行為,生物學學科思想是“生物知識”背后的“靈魂”。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穩(wěn)態(tài)、層次觀、系統(tǒng)整體觀等學科思想是貫穿生物學學習的核心知識。
一、通過觀察生物學事實發(fā)現生物學科思想
生命科學的建立與發(fā)展離不開對大量的生物學事實、現象的觀察,可以說生命科學始于觀察。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源于達爾文細致的觀察與記錄,細胞的發(fā)現源于顯微鏡的發(fā)明,可以幫助人們看到微觀的生命世界。所以說學會觀察是學習生物學的首要前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讓學生在觀察前對將要觀察的對象有意識有目標,而不是漫無目的的隨意觀察;其次要引導學生有方法的觀察,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有序的觀察方法;最后要引到學生有思想的觀察,即能夠將觀察到的事實、現象等與生物學概念相聯系。例如在教學“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要引導學生首先直觀觀察根尖結構,形成整體認識,然后進一步通過顯微鏡進行微觀觀察,觀察過程中不僅要觀察根尖不同部位的細胞結構,而且要聯系根尖的功能進行分析。如分生區(qū)細胞很小且排列緊密,是因其功能是通過分裂不斷產生新細胞;緊鄰分生區(qū)的細胞停止分裂,只進行生長,越向上越大,因此稱為伸長區(qū);成熟區(qū)細胞停止生長,開始分化形成根毛、導管等,而細密的根毛增大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更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成熟區(qū)是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無機鹽的主要部位。通過這樣的聯想觀察,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學科思想,意識到任何結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因為結構的功能性。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思想在生物學科中普遍存在,如鳥類適行的結構特點,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細胞膜適于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等。
二、通過建構核心概念提煉生物學學科思想
自然科學的學科核心概念是指課程中能夠展示當代學科圖景的概念和原理,是學科結構的主干部分,是位于學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識。學科核心概念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論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釋,生物學核心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生命現象、規(guī)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概念是客觀事實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應,因此概念的形成需要有豐富的事實支撐,更重要的是需要經過大腦的分析、總結、抽象的過程。例如“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核心概念是高度抽象概括的,需要通過一些生物學事實和次位概念來幫助學生進行抽象,如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臨時裝片的制作”等活動,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構成”;再通過“觀察各種組織永久裝片”、分析歸納生物體結構層次等活動,可以建立“多細胞的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的概念;再通過學習細胞各結構的功能,觀察、分析單細胞生物等活動,理解“細胞能進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種類的細胞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這一次位概念。基于此,學生就會建構起“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核心概念。再如,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概念時,學生需要建構個體、種群、群落的概念,并通過分析綜合這些次位概念抽象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在以上概念的建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的層次觀思想,生命物質只有組成一定的結構,才能完成生命活動,生物結構從微觀到宏觀的層次是:組成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細胞是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單位,生物個體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單位,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物結構的最高單位,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三、通過解釋生命現象運用生物學學科思想
“生物學科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鄙飳W科的性質決定了生物學科與生命世界的密切關系,因此,在學習生物學過程中有很多生命現象和規(guī)律都會蘊含著生物學科思想,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觀察、總結生命現象和規(guī)律中感悟生物學科思想,更需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學科思想去解釋生命現象。如學習人類的起源和動物的主要類群時,向學生滲透生物發(fā)展進化的觀點?,F存的生物是經歷了千百萬年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不斷發(fā)展進化的產物。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生理功能由低級到高級、生活環(huán)境由水生到陸生,形成了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也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到學習生物的進化時,學生就會自覺運用生物發(fā)展進化的觀點來解釋生物進化的歷程及原因。再如對于讓人望而生畏的癌癥,為什么那么可怕,學習了生物學后學生可以運用穩(wěn)態(tài)的思想解釋,癌細胞由于遺傳特性的改變發(fā)生非??焖俚臒o法停止的分裂,并形成腫瘤或是進行轉移,導致人體失衡。還有學習保護生物多樣性時,讓學生解釋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讓學生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物質流動等相關知識,運用穩(wěn)態(tài)的學科思想解釋,某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引起與其相關的食物鏈失衡,進而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四、通過生活體驗感悟遷移生物學學科思想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