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證審計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NGO組織審計 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 法定審計 自愿審計 基金會審計
一、引言
NGO組織是非政府(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也就是民間非營利組織,這類組織同樣存在問題和次優(yōu)問題,外部審計和內部審計同樣是治理機制的組成部分(鄭石橋,2016),一些國家還通過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NGO組織的外部審計(李習蓉,2013)。然而,外部審計需求必須通過聘任外部審計師來實現,而聘任不同的外部審計師,對NGO組織審計效率效果會產生重要影響(陳楚涵,2013;陳麗紅等,2014;陳麗紅等,2015;張立民、曹麗梅、李晗,2015),所以,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是NGO組織審計的重要問題。
現有文獻主要是研究了NGO組織的審計需求因素及聘任不同的外部審計師所產生的后果,對NGO組織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本文擬建立這個理論框架。隨后的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個簡要的文獻綜述,梳理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基于NGO組織不同的審計需求,提出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的一個理論框架;然后,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我國關于基金會審計的制度規(guī)定及其實施效果,以一定程度上驗證這個理論框架;最后是結論和啟示。
二、文獻綜述
一些文獻研究了NGO組織的審計需求因素(Gordon、Khumawala,1999;Behn、DeVries、Lin,2007;Trussel、Parsons,2008;Kitching,2009;張立民、李晗,2011;劉亞莉、解露莎,2014)。還有些文獻研究了NGO組織選擇不同的外部審計師所產生的后果,陳楚涵(2013)發(fā)現,審計報告披露與后期捐贈收入正相關;陳麗紅等(2014)發(fā)現,捐贈者對基金會會計信息質量的變化給予了更顯著的反應;陳麗紅等(2015)發(fā)現,聘請高質量會計師事務所有助于增強會計信息與捐贈決策之間的關系;張立民、曹麗梅、李晗(2015)發(fā)現,當基金會選擇百強事務所審計時,吸引更多的捐贈者進行捐贈。
未發(fā)現有文獻直接研究NGO組織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但是,有些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規(guī)章中對NGO組織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做了規(guī)定,例如,我國財政部和民政部聯合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財會[2011]23號)規(guī)定,基金會及其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從規(guī)定范圍內自行選聘會計師事務所,使用財政資金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應當按照政府采購制度有關規(guī)定選聘會計師事務所。
上述文獻綜述顯示,NGO組織聘任何種外部審計師對NGO組織審計效果有重要影響,但是,關于NGO組織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還缺乏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本文擬建立這個理論框架。
三、理論框架
本文擬提出一個NGO組織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的理論框架,其邏輯過程是,基于NGO組織特殊的委托關系,其外部捐贈者、受益人作為主要的利益相關者,雖然存在審計需求,但是,一般是沒有行動能力的,所以,其審計需求要轉換為現實的有效需求,需要通過政府立法來規(guī)定。同時,NGO組織的管理層基于信號傳遞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審計需求。不同的審計需求,其需求者不同,所以,對外部審計師的聘任機制也不同,對于每種不同的審計需求,可能選擇的聘任方式也有多種,聘任者會基于其審計目的,從多種可能的聘任方式中選擇最適宜的。上述邏輯過程如下圖所示,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基于法定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
NGO組織的外部捐贈者通常不要求獲得回報,其受益人也不存在明文規(guī)定的法定權益,所以,這些外部利益相關者即使存在外部審計需求,但是,作為單個的個體卻沒有這種行動能力,甚至也沒有這種行動的激勵,如此一來,NGO組織成為真正的內部人控制組織,NGO組織的管理層是這些組織的實際控制人,而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需求又難以落實。在這種背景下,政府,主要是NGO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應該通過立法的方式對NGO組織的外部審計需求予以明文規(guī)定,其中包括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不少的國家也確定這樣做了。那么,誰可以充當這種法定審計的外部審計師的聘任者呢?聘任者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聘任外部審計師呢?可能的聘任者有兩個,一是NGO組織管理層,二是NGO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也就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可能的聘任方式也有兩種,一是招標聘任,二是非招標聘任。上述兩個方面組合起來,NGO組織法定審計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如下表所示。
表1所示的四種聘任模式,各有利弊。從聘任者來說,NGO組織管理層充當聘任者,操作起來最為簡捷,也能選到具有專業(yè)勝任能力的外部審計師。但是,NGO組織管理層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NGO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審計需求,可能聘任低質量的外部審計師,甚至出現審計意見購買或合謀。NGO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充當聘任者,從理論上來說,登記管理機關最能代表NGO組織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所以,不存在購買審計意見或與審計師合謀的動機,也不一定會有激勵聘任低質量的審計師。但是,由于登記管理機關監(jiān)管的NGO組織很多,需要聘任的外部審計師也很多,并且,一般來說,審計費用不是登記管理機關支付,所以,外部審計師可能會尋租,通過尋租,一方面獲得審計業(yè)務,另一方面,提高審計費用。所以,在尋租的影響下,登記管理機關聘任外部審計師也可能出現審計費用高、審計質量并沒有保障。
從聘任方式來說,有招標聘任和非招標聘任。招標聘任方式下,外部審計師之間有競爭,并且,通過一定的招標程序,能較大程度上抑制外部審計師的尋租行為。但是,正是招標聘任通過一定的程序來確保公平公開,這可能增加聘任過程本身的成本。相對來說,非招標聘任程序則相對簡單,聘任過程本身的成本不高。但是,@種聘任方式可能出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難以抑制外部審計師的尋租行為,二是難以抑制聘任者基于自身利益的一些傾向性選擇甚至舞弊行為。但是,對于NGO組織來說,由于是管理層實際控制的組織,抑制外部審計師的尋租行為、抑制管理層聘任外部審計師的不當行為,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總體來說,招標聘任方式是優(yōu)于非招標方式。
上述分析顯示,對于NGO組織的法定審計,聘任外部審計師的適宜聘任方式是招標聘任,而聘任者可以是NGO組織管理層,也可以是登記管理機關。雖然兩類聘任者各有利弊,但是,通過招標聘任方式,以較大程度上抑制聘任者及外部審計師的聘任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當然,招標聘任本身也有多種方式,由于NGO組織管理層和登記管理機關充當聘任者各有利弊,最適宜的方式是二者共同充當聘任者,在一個招標程序中分階段發(fā)揮作用,這種招標方式就是選擇性招標聘任,這種招標聘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登記管理機關來聘任,主要是選擇可以進入NGO組織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但是,不確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具體NGO組織,相當于外部審計師資格招標;第二個階段由NGO組織管理層通過招標方式從具有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中選擇。這種兩階段的招標聘任方式,兼有各類聘任者的優(yōu)勢,又發(fā)揮了招標方式的優(yōu)勢,是最適宜的法定審計聘任方式。當然,在一些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可能難以采用招標聘任方式,例如,財政部和民政部聯合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因參與處理自然災害等突發(fā)事件需要開展的募捐活動,要進行專項審計。這種專項審計通常由于時間限制,難以采用招標聘任方式。但是,這種特殊情形,并不是常態(tài)。同時,即使是這種情形,并不妨礙從一定的范圍內來聘任外部審計師,也就是說,類似于簡化的選擇性招標聘任,第一階段是完整的,第二階段是簡化的。
當然,還是有人會擔心,NGO組織管理層并不一定能代表NGO組織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既然是法定審計,為什么NGO組織管理層還能充當聘任者?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同聘任者各有利弊之外,與此相關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外部審計師的獨立性保障有多個機制,聘任者只是影響外部審計師獨立性的一個因素,會計師事務所法律組織形式、內部治理、法律責任、審計行業(yè)監(jiān)管等也是影響外部審計師獨立性的因素,這些因素組合起來形成獨立性保障機制,并不只是唯一信賴聘任者的選擇來保障外部審計師獨立性。
(二)基于自愿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
NGO組織的自愿審計需求,一般是NGO組織基于某種目的而做出的選擇,通常是將外部審計作為一種信號傳遞機制。很顯然,既然這種審計是NGO組織管理層的自愿選擇,外部審計師的聘任者只能是NGO組織管理層。那么,管理層會采用什么樣的聘任方式呢?一般來說,聘任方式還是招標聘任或非招標聘任這兩類方式。一般來說,既然是自愿審計,政府不宜通過立法方式對聘任方式做出明文規(guī)定。管理層一般會基于其傳遞信號的需求來選擇聘任方式,如果其傳遞信號的動機很強烈,可能會選擇招標聘任方式;如果并非很強烈,則可能選擇非招標方式。當然,選擇的外部審計師信譽及規(guī)模也是其信號傳遞需求強烈與否的體現。所以,總體來說,基于自愿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不存在最適宜的機制,完全是管理層基于其傳遞信號需求的強烈程度而做出相應的選擇。
四、例證分析
本文基于NGO組織的不同審計需求提出了一個關于NGO組織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的理論框架,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釋力。下面,我們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我國關于基金會審計的制度規(guī)定及其實施效果,以一定程度上驗證其解釋力。
財政部和民政部聯合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財會[2011]23號)規(guī)定,基金會應當聘用會計師事務所對本單位的財務會計報告及相關信息進行審計,審計類型包括年度審計、離任和換屆審計、專項審計。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首先,將基金會分為在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和在省級及以下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對審計不同類別的基金會的會計師事務所做出了不同的條件限定,確定了能審計基金的會計師事務所范圍。其次,在選定的會計師事務所范圍內,基金會及其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從上述范圍內自行選聘會計師事務所,使用財政資金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應當按照政府采購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選聘會計師事務所。
財政部和民政部做出的上述規(guī)定是否有道理呢?根據本文的理論框架,法定審計的最適宜方式聘任機制是由NGO組織和登記管理機關共同參與的選擇性招標聘任?!蛾P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的各類審計,都屬于法定審計,文件中規(guī)定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事實上就是登記管理機關和基金會共同參與的選擇性招標聘任,首先是登記管理機關通過規(guī)定有資格審計基金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條件,確定了基金會可能選擇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范圍,類似于選擇性招標聘任的第一階段;然而,基金會及其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從上述范圍內自行選聘會計師事務所,這類似于選擇性招標聘任的第二階段。所以,總體來說,《關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的會計師事務所聘任機制與本文的理論框架基本一致。
然而,也有研究發(fā)現,按上述兩階段選聘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效果并不理想。陳麗紅等(2014)發(fā)現,選擇 “百強”事務所能夠顯著增強基金會會計信息與捐贈決策之間的關系,且該影響主要體現在吸引國內機構捐贈者和限定性捐贈者,而選擇民政部中標事務所未能顯著增強二者的關系。張立民、曹麗梅、李晗(2015)發(fā)現,當基金會選擇“百強”事務所審計時,能夠吸引更多的捐贈者進行捐贈;當基金會選擇民政部中標事務所審計時,不能顯著增加捐贈收入。兩篇文章的發(fā)現基本一致,選擇“百強”事務所審計的效果好于民政部中標會計師事務所。
這個發(fā)現與本文的理論框架是否矛盾呢?其實并不矛盾。民政部中標會計師事務所和“百強”會計師事務所是不同的標準選擇,一般來說,民政部中標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標準會低于“百強”會計師事務所,所以,選擇“百強”會計師事務所,就是選擇更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其信號傳遞功能更強,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捐贈者。當然,這個研究結論也啟示我們,由于NG組織的特殊性,如果要真正發(fā)揮外部審計的作用,選擇較高質量的審計師是必要的條件之一,這也驗證了另外一個有共識的認知――成本越高,高質量外部審計需求越強烈。
五、結論和啟示
NGO組織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是NGO組織審計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NGO組織不同的審計需求,提出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的一個理論框架,并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我國關于基金會審計的制度規(guī)定及其實施效果。
NGO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審計需求需要通過立法來規(guī)定,稱為法定審計需求;其管理層基于信號傳遞的原因,也可能存在審計需求,稱為自愿審計需求。基于不同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的聘任機制不同,基于法定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聘任者包括NGO組織管理層或登記管理機關,聘任方式包括招標聘任和非招標聘任,正常情形下,最適宜的聘任機制是登記管理機關和NGO組織管理層分階段參與的選擇性招標聘任,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第一階段,NGO組織管理層負責第二階段;基于自愿審計需求的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其聘任者是NGO組織管理層,聘任方式需要根據其傳遞信號的需求程度而定。
財政部和民政部聯合的《關于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通知》對基金會外部審計師聘任機制的規(guī)定,類似于本文推薦的登記管理機關和NGO組織管理層分階段參與的選擇性招標聘任,首先,基金會登記管理機關確定可以選擇的會計師事務所范圍;然后,基金會登記管理機關或基金會在這個范圍內選定審計特定基金會的會計師事務所。
本文的研究啟示我們,在NGO組織審計方面,政府必須有所行動,一方面,對于基金會的審計業(yè)務類型、時間及情形要做出一些明文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如何聘任外部審計師也要有明文規(guī)定,如果任憑NGO組織自行聘任,則法定審計就可能變質,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審計需求難以真實實現。X
參考文獻:
[1]鄭石橋.NGO組織的民間審計需求:基于不同需求者和不同審計主題的理論框架[Z].南京審計大學審計科學研究院工作論文,2016.
[2]李習蓉.非政府組織的監(jiān)管模式:國際比較研究[D].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陳楚涵.慈善組織為何自愿披露年度審計報告探析――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3,(7):72-75.
[4]陳麗紅,張龍平,杜建軍,全紅蕾.慈善基金會特征、審計師選擇與捐贈決策[J].審計研究,2014,(5):68-76.
[5]陳麗紅,張龍平,李青原,杜建軍.會計信息會影響捐贈者的決策嗎?――來自中國慈善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5,(2):28-35.
[6]張立民,曹麗梅,李晗.審計在基金會治理中能夠有效發(fā)揮作用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5,(2):92-100.
[7]Gordon T P,Khumawala S B.The demand for not-for-profit financial statements: a model for individual giv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9,(18):31-56.
[8]Behn B K,DeVries D,Lin J.Voluntary disclosur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nd exploratory study[DB/OL].http:///sol3/papers.cfm?abstract_id=727363. 2007.
[9]Trussel J M,Parsons L M.Finanacial reporting factors affectong donations to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J].Advances in Accounting,2008,(23):263-285.
[10]Kitching K.Audit Value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2009,28(6):510-524.
【關鍵詞】注冊會計師;虛假審計報告;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嚴而不厲
注冊會計師審計監(jiān)管政策包括監(jiān)管范圍和監(jiān)管力度兩個方面。我們根據查處虛假審計報告的措施是否嚴密和處罰是否嚴厲兩個方面,將監(jiān)管政策模式分為四類:又嚴又厲(查處措施嚴密、處罰嚴厲)模式,嚴而不厲(查處措施嚴密、處罰不嚴厲)模式,厲而不嚴(處罰嚴厲、查處措施不嚴密)模式和不嚴不厲(查處措施不嚴密、處罰不嚴厲)模式。監(jiān)管政策模式的選擇,關系到審計監(jiān)管效果,值得探討。
一、厲而不嚴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之檢討
從近幾年我國監(jiān)管機關對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的查處及處罰情況來看,一方面適用了吊銷執(zhí)業(yè)資格、暫停執(zhí)業(yè)等嚴厲的處罰方式;另外一方面由于監(jiān)管機關人力、財力有限,難以對審計業(yè)務進行全面質量檢查、監(jiān)督和指導,虛假審計報告被發(fā)現的概率低,因出具虛假審計獲取的收益與被查處的風險相比存在巨大差異,部分注冊會計師有僥幸冒險心理,以至于虛假的審計報告層出不窮,未被處罰的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大量存在。因此,現行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是厲而不嚴,虛假審計報告被查處是偶然的現象,而被查處的注冊會計師卻受到嚴厲的處罰。
采取厲而不嚴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是因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情況比較嚴重,注冊會計師故意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眾從重處罰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的呼聲大,監(jiān)管部門以“殺一儆百”的思維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同時由于“有道德無市場、有市場無道德”和“劣幣驅逐良幣”等惡劣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現象比較普遍,監(jiān)管部門擔心打擊面太寬會損害注冊會計師整體形象、損害審計的公信力,進而令社會公眾對審計制度價值產生懷疑,故不能狠下決心采取嚴密的措施查處虛假審計報告。
在厲而不嚴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下,一方面“查處措施不嚴密”導致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被發(fā)現的概率很低。另一方面,“嚴厲的處罰方式”導致注冊會計師行業(yè)內對被處罰的注冊會計師持同情的態(tài)度,認為注冊會計師被處罰是“運氣差”,未被處罰的注冊會計師不是沒有出具過虛假審計報告,只是“運氣好”、尚未被查處而已。實際情況是“運氣好”的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大量的虛假審計報告卻沒有被查處,“運氣差”的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個別的虛假審計報告就被查處并被處罰。厲而不嚴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導致監(jiān)管的不公平和無效,也因此無法起到監(jiān)督提高審計質量的作用。
二、采用嚴而不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之合理性
對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查處不力”是厲而不嚴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令人詬病之處,因而不嚴不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更加不可取。選擇又嚴又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還是選擇嚴而不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之關鍵,是明確“是否應該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本文認為,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審計監(jiān)管中不應該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對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行為應該采用嚴而不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
第一,惡劣的審計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決定了不應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的思維方式,產生于監(jiān)管部門將出具虛假審計報告歸因于注冊會計師職業(yè)道德的淪喪,忽略了其惡劣的審計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基于法律強制推行的,尚未產生真正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委托人還是審計報告使用者,不但不關心審計質量,而且希望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以滿足其特定的需要。審計市場中以降低審計收費、降低審計質量甚至迎合被審計單位的非法要求故意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為手段的惡性競爭比較激烈。同時企業(yè)會計核算混亂、股東舞弊普遍,政府監(jiān)管機關基于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的政治任務,往往對企業(yè)偷稅、漏稅、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違法犯罪行為采取容忍態(tài)度,甚至為了政績和形象而要求企業(yè)包裝財務信息。加上注冊會計師是“平民百姓”,是受被審計單位“雇傭”、依靠被審計單位支付審計費用生存的“弱者”,而且沒有獨立向被審計單位以外的單位和個人收集審計證據權力;明知被審計財務信息可能存在重大錯報卻無法進一步核實,或者已經發(fā)現了舞弊的跡象卻無法查實和披露[1]。在惡劣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中,部分注冊會計師依靠大膽的出具大量虛假審計報告走上了“發(fā)財致富”的道路;而堅守職業(yè)道德和審計準則的注冊會計師因為敢于說“不”、拒絕迎合被審計單位非法要求而導致沒有市場、危及生存。注冊會計師成為“逼良為”的審計委托機制的受害者,在監(jiān)管機關和被審計單位的夾縫中艱難維持生存;審計行業(yè)也因此難以留住勝任能力高的優(yōu)秀注冊會計師。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在相當程度上是執(zhí)業(yè)環(huán)境使然,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是將社會原因歸因于注冊會計師,缺乏合理性、難以使受罰者信服于法律。其他未被處罰的注冊會計師不但不會引以為戒、反而會同情受到處罰的注冊會計師。
第二,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不符合權責利一致的原則。我國社會審計的主體是會計師事務所,而不是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接受審計委托、委派項目組、出具審計報告和收取審計費用以及承擔民事責任,注冊會計師只是受會計師事務所指派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的工作人員,沒有獨立承辦審計業(yè)務的權力。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業(yè)績評價、薪酬及晉升的政策和程序體現了重商業(yè)利益輕業(yè)務質量的傾向,或者以不合理的業(yè)績評價、薪酬政策逼迫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如果堅持審計準則、遵守職業(yè)道德而不屈從會計師事務所整體意志,就會被視為“異類”而被其他注冊會計師取代。因此注冊會計師幾乎沒有什么個人價值,不得不違心地放棄質量甚至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加上我國尚未建立前置性預防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制度,虛假審計報告查處措施很不嚴密,會計師事務所主導或者迫使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不是個別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嚴厲處罰注冊會計師,就是將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惡果交由注冊會計師來承擔,將注冊會計師當作制度缺陷的替罪羊,有不公正之嫌,也不符合權責利一致的原則。
為了給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發(fā)展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保護注冊會計師的利益,應該強調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控制責任。查出虛假審計報告的,主要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盡量不處罰注冊會計師;除非屢教不改、再三違法的,對會計師事務所也應該摒棄吊銷執(zhí)業(yè)資格、暫停執(zhí)業(yè)的處罰。采用嚴而不厲的審計監(jiān)管政策模式,嚴密查處虛假審計報告的措施,提高虛假審計報告被發(fā)現的概率,可以從制度上、根本上消滅虛假審計報告。同時從輕、減輕對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可以樹立“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監(jiān)管思維,追求監(jiān)管的教育功能、淡化監(jiān)管的處罰功能,從而最終達到消滅虛假審計報告、提高審計質量的監(jiān)管效果。
三、建立嚴密的虛假審計報告查處機制
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使得注冊會計師審計公信力蕩然無存,其存在的價值受到嚴重質疑。增加審計質量檢查次數、擴大檢查范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效果也不能保證。雖然注冊會計師審計監(jiān)管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審計質量,但是當前要務是建立一定的機制以消滅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機會。采取嚴而不厲的監(jiān)管政策模式是有前提條件的,即“不厲”必須以“嚴”為前提,唯有建立嚴密的虛假審計報告查處機制,才能使“嚴而不厲”有正當性。
(一)建立審計報告公布與查詢制度
注冊會計師及時將審計報告電子版上報給監(jiān)管機關,監(jiān)管機關在其網站上公布所有的審計報告,供審計報告使用者查詢、核對。審計報告上網公布,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虛假審計報告就難有立足之地,以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為業(yè)或者以出具虛假審計報告作為競爭手段的注冊會計師就沒有生存空間,注冊會計師及其審計報告才能被廣大社會公眾認可。審計報告上網公布,審計報告使用者、社會公眾、后任注冊會計師等都可以通過查閱、核對審計報告為查處虛假審計報告提供線索。監(jiān)管機關可以有效確定監(jiān)管重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審計質量檢查工作,及時發(fā)現和懲罰注冊會計師違法行為。
(二)建立查處虛假審計報告的配套措施
建立財政、稅務、工商、統計和銀行等部門之間的企業(yè)財務信息共享系統,防止企業(yè)向不同部門提供不同數據的財務報表。
建立審計報告復核機制,加強同行監(jiān)督。審計報告使用者發(fā)現審計報告有虛假跡象的,可以申請監(jiān)管機關委派其他注冊會計師重新審計或者對審計報告進行復核。如果重新審計或者復核后發(fā)現該審計報告是虛假的,重新審計或者復核費用由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原注冊會計師承擔。建立舉報虛假審計報告的激勵制度,舉報虛假審計報告并查證屬實的,對舉報人給予重獎。
參考文獻
[1]蔣品洪.虛假審計報告查處機制的反思與展望[J].財會研究,2011(15).
[2]蔣品洪,張國興,張雄飛.審計違規(guī)行為懲罰制度的困境分析與改進[J].商業(yè)會計,2013(2).
[3]蔣品洪,韓偉,張雄飛.注冊會計師審計中受到的非法干預及抵制措施[J].會計師,2012(22)
[4]蔣品洪.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研究:反思與突破[J].財會月刊,2010(25).
[5]蔣品洪,韓偉.會計行業(yè)職務犯罪及其預防制度構建[J].會計師,2013(3).
[6]蔣品洪.論注冊會計師行業(yè)監(jiān)管中的家長主義[J].財會月刊,2011(12).
[7]蔣品洪.論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yè)謹慎的實現途徑[J].財會通訊,2011(7).
[8]吳肖蓉,蔣品洪.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的證明效力研究[J].財會月刊,2012(13).
The motorcycle a gentleman chooses depends on the kind of man he is, and the sort of riding he wants to do.
Take English gentleman T.E. Lawrence, better known as Lawrence of Arabia. His preferred mode of transport? Vincent Black Shadow. Actor Ewan McGregor? He and his riding partner Charley Boorman helped make the BMW 1200GS what it is today. Other famous gentlemen motorcyclists include Malcolm Forbes, Georges Clooney, Brad Pitt, Ted Simon(who packed a white tuxedo on his first round the world trip) and the King of Jordan.
All gentleman , but all different. Everyone’s foray into motorcycling is unique, but here are some rough categories and two choices of motorcycle for each.
你是否了解上世紀60年代的非主流文化?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Hell’s Angels Motorcycle Club(地獄天使摩托俱樂部)”曾被美國官方定義為“世界上1%的非主流摩托車手”。他們另類、叛逆、無惡不作。他們的故事不斷滋養(yǎng)犯罪電影的暴力情節(jié),給港片中的“電單車幫”帶來靈感。
但這僅僅是個時代插曲罷了?!澳ν小痹揪褪且粋€激發(fā)公路幻想和腎上腺素的詞語,奔放與自由才是它的內涵。當你駕馭著它享受速度為你點燃的激情,不知覺間你們倆已不分彼此:你的魅力由它而生,它的動力因你不止。
至于哪類摩托更適合你,那全憑喜好和用途了。就拿那位被后人稱作“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老牌英國紳士T.E. Lawrence來說,“文森特幽暗之影(Vincent Black Shadow)”便是他的愛騎。而因妮可版“紅磨坊”中男一號成名的伊萬?邁克格雷戈(Ewan McGregor),他甚至有位志同道合的“騎友”Charley Boorman,就是他們倆幫忙定義了現在的BMW 1200GS。其他酷愛摩托的名士還有《福布斯》雜志發(fā)行人邁爾康?福布斯(Malcolm Forbes)、明星喬治?克魯尼(Georges Clooney)和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當然還少不了約旦國國王和那位身著白色無尾禮服用摩托環(huán)球旅行的Ted Simon先生。
這些名士個性迥異,他們愛上這類“雙輪座駕”的故事也不盡相同。但我們總能歸納出一些類型派別,如果你正巧對號入座了,那不妨看看這里為你推薦的選擇吧。
The Traditionalist- No bells and whistles for this rider, for him it’s all about classic lines and pure motorcycling. For this gentleman, two great choices include the Triumph Bonneville (based on a 1960 design) and the Harley-Davidson Road King Classic (based on a 1957 model). Both motorcycles are modern in terms of technology, to a point, including fuel injection and ABS, but they are dripping in tradition and no frills motorcycling.
傳統派
這類騎手最為低調,他們享受道路與摩托帶來的純粹體驗。最適合他們的座駕當屬“波尼勝利號(Triumph Bonneville,改自1960版)”和“哈雷戴維森路王經典(Harley-Davidson Road King Classic,改自1957版)”。這兩款都是現代科技的典范,設計傳承經典,個性大氣,不帶做作。
The Iconoclast There are gentlemen who want something that no one else is riding, something rare and exotic. They could create a custom from any of the bike builders the world over, but if they want something serially produced, the new Norton Commando 961 or the Confederate X132 Hellcat are fine choices. Both are produced in very limited numbers.
顛覆派
有了“傳統”,就必有“反傳統”,獨特與新奇正是“顛覆派”們熱衷于追求的。他們可以在雙輪車廠定制改造自己所需的另類車型,但若要尋找現成的量產型號,新一代“諾頓突擊隊961(Norton Commando 961)”或Confederate的“X132 地獄貓(Hellcat)”則首當其選。不過,它們的產量都十分有限。
The Adventurer Some gentlemen are all about going off the beaten track, quite literally, and for that they need a bike that can get them to the trails in style, then handle itself in the dirt, mud and mess. Two great new bikes allow just that the all new BMW 1200GS and the KTM 1190 Adventure.
探險族
許多人愛走生路,那些布滿泥濘灰塵、凌亂不堪的區(qū)域恰恰成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征途。而新型的“BMW 1200GS”和“KTM 1190探險者”便是為此目的而生。
World Traveler The final group of gentleman motorcyclists is the world traveler, someone who wants to go around the world on paved roads. For this, you need a comfortable, dependable and stylish ride, complete with enough space to pack the essentials (and just maybe that white tux for embassy events). Two of the best choices include the Ducati Multistrada and the BMW 1600GT.
寰游者
還有一類騎手,他們愛用摩托穿越世界各地,凡有道路的地方,他們就不會放棄。一輛舒適可靠、不失優(yōu)雅、荷載寬裕的座駕必不可少。力薦型號:杜卡迪(Ducati)多功能之王Multistrada和BMW 1600GT。
[關鍵詞] 產業(yè)內貿易 IIT指數 競爭優(yōu)勢
按照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在實踐中各國都是專業(yè)化的生產某些產品,用以交換不能生產或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其國際貿易格局表現為初級產品和工業(yè)品的相互貿易,尤其以發(fā)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和發(fā)達國家的工業(yè)制成品之間的貿易模式為主。一國不可能既生產某種產品又出口該種產品,然而現實卻是資源稟賦相似的發(fā)達國家之間相似產品的貿易現象日趨頻繁,并且占各國的貿易總額比重逐年上升。對這一貿易現象的原因、特點、性質等的研究稱之為產業(yè)內貿易理論。
一、產業(yè)內貿易
所謂產業(yè)內貿易是相同產業(yè)內具有較為嚴密的生產替代和消費替代關系的產品進出動又稱雙向貿易。產業(yè)內貿易包括標準化產品的貿易和差異性貿易。大多數的產業(yè)內貿易發(fā)生在差異化產品之間。
首先,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yè)內貿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貿易的基礎。產品的異質性表現在多方面既可以是產品質量、內在結構、包裝的不同,也可以僅僅是商標的不同。產品的差異分為水平差異、垂直差異和技術差異三種類型,三者具有共同的特點即產品的消費需求偏好的多樣性。
其次,規(guī)模經濟是解釋產業(yè)內貿易的另一主要原因。規(guī)模收益遞增性是產業(yè)內貿易利益的來源。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生產產品差異的同類產品,由于存在規(guī)模經濟 ,因此廠商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二、我國產業(yè)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yè)內貿易在貿易中所占的地位可以用格魯伯――勞埃德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IIT來衡量。IIT是用來表示產業(yè)內貿易在貿易中所占的比重。IIT=1-X-M/X+M X、M分別是某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0<=IIT <=1,IIT數值越接近于1,則表示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越高。當IIT=1時,所有的貿易均表現為產業(yè)內貿易。
近些年來,我國有的產業(yè)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發(fā)展迅速。這兩類產品的IIT都比較高,說明我國該類產業(yè)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有大幅提高。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IIT為0.99,高新技術產品IIT為0.90。2005年機電產品和高新產品的IIT分別為0.90和0.95。這些數字表明我國在某些產業(yè)領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然而情況并非總是如此樂觀。2001年谷物和谷物粉的IIT為070。棉、紡織品為0.71。石油為0.21.塑料制品為0.35??梢钥闯?,我國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不平衡,農產品和棉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頂梁柱。而原油、塑料制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則低下,最為嚴重的是他們的IIT都小于0.5,說明這些行業(yè)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十分低下。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仍比較低,與發(fā)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產品涉及的范圍狹窄、產品種類單調,產業(yè)內貿易的結構扭曲。我國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的貿易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貿易對象仍然是以那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貿易結構扭曲。雖然近幾年來,我國某些制造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然而我們應認識到我國制成品產業(yè)摻入了很多水分。因為我國的制成品如高新產品貿易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直接投資加工引起的,他們在中國制造產品用以海外銷售,從表面上看它提高了中國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然而實際上中國只是作為中轉站獲取了很少的加工費。這種貿易是“嵌入式”的而非中國“原生的”的,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貿易模式。因此當務之急是在對影響產業(yè)內貿易因素分析的基礎之上,如何提高我國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
由于產業(yè)內貿易的發(fā)展水平直接取決于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因此企業(yè)成為該水平提高的關鍵所在。提高企業(yè)的動態(tài)競爭優(yōu)勢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提高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筆者根據影響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因素提出如何提高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幾點建議:
三、提高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建議
1.研究和開發(fā)差異化細致的產品和服務
產品的差異化的內涵相當的廣泛,除了產品的檔次、質量、款式、顏色等方面的差別外還包括諸如廣告、包裝、售后服務,以及人們的主觀意識上的差別。這些差別增加了產品出口的附加值,是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的原動力。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產業(yè)內貿易均發(fā)生在差異化較為細致的產品類別中。因此我國的企業(yè)應在生產和流通各環(huán)節(jié)中盡可能的實現差異化,這對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比較優(yōu)勢,進而對提高我國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企業(yè)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倡導消費的個性化
在我國消費者對差異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偏好較低,這成為中國發(fā)展產業(yè)內貿易的阻礙。企業(yè)應通過廣告等媒體工具向廣大的消費者詳細地介紹產品的性能、質量等細節(jié)問題,培養(yǎng)消費者追求新事物、嘗試新體驗、追求個性化的消費理念。企業(yè)本身在研發(fā)和生產領域中不斷開發(fā)具有細膩差異化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動態(tài)需求和超前需求。
3.企業(yè)內部應實行創(chuàng)新機制和“水平分工”機制,擴大水平型和技術型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
在我國產業(yè)內貿易額較低,究其原因在于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差異和技術差異產品貿易額較低。因此企業(yè)的任務是盡快完善企業(yè)內部“水平分工”和實行創(chuàng)新機制。這一建議對制造業(yè)尤為重要。制造業(yè)在產業(yè)內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水平型和技術型產品又是制造業(yè)產業(yè)內貿易的支柱產品,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必須在水平和技術型產品中實行細致的內部水平分工和創(chuàng)新機制,開發(fā)符合國際市場消費偏好的水平的技術型產品,使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yōu)勢,打造中國名牌,并以此品牌作為企業(yè)進軍國際市場獲取較大國際市場份額的通行證。
參考文獻:
[1]強永昌:產業(yè)內貿易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與論述會計理論的豐富資料相比,在審計文獻中,很難找到論述審計理論的文章或專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審計理論結構(ThephilosophyofAuditing)》(1961年)開拓了審計理論研究的先河,并為規(guī)范式審計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審計理論研究中所用的規(guī)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學方法,后來還出現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方法,包括歷史研究方法、檔案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學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門學科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將開始對自己的目的和本質等理論問題提出疑問,并開始尋求哲學的指導。不容否認,第一次從哲學的高度系統地、科學地探索審計理論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審計理論結構》。
在審計理論的研究途徑上,該論著的作者運用哲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對各種審計理象。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對審計理論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Perspective),即從綜合的、相互聯系的角度考慮每一個審計問題;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認可時慣例或信念去深刻認識推論的前提;四是想象(Vision),即超越時空,預測審計理論的前景和目標⑧o具體說來,理解這一研究途徑是要在審計這門學科中尋求那些較有普遍性的概念,諸如證據、應有的關注、披露和獨立性等,對這些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概念進行研究;展望時需要據棄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個人成見和既得利益,對每一個問題都應根據其綜合的重要性和各個方面來考慮,而不應僅從一個或幾個有限的角度去考慮;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審計知識領域里避免偏見和提出不科學的推論,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審計基本假設作為審計理論的基礎;發(fā)揮想象時則需要真正擺脫日常問題的困擾并長期致力于發(fā)展審計知識領域,對本學科持超然而嚴肅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問題所在并預見其對未來的影響。
在審計理論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認為,哲學研究的傳統方法——分析方法和估價方法對發(fā)展審計理論較為有益。在審計中,存在著客觀事實和主觀估價這兩個研究課題。對此,需要采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審計判斷取決于通過收集或確定證據獲得的信賴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學研究那樣,對知識和證明理論進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審計職能是在重視道德行為的“榮譽制度”下實現的,審計人員的價值標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每次審計檢查9若無行為規(guī)劃和衡量標準可供借鑒,要保證令人滿意的業(yè)績,就必然依靠審計人員的職業(yè)責任感,這就需要使用估價法??傊瑢徲嫷幕拘再|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適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適合于使用估價法。
從哲學高度進行的審計理論研究,除了《審計理論結構》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美國會計學會(AAA)出版的《基本審計概念說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1972)和尚德爾(C.W.Schandel)編著的《審計理論——評價、調查和判斷(Theoryofauditing: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judgement)》(1978)。作為理論上對莫茨和夏拉夫的響應,《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倡導審計理論要適用于所有的審計類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戰(zhàn)之后,《審計理論——評價、調查和判斷》則力求:“直到審計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闡述,并能夠經受哲學性檢查”。
(二)歷史研究方法
會計史學家郭道揚教授指出,在審計理論研究中,只有以審計史學研究為基礎,也只有對每一理論問題的研究首先從歷史淵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論內涵中的本質問題,把握這一理論的歷史成因及歷史進展,以及正確評價某一理論問題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這便是任何一個審計理論問題的研究都必須以歷史研究作為起點的基本原因。審計表現為一個歷史的延續(xù)發(fā)展過程,為發(fā)揮審計在現時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既必須研究歷史的繼承性問題,又同時有必要研究歷史的延續(xù)性問題,以最終達到科學測試未來審計世界大趨勢的目的。《世界審計史》(文碩,1996)即是運用歷史研究的方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的典范。作為第一部世界審計通史,該書分國家審計的發(fā)展、民間審計的發(fā)展、會計帝國大戰(zhàn)、內部審計的發(fā)展以及專題審計史共五個部分,展示了審計演進的軌跡。作者從歷史規(guī)律的視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學態(tài)度,豐富了審計理論研究方法。
(三)檔案研究方法
審計不但因受托責任的發(fā)生而發(fā)生,而且因受托責任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受托責任作為一種最具綱領性和普遍性的總方式,當然只能見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審計現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職業(yè)組織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認識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問題,難以直接窺見審計的本質,這就需要我們對紛繁復雜、觀點角度各異的檔案資料加以研究分析。這種通過對相關的重要審計論著和審計職業(yè)組織公告等文獻檔案進行綜述,系統研究審計理論的方法,可稱為檔案研究方法。王光遠編著的《管理審計理論》(1996)即是一例。為“了研究基本的管理審計問題,他通過檔案查閱了有代表性的會計審計學者及相關職業(yè)組織為管理審計基本理論問題的種種認識,不僅系統研究了美、英、日等國內部審計師協會的準則和調查報告,美、英、日、澳等國政府審計署的準則和其他公告,美、英管理協會的公告和調查報告,管理咨詢服務公告,納稅實務責任公告,會計與復核服務公告,鑒證準則公告,還系統研究了馬丁德爾的《對管理的科學評價》、倫納德的《管理審計》、利奧?赫伯特的《管理業(yè)績審計》、格林的《公營部門貨幣價值審計》、理查德?布朗的《政府業(yè)績審計》,以及《會計評倫》、《會計雜志》。、《會計、審計與受托責任學刊》、《財務受托責任與管理學刊》、《管理審計學刊》、《注冊會計師雜志》等刊物上的相關論文。然后,在大量掌握檔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比較和綜合,編著了《管理審計理論》。該論著使我們很清晰地看清了檔案研究的基本步驟,進一步豐富了審計理論研究的方法論體系。
(四)比較研究方法
自從婁爾行教授開創(chuàng)了國內比較會計研究的先河以來,比較研究方法不僅在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中推廣開來,而且,在審計理論研究中也開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比較審計理論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體在審計理論和實務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分析其影響因素和發(fā)展趨勢,從中發(fā)現國際慣例,以期改進審計實務和提高審計理論水平。南開大學蕭英達、張繼勛?、劉志遠合著的《國際比較審計》(2000)是比較審計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間比較為主,與時間比較相結合的方法,從兩個不同的視角透視了審計理論和審計制度。他們主要比較了世界上各主要國家現行審計制度、審計理論和審計實務之間的異同,同時也對審計制度發(fā)展變化的歷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說明,為建設和完善我國的審計制度和審計準則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基礎。
二、審計理論研究的實證法
實證理論概念直至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在會計文獻中。在此之前,絕大部分會計文獻都屬于規(guī)范性的,強調的是如何限定會計,而不重視以實證的方式去驗證這些限定所依賴的重要假設。財務經濟學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發(fā)展最終導致了這種新理論在會計上的應用,而這些應用則促進了實證研究與實證理論概念在會計上的推廣④。盡管其時首倡審計理論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認為,數學法并不適用于審計學,除最簡單的模型以外,在審計發(fā)展的現階段(60年代),建立適應于審計學的數學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審計本身畢竟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而且時過境遷,審計理論研究方法發(fā)展到以數學法為主的實證法與規(guī)范法并重,已成為一種既成事實和既定方向。
實證方法反對從抽象的概念出發(fā),強調客觀證據,而不是個人的知識或判斷,被用來研究事物“是什么”。相應地,實證研究過程不同于強調邏輯推理、被用來研究事物“應該是什么”的規(guī)范研究過程。實證研究的一般步驟是:(1)進行調查,或案例研究、訪談、實驗;(2)將通過調查,或案例研究、訪談、實驗等途徑獲得的數據資料做系統整理和計量分析;(3)概括和歸納計量分析的結果;(4)以邏輯和數學方法得出研究結論;(5)做出理論上的詮釋,建立理論模型;(6)檢驗研究命題或理論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原假設。。
(一)問卷調查法
圍繞審計理論的某一特定命題,設計科學、合理的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實證分析,這是一種相對簡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實證法。采用這種方法,對問卷設計的要求比較高,問卷既要便于接受調查者理解和準確回答,又要能全面、準確地涵蓋所需了解的問題。另外,為了保證問卷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還要盡量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問卷的有效性。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97年就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環(huán)境、行業(yè)發(fā)展、事務所體制改革、國有企業(yè)審計等四個方面,對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yè)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成果“注冊會計師行業(yè)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國財經報》上,這次問卷調查,是要以實證方法研究、解決審計理論問題。其精神與有效性,對我國審計理論實證研究的開展,對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風氣起到了推動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個重大審計案例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審計理論問題。認真研究重大的審計案例,尋找其理論根源,已成為世界各國審計理論界的慣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過觀察現實世界所發(fā)生的典型審計案例,思考重大審計訴訟案例的判決結果,昭示審計理論滯后于審計實務,還是表明審計實務界對現有審計理論缺乏科學理解,進而根據研究結果,為審計理論的發(fā)展完善和審計實務的改進提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例如,李若山編著的《審計安全——國外審計訴訟案例》(1998)取材于美國審計界和英國審計界所發(fā)生的,真實、具體的審計訴訟案例,范圍包括傳統與典型審計案例、非會計報表類審計案例,金融證券行業(yè)審計案例、其他行業(yè)(如工交、商業(yè)、運輸、醫(yī)療)審計案例。編者針對審計訴訟案例的判決情況及涉及的審計過程,認真查找審計人員在具體訴訟案例中是否存在審計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應承擔的審計責任,思索每一重大審計案例對完善、改進審計理論有何啟示與教訓,堪稱審計理論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可以采取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兩種形式。前者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環(huán)境中進行的,而后者是用現實世界的真實客體進行的。具體做法是,分控制組(Controlgroup)和處理組(Treatmentgroup)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研究命題。采用這一研究方法,一般來說,由于實驗可以重復進行,研究結果容易驗證和復核。但象審計一類的不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命題,重復實驗的條件很難雷同甚至不變。而且,控制組的選擇要剔除干擾因素,難度比較大,實驗研究的結果也就可能會受到“噪音”的干擾。SCidler在1974年通過實驗調查投資者對包含不同信息的審計報告的看法,在“審計報告的符號與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過實驗調查投資者對包含不同信息的審計報告的看法,在“審計報告的符號與交流”Symbolismandcommunicationintheauditor\\''''s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號論”,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實驗研究方法。
(四)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法是針對特定命題,對具有相當資歷及代表性的專家進行訪問或組織談話,綜合分析訪談內容后,得出研究結論。采用這一研究方法,由于專家的意見一般具有權威性、針對性,不同專家的意見往往相互印證或補充,還能提供多種視角和多個層面的觀點和看法,最終結論往往較為權威、可靠。不過,接受訪談的專家發(fā)表的意見難免帶有主觀成分,難于進行數量化的統計分析,因而利用專家意見不能代替對客觀資料的分析。中國臺灣的馬秀如博士1996年編著的《公開發(fā)行公司實施內部控制之研究》,即是運用專家訪談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的先例。編者在研究目前企業(yè)界的不當內部控制觀念和新頒布的《公開發(fā)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實施要點》的缺陷時,以座談會、一對一面談等形式,通過專家了解其所接觸的企業(yè)界人士對內部控制所持的錯誤觀念和上述《實施要點》的不足,然后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五)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數理統計模型,進行統計假設檢驗。這種方法的應用,在西方的學術界已蔚然成風,在審計理論研究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沒有數據沒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學的研究。”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統計分析法相對較為科學、客觀這;優(yōu)點卻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統計知識的普及和實證研究的興起,統計分析法在我國審計理論研究上的應用,已經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統計階段,而是開始趨于采用較為復雜但所得結論更為嚴謹的數理方法。國內較
早用統計分析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的例子,是李樹華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報告審計意見之實證研究——統計特征及信息涵義”。該文探尋我國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報告審計意見所具有的統計特征及相應的信息涵義時,采用了橫截面分析、描述性統計的方法。
三、規(guī)范法與實證法在審計理論研究中的關系定位
(一)規(guī)范法與實征法在審計理論研究中的區(qū)別。
1.切入點不同
規(guī)范法是以歸納演繹為主,強調價值判斷,研究事物“應該是什么”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審計是一門社會科學,因而注重定性分析,運用規(guī)范法進行審計理論研究是古已有之的傳統。而實證法是以統計分析為主,強調經驗證據,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種側重定量的方法。審計作為一門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科學,在“證據”這一關鍵問題上,便與實證研究過程取得一致。這為實證方法融入到審計理論研究中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功能和發(fā)展趨勢不同
規(guī)范法的審計理論研究功能是,提供統
一、規(guī)范的標準,作為最佳審計實務的參考,即指導和優(yōu)化審計實務。而實證法的審計理論研究功能是,對出現的不同審計實務,進行解釋并考慮其經濟影響和經濟后果,預測實務界會采用什么樣的特定審計實務,即解釋和預測審計實務。過去,學術界和職業(yè)界在采用規(guī)范法還是實證法的取向上并無明顯分野,進行學術研究或職業(yè)研究,都不會偏執(zhí)一端。但最近開始出現一種傾向,即: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學術界為了能更好地讓人們理解審計信息的作用和影響,偏愛實證法;職業(yè)界在致力于統一審計實務和提高審計有用性的過程中,偏重規(guī)范法。
(二)規(guī)范法與實證法在審計理論研究中的聯系
一方面,實證審計研究建立假設的前提條件之一,是規(guī)范法形成的審計理論;實證研究的結論也只有通過規(guī)范,才能上升為經世致用的理論,用于規(guī)范和優(yōu)化審計實務。另一方面,規(guī)范審計研究的前提假設如果未經實證檢驗,結論無疑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而主觀的價值判斷是很難被普遍接受的。這決定了規(guī)范法需要實證法為之提供實踐上的依托。因此,規(guī)范法與實證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審計理論研究中,應將兩者很好地統一起來。
在具體研究審計理論問題時,首先,研究人員應盡可能排除自己的個人偏見與主觀的價值判斷,通過實證研究,對審計實務及相關現象“是什么”做出客觀、準確的解釋和預測。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一定的價值判斷標準,利用規(guī)范的方法得出“應該是什么”的審計規(guī)范理論。然后,還需在實踐中檢驗審計規(guī)范理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這又成為實證研究的任務。總之,整個審計理論研究圍繞著“實證研究——規(guī)范研究——再實證研究”這條思路展開,使審計理論在密切聯系實際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發(fā)展。新晨
(三)規(guī)范法與實證法在我國審計理論研究中的現實選擇
現實的矛盾是,從規(guī)范法和實證法的相互依賴關系來看,需要在審計理論研究中將兩者統一起來。但如果從順應國際傾向的角度出發(fā),審計理論研究又似乎要在學術界強調實證法的主導地位,而在實務界確認規(guī)范法的權威。于是,我國的審計理論研究如何在規(guī)范法和實證法中進行取舍,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
應該看到,我國審計理論研究的現狀是,盡管規(guī)范研究還夠不上成熟,但實證研究甚至才剛剛起步。即便在準則制訂和實務規(guī)范的過程中,審計職業(yè)界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準則、規(guī)范的經濟影響,也需要實證法的運用。因此,現實的任務是,不能僅僅滿足于可以駕輕就熟地進行規(guī)范審計研究,而必須加快實證審計研究的步伐,加大實證審計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規(guī)范審計研究。而應將規(guī)范法與實證法并重,并考慮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使規(guī)范研究成果與實證研究成果能夠相互借鑒和印證。我國審計職業(yè)界和學術界唯有攜起手來,極大地豐富規(guī)范研究和實證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提高我國審計理論水平這一根本目的。
注釋:
①見文碩著:《世界審計史》,企業(yè)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4—625。
②見文碩著:《世界審計史》,企業(yè)管理出版社,1996年,pp627—628。
【關鍵詞】非審計服務;審計獨立性
一、前言
隨著我國審計服務的發(fā)展壯大,審計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浮出水面,成為國內學者和專家關注的焦點。其中對審計獨立性受到影響的關注尤為突出,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審計工作是否能起到其實質性作用。因此,對于審計獨立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在近幾年成為了研究界十分關注的課題。其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是非審計服務是否對審計獨立性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特別是美國安然事件發(fā)生之后,更是引起了國內學者的興趣。近年來,國內與非審計服務是否對審計獨立性產生影響的相關規(guī)范與實證研究日益增多,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下面筆者對這些文獻及其成果進行簡要的歸納和總結。
二、規(guī)范研究
肖仲云(2005)通過規(guī)范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后認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非審計服務影響了審計的獨立性,且影響程度并不小,從而提倡我國加強對非審計服務的監(jiān)管。劉駿(2005)同樣通過規(guī)范研究,認為非審計服務會使注冊會計師與客戶之間形成財務利益關系,而財務利益關系很可能影響審計獨立性,因此從理論上講,它有影響與之同時提供審計服務的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是否轉化為現實則受多因素制約。葉少琴,劉峰(2005)從市場競爭和法律約束兩個角度對咨詢業(yè)務是否對審計獨立性產生影響,審計與管理咨詢業(yè)務是否需要分拆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結論是認為這些應當由市場競爭來決定。代旭(2009)通過對審計服務雙方利益的沖突、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沖突和形象沖突三個方面的分析,認為鑒證類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較?。徊糠止芾碜稍兎諏Κ毩⑿缘挠绊戄^大,應該重視其對審計獨立性的威脅,協調和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防患于未然。
三、實證研究
而與之相反,劉星,陳麗蓉,劉斌,孫芳城(2006)通過對2001-2004年A股上市公司年報中同時披落的審計與非審計費用的研究,以操控性應計利潤作為審計獨立性的替代變量,非審計費用及其與總費用比重的大小對操控性應計利潤沒有明顯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在我國,沒有證據顯示非審計服務的提供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于海云(2006)的研究支持了這一結論,認為,注冊會計師同時提供審計服務與非審計服務并不沖突,而且能夠提高審計能為,因而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并指出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業(yè)務發(fā)展走向將是以審計業(yè)務為基礎,向非審計服務業(yè)務領域拓展。對此觀點持肯定態(tài)度的還有:張晴(2006),她以2003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樣本,以發(fā)表審計意見的類型為因變量,實證研究沒有發(fā)現非審計費用與審計意見的顯著關系,沒有證明非審計服務損害審計獨立性。陳麗蓉,孫芳城,蔣榮(2007)以2001-2004年年報中同時披露審計與非審計費用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審計的視角,以發(fā)表審計意見的傾向作為審計獨立性替代變量,非審計費用與非審計費用比重為自變量,對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進行驗證,得出的結論表明:非審計費用沒有影響審計意見的形成,因此沒有證據顯示非審計服務損害審計獨立性。在控制了樣本選擇性偏誤與預期費用后,這一結論依然成立。湯敬(2007)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我國2002-2005年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數據,檢驗了影響注冊會計師發(fā)表的審計意見類型的若干因素,得出如下結論:目前我國非審計服務不影響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服務中的實質獨立性。董普田,高良,嚴騫(2007)以2003-2005年期間按照中國證監(jiān)會的規(guī)定,同時披露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費用和非審計費用且獲得了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對非審計服務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的結論是:非審計服務非但沒有影響審計獨立性,而且提高了審計質量,且非審計類鑒證服務比非鑒證類服務更有助于審計質量的改善。陳麗蓉(2008)以2001年至2006年年報中披露有非審計費用的非金融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在未發(fā)現行業(yè)因素和宏觀政策因素影響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樣本和控制樣本的一一配對,并運用均值檢驗、Wilcoxon符號等級檢驗以及多元回歸檢驗和Logistic回歸方法檢驗,發(fā)現:是否購買非審計服務對操控性應計數和審計意見類型影響不明顯;非審計費用的絕對金額的大小或者比重大小與操控性應計數的大小、方向都不具有顯著相關性,非審計服務的存在并沒有使注冊會計師容忍管理當局有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間;非審計費用的絕對金額的大小,比重大小以及未預期非審計費用與審計意見均不顯著相關,非審計服務并沒有負向影響審計意見的類型,從而得出結論:沒有發(fā)現非審計服務損害審計實質獨立性的顯著證據。陳麗蓉和李紅(2008)以2001-2006年同時披露有審計與非審計服務的中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委托視角經驗驗證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影響,研究結論表明:在我國管理層認為非審計服務不僅沒有損害審計獨立性,反而有助于審計質量的提高。這從企業(yè)管理層的角度說明他們對于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是否有影響的態(tài)度。茍新蓉(2009)從理論和實證上做了全面的研究,再次支持了多數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在理論上,她分別從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正面影響、負面影響及在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yè)開展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進行分析;實證上,她運用2005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對其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并不顯著的結論。
四、文獻結論評述
從以上文獻回顧可知,近年來絕大多數與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影響相關的規(guī)范性研究結論都從理論上認為非審計服務會影響審計獨立性,都會從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的雙重影響的層面展開討論,但并沒有實證證據能夠支持這些推斷。
而實證研究中,多數研究結果都說明:中國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并沒有太大影響。但對于非審計業(yè)務的影響并不能直接驗證,而是進行數據驗證時主要借助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成本等一些替代指標做實證分析。而且關于此課題的實證研究總數還很少,結論也不盡相同。非審計費用不容易收集,審計獨立性的指標難以量化表示以及研究視角的不同是導致這些研究結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要使這一課題的研究更科學準確,應當首先在實證研究方法上有所改進,并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多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而非只從某一方面或視角進行實證分析,這樣會得出更加令人信服且全面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肖仲云.論非審計服務對我國審計獨立性及審計質量的影響[J].江南大學學報,2005(6):59-62.
[2]劉駿.非審計服務與審計獨立性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6.
[3]葉少琴,劉峰.審計與管理咨詢業(yè)務:混營抑或分拆[J].審計研究,2005(2):44-47.
[4]劉星,陳麗蓉,劉斌,孫芳城.非審計服務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嗎[J].會計研究,2006.
[5]于海云.注冊會計師同時提供非審計服務并不影響審計質量[J].財會月刊,2006(7):56.
[6]張晴.非審計服務與審計獨立性關系之研究[D].福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
[7]陳麗蓉,孫芳城,蔣榮.基于審計視角的非審計服務與審計獨立性[J].2007(9):118-122.
[8]湯敬.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影響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9]董普田,高良,嚴騫.非審計服務與審計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7(5):42-47.
[10]陳麗蓉.非審計服務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獨立性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8.
[11]陳麗蓉,李紅.基于委托視角的非審計服務與審計獨立性[J].當代財經,2008(6):107-110.
[12]代旭.審計獨立性與非審計服務[J].銀行家,2009:84-85.
【關鍵詞】環(huán)境審計 環(huán)境保護 監(jiān)督
一、引言
工業(yè)革命之后,不少發(fā)達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我國的相關研究出現相對較晚,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后,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學術界和政府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進行研究。1995年,在開羅會議上,中國審計署在提交的會議論文中對環(huán)境審計的作用和責任、環(huán)境審計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了具體闡述。但目前為止,我國環(huán)境審計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環(huán)境審計落后于國際環(huán)境審計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中國環(huán)境審計理論研究回顧
隨著中國環(huán)境污染的不斷加劇以及“科學發(fā)展觀”觀念的不斷深入,我國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環(huán)境審計工作,以實現環(huán)境保護的目標。環(huán)境審計應以其獨立的監(jiān)督功能,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活動中,發(fā)揮其監(jiān)督作用。為此,必須分析、研究環(huán)境審計的理論基礎,以創(chuàng)造合理的理論基礎和實務規(guī)范。
(一)關于環(huán)境審計的職能
環(huán)境審計作為環(huán)境保護的一種有力工具,在經濟活動中會越來越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環(huán)境審計職能作出闡述,以其推動環(huán)境審計在我國的發(fā)展。王煒、王陽和雷東風(2000)認為,監(jiān)督、鑒證、評價和防護是環(huán)境審計的主要職能;王學龍(1997)認為,監(jiān)督、鑒證和評價是環(huán)境審計的三大職能。
(二)關于環(huán)境審計的主體
我國早期學者通常認為環(huán)境審計的主體主要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隨著居民環(huán)保意識增強,對環(huán)境問題以及企業(yè)社會責任更加關注,我國學者對環(huán)境審計主體的認識已經更加全面,陳思維、李菊香(2010)認為環(huán)境審計的實施主體由政府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共同組成。
(三)關于環(huán)境審計的客體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認為環(huán)境審計的客體包括三部分內容:即針對環(huán)境保護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進行鑒證的財務審計、針對組織業(yè)務活動對有關法律法規(guī)遵循情況進行鑒證的合規(guī)性審計,以及對有關組織的環(huán)境管理責任及工作成果進行評價的績效審計。
三、中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的基本軌跡
(一)論文的研究內容概況
從理論研究和實務研究兩方面考察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內容軌跡,可以將環(huán)境審計理論研究的內容進一步分為綜論型、概念-意義型、現狀-對策型、具體理論及文獻綜述5類,實務研究主要按審計主體不同分為環(huán)境審計方法、政府環(huán)境審計、企業(yè)環(huán)境審計、民間環(huán)境審計、國外環(huán)境審計及其他等6類。
(二)論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方法相對滯后,在所查文獻中,屬規(guī)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導地位,屬實證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論與實際銜接不足。實證研究方法主要表現為案例研究、實地研究和調查研究,幾乎沒有檔案研究和實驗研究。
(三)中國環(huán)境審計的主要推動力量
論文研究的推動力量對論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樣本文獻的作者單位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高等院校、政府機構、企業(yè)及其他。中國企業(yè)若想進入國際市場的舞臺,必須遵從相應的環(huán)境準則。無論是否出于自愿,企業(yè)都會回應這種壓力,來承擔環(huán)境方面的義務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這正是社會回應理論所主張的觀點。
四、中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的特點和問題
(一)論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經過近年發(fā)展,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論研究上注重中國特色的環(huán)境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或國際環(huán)境審計理論的中國化,實務研究上與國際接軌,密切關注環(huán)境績效審計和企業(yè)層面的環(huán)境審計。
但我國的環(huán)境審計研究方向比較窄,偏頗性和羊群效應明顯。從主體來看,企業(yè)環(huán)境審計的論文最多,通過分析其研究內容,我們發(fā)現對企業(yè)環(huán)境審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潔生產審計、環(huán)境管理體系審計、環(huán)境責任審計,而對企業(yè)環(huán)境會計核算背景下的環(huán)境財務審計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論文的研究視角分析
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的視角偏向審計和會計,一是從研究者的學科背景看,會計類核心期刊文獻占總核心期刊文獻的主導;二是從研究者單位分布看,來自高校的研究單位基本為會計院系,環(huán)保部門和企業(yè)的文獻不多;三是環(huán)境審計學位論文專業(yè)背景的大部分是會計學專業(yè)。
與國外環(huán)境審計研究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和審核不同[3],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首先由會計和審計界發(fā)起,研究者對會計審計問題熟悉,而對生態(tài)問題了解不夠,這限制了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視角的開放程度。
(三)研究層面分析
我國環(huán)境審計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了迅猛發(fā)展,讓我們從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勢。從論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層面的提高,在規(guī)范研究方法的運用上,更加注重比較研究、歷史研究等方法,實證研究論文明顯增多。
然而,我國的環(huán)境審計研究尚處初級階段。一是概念、意義、現狀、對策等深入研究較少。二是重復性研究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簡單重復和盲目重復。三是研究方法顯單調,許多研究直接搬用審計學常規(guī)研究方法,對環(huán)境審計研究中“環(huán)境”二字缺乏考慮。
五、總結
我國環(huán)境審計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礎,最重要的是有環(huán)境審計理論基礎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取了規(guī)范研究的方式,并輔以實證研究加以調查分析。但中國的環(huán)境審計研究起步較晚,許多地方需要加進。展望未來的環(huán)境審計研究,結合大量文獻,我們得到以下啟示:一是環(huán)境審計研究應緊密圍繞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協調和國際環(huán)境會計最新實踐展開;二是應大力倡導和推動環(huán)境審計研究視角的多元化,改變當前環(huán)境審計研究由純會計審計界主導的一股獨大局面;三是研究方法將更趨規(guī)范,實證研究方法的條件日趨成熟。
【關鍵詞】事務所合并 簽字CPA變更 審計質量 專業(yè)勝任能力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外部審計作為一項重要的減輕上市公司問題的監(jiān)測和保險機制,能減少財務報表錯報的風險,因此審計在約束上市公司投機的盈余管理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關系的理論基礎出發(fā),分析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后簽字CPA是否發(fā)生變更研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事務所合并后若簽字CPA沒有變更,我們認為簽字CPA與審計客戶之間可能存在密切的私人關系,將會損害審計師的獨立性從而導致審計質量下降,則其審計客戶的盈余管理幅度可能大于發(fā)生變更的審計客戶。
H1:事務所合并后,簽字CPA發(fā)生變更的審計客戶,其盈余管理幅度小,即審計質量較高。
二、研究設計與模型建立
(一)研究樣本的選取
選取2009年審計市場上參與合并的事務所及合并前后兩年均由合并方審計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研究采用2007~2010年的數據。2009年參與合并的會計師事務所資料來自各事務所網站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信息并經過核對校準。為保證數據的完整性,部分缺失數據采用手工補齊的方式進行了整理和校對。
(二)實證設計與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審計質量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來計算DA。
2.解釋變量CH-CPA,CH-CPA表示合并前后簽字CPA是否發(fā)生變更,研究簽字會計師變更行為在合并前后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因此該解釋變量設定為0、1變量。
ABSDA=β0+β1CH-CPA+β2LNASSET+β3CFO+β4LEV+ β5ROA+β6AGE+β7LOSS+β8Q+β9GROW+β10BI+β11H5+ε
(1)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相關性檢驗
表1可知合并前后年度經審計的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空間有小幅的下降。審計客戶之間盈余管理幅度的差異比較大,合并后樣本值偏離均值的概率及幅度均小于合并前。變量間的相關系數最大值為-0.48,明顯小于0.8,變量之間的關系微弱,據此可以判斷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二)多元線性回歸與分析
針對模型1,共取得1236個觀測值,屬于合并前的觀測值有618個,合并后的觀測值有618個。將數據分為合并前和合并后兩組進行測試,回歸模型總體上是顯著的,具有統計學意義,擬合程度一般。從回歸系數表可以看出,合并前兩年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簽字CPA變更之間的系數是負的,β值為-0.002,在10%水平顯著,說明合并前兩年,若簽字CPA發(fā)生變更則其對應審計客戶的盈余管理幅度較小,即簽字CPA發(fā)生變更的其審計質量高,與上文的假設相符。合并后兩年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簽字CPA變更之間的系數β值為-0.001,不顯著的,說明合并后兩年,若簽字CPA變更抑制客戶的盈余管理幅度微弱,即簽字CPA變更提升審計質量不顯著,合并后審計質量的提升可能是靠事務所規(guī)模品牌文化的作用,而非簽字CPA變更的作用。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在國內事務所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應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建立核心的競爭力,讓投資者認可自身的優(yōu)勢服務和企業(yè)文化理念,提高對審計報告的信賴程度,充分考慮合并初期新任審計師的專業(yè)勝任能力,加強對特定客戶專用知識的普及,強調識別客戶的特殊風險,以提高檢查出重大錯弊的可能性,必要時可以聘請專家協助注冊會計師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保證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
【關鍵詞】會計學科;會計學術研究;會計教育;會計
一級學科;學術評價按照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12年)》,屬于會計學科的本科專業(yè)至少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三個專業(yè),歸屬于工商管理專業(yè)類。其中,會計學專業(yè)設置最早,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會計學本科專業(yè),其后不久,少數高校還一度招收了會計學專業(yè)的研究生;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yè)可以說是從原會計學專業(yè)中衍生、獨立出來的新專業(yè)。財務管理專業(yè)于1998年進入教育部本科專業(yè)目錄,審計學專業(yè)則于1998年作為試點專業(yè)進入該目錄,到2012年才正式進入該目錄。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中,會計學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盡管財務管理學和審計學在該目錄中尚不是獨立的二級學科(專業(yè)),但許多高校已經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自行設置了財務管理學(有的高校命名為“財務學”)二級學科(專業(yè)),并招收普通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審計學也可以獨立設置為二級學科,但目前尚不多見)。此外,在該目錄中,會計和審計研究生均被設置為專業(yè)碩士學位。會計學術研究、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三者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會計學術研究和會計學科的設置直接服務于會計教育;會計學術研究的成果、水平、質量、風氣、活躍程度,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合理性,也會直接影響到會計教育的水平。反過來說,由于會計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是會計學術研究的主體,所以提高會計教育的質量理應成為會計學術研究最主要的動力;會計學科設置也會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制約因素。會計教育的規(guī)模、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會計學術研究的水準,都是會計學科設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點從我國當前會計學術研究的導向以及會計學科設置的角度,論述了會計學科面臨的發(fā)展瓶頸,以及對會計教育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及其危害
(一)會計學術研究的不良導向
近年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所從事的會計學術研究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將會計研究劃分為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兩種類型,而且基本上將實證研究等同于會計學術研究,同時對會計實證研究的理解和實際操作往往又非常狹隘。當前會計實證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開的文獻數據,參考一些英美國家的外文期刊,運用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工具,通過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來檢驗事先提出的假設。但是這些假設的理論依據及演繹推理過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運用得并不嫻熟。也就是說,時下流行的會計實證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從形式上看具有數理化、數量化、模型化、科學化、多學科交叉性等明顯特征,比較符合目前高等學校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積極推進高校國際化的潮流。在這種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會計實證研究幾乎變成了會計學術研究的代名詞。而除這類會計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類型往往被籠統地稱為規(guī)范研究。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的分類一度在經濟學中非常流行。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實證科學,其研究類型當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為什么”的實證研究;“應該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稱為規(guī)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經濟學所追求的實證科學目標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會計學界追隨經濟學的這種發(fā)展趨勢,將這一分類應用于會計學,并將實證研究作為正宗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規(guī)范研究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實上,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的分類并不符合會計學作為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應用性社會科學的學科特征,因為作為一門工程性質的社會科學,規(guī)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類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會計學界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升高校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了美英會計實證研究模式的深刻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將會計實證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極端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會計學博士生及學術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幾乎都是實證研究,這些論文往往局限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于政府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化等不太適合實證研究的專題則很少涉及。高校為了使得博士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盡快掌握會計實證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計量”課程、削減會計類課程,而且舉辦的校內外會計學術講座也幾乎都是“實證”風格的。學術型研究生對于大量來自于會計理論及實踐的會計問題視而不見,因為其難以寫成實證研究樣式的論文而不再感興趣,或者由于知識結構所限只能去寫實證研究類論文。在這種氛圍之下,會計實證研究的課題設計也更容易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師對于寫非實證研究類的會計論文沒有積極性,因為寫了也難以在被認可的雜志上發(fā)表。
(二)會計學術研究不良導向的危害
不可否認,開展一定程度的嚴謹的實證研究對于會計學科的發(fā)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會計學與經濟學等解釋性學科的交叉聯系,從而開拓會計研究的新視野。但是,盲目推崇會計實證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實證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甚至將其視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則是很有害的。首先,盡管會計實證研究也進行一定程度的經驗研究,但由于受其總體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狀態(tài),此類研究往往缺乏通過運用調查研究、案例研究、試驗研究等多種手段對會計實踐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從而無法滿足解決會計實踐問題、健全會計(包括管理會計和審計)制度及發(fā)展會計理論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會計實證研究熱衷聚焦于資本市場等比較狹窄的領域,對會計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管理會計、會計史及會計思想史、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缺乏應有的關注。再次,會計理論通常表現為用于指導、評價會計實踐及其結果的建設性理論,在會計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會計準則、制度、方案、對策,通常表現為定性假設而非定量假設,而這種理論和假設往往難以納入以定量研究為特征的實證研究模式。因此,該類研究通常表現為與會計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相脫節(jié)。最后,由于社會科學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會計研究工作者自身統計技術以及嚴謹性的欠缺,大量會計實證研究的研究假設缺乏比較成功的操作化過程(如對有關概念未經嚴格的定義、武斷地以某一單一指標代表內涵豐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標采用不可比的計量方法等)。因此,會計實證研究往往在經驗層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難以取得共識,而且相當多的此類研究中的研究假設缺乏明確的理論檢驗對象,其理論意義也就變得含糊不清。
二、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一)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
會計學術研究之所以走上與自身的學科性質并不相匹配、進行會計理論與實踐比較脫節(jié)的會計實證研究的道路,與會計學科未能實現有效整合且受到強勢學科的擠壓有密切的關系。自盧卡∙帕喬利于1494年發(fā)表《簿記論》起,會計學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50年代,會計學正式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眾多的會計分支學科(如成本會計學、稅務會計學、國際會計學、環(huán)境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學、銀行會計學等)也在此后陸續(xù)形成,但這些分支學科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兩個分支。更令人遺憾的是,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后,放棄了會計學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原則和理論框架,從而使會計學失去了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財務會計學主要采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概念框架,放棄了傳統會計學的原則和理論架構,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卻陷入了難以克服的理論困境之中;而管理會計學雖然是一個多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卻與理論框架獨立的財務會計學并列為會計學的兩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基礎,將其他已經有所發(fā)展的會計分支學科硬性納入財務會計學或管理會計學框架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這些學科的發(fā)展。另外,從會計學中分化、衍生出來的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法務會計學、國民經濟核算等會計邊緣學科,長期以來也未能在理論上實現與狹義會計學的有效整合(曹偉,2015)。因此可以說,整個會計學科體系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20世紀5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界興起經濟解釋和實證研究的思潮,試圖將經濟學改造成像物理學一樣的經驗科學。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可以認為這是對于經濟學科學化努力的一種肯定。在這種背景之下,經濟學無疑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性強勢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前,會計學尚未受到經濟學實證思潮的影響,長期以來會計研究者從會計實務和會計實踐出發(fā),探索會計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歸納總結出會計學的基本理論架構,并將會計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不斷開拓會計學發(fā)展的新局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芝加哥大學為代表的美國會計學術界,追隨經濟學的新的發(fā)展趨勢,將會計研究納入經濟學的研究體系中,逐步將實證研究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認為屬于規(guī)范研究,進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會計實證研究在美國迎來全盛時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學術界開始對實證研究進行反思。但是,實證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會計學術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斷,在美國的普通高校中,會計學這種實用性學科,受到經濟學這種強勢的基礎性學科的強烈挑戰(zhàn)。高校會計學的研究人員為了爭取更好的發(fā)展空間,主動將會計學納入經濟學的羽翼之下,使會計研究更多地成了經濟學研究的附屬品。但是美國是一個價值多元的國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價值多元的,因此,實證研究以外的會計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會計學科設置層次有待提升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幾乎全部是公立大學,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學科設置方面執(zhí)行國家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規(guī)定,高校自行設置學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之前,會計學屬于經濟學門類之下的一個專業(yè),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學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設置齊全,當時還沒有設置財務管理及審計學專業(yè),會計學、財務管理及審計學的人才培養(yǎng)均通過會計學專業(yè)進行,并授予經濟學學位。1997年的學科、專業(yè)目錄中增設了管理學學科門類,會計學成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一個二級學科。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guī)定: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基本依據,二級學科是學位授予單位實施人才培養(yǎng)的參考依據(第三條)。從此國家教育管理部門開始突出一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級學科對普通高校進行學科評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級學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級學科進行學科評估)。應當看到,會計學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特征,屬于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基礎性學科,其發(fā)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另外,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因此審計的意義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也是如此。盡管這三個專業(yè)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有共同服務于相同目標的一面,若不以宏觀綜合的視角看待和管理這三個專業(yè),很容易畫地為牢、人為割斷聯系,從而難以實現三者共同的目標。在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科的評價和管理開始采取突出一級學科、淡化二級學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開始按照學科門類及一級學科劃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圍,并對核心期刊進行分級,以此作為對論文科研成果質量評價的依據。普通高校擬定的人文社科類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與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聯合推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依據。CSSCI收錄的期刊主要由中國社科院及省級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學報、國家級專業(yè)學會主辦的期刊組成。該期刊目錄很難照顧到技術性和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會計學和審計學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圍就是例證。高校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yè)的教師和研究生為了能夠在學校認可的更高層次期刊上,紛紛轉向與會計理論、實踐、教學比較脫節(jié)的、與經濟學聯系更緊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實證研究。這種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會計類學科設置層次低、自身缺乏話語權,則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兩個重要因素。
三、會計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
由于社會和市場需求旺盛,就業(yè)門路寬廣,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都是很熱門的專業(yè),辦學高校多、學生多、生源好、教師多是這三個專業(yè)的重要特點。會計類專業(yè)辦學層次齊全,本、碩、博都有,其中,碩士層次又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碩士兩種類型,有條件的高校學術型碩士開始采取碩博連讀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培養(yǎng)質量;專業(yè)碩士不被鼓勵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直接到實務部門就業(yè)。普通高校師資主要有兩個來源渠道:一是國內外博士畢業(yè)生(也有少數優(yōu)秀的學術型碩士畢業(yè)生);二是從國外高校教師中引進(會計類師資主要來自美英國家或擅長在美英國家期刊的英語系國家或地區(qū))。近年來,會計學術界本來就存在對于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的片面認識,而在按照期刊大類進行分級評價論文質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經過有關利益主體的博弈,最后在會計學術圈形成了一種比較穩(wěn)固的均衡狀態(tài),即會計學術研究只有做“會計實證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種學術評價制度和學術氛圍之下培養(yǎng)的博士生和學術型碩士生,由于將大量時間用于“計量”課程,滿足于依據一些現成數據及外文資料制作實證研究樣式的,對于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的專業(yè)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這些學生又成為將來國家最重要的會計學術力量和師資來源,他們作為教師又將同樣的學習和研究方式傳遞給未來的學生。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金融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由此產生的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方面的問題異常復雜、難解,不管是在政府監(jiān)管層面,還是在社會和組織的管理層面,都對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端財、會、審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將由制造型大國轉型為創(chuàng)新型和金融型大國,不管是宏觀的經濟管理還是微觀的企業(yè)管理,難度都將成倍增加。財務管理作為金融管理和企業(y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從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師資狀況、教學狀況和博士生的論文狀況來看,會計教育不容樂觀。先不說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管理會計方面的人才能否滿足企業(yè)管理和經濟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礎性、規(guī)范性、法規(guī)性的財務會計來說,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持續(xù)趨同的政策,而后者不僅不斷公布新準則、修改舊準則,而且越來越復雜化。而研究生由于熱衷于實證研究,對實證研究以外包括會計準則在內的其他領域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因此對于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如資產負債觀、公允價值、資本保全、決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對于會計準則與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關系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樣勢必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的正確運用,而會計準則則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和企業(yè)財務評價的重要基礎。
四、關于會計學科發(fā)展的幾點建議
(一)對會計學科進行理論整合,充分認識會計學作為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后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兩大分支,并衍生出財務管理、審計學、法務會計、國民經濟核算等眾多的分支學科??梢钥闯觯瑫媽W科與其他學科一樣,遵循著不斷分化的總體趨勢。在對這些會計分支學科進行理論整合時發(fā)現,會計學科體系其實應當分為如下幾個層次:基礎會計學、狹義會計學(會計信息系統)、邊緣會計學科、廣義會計學?;A會計學反映了長期以來支撐會計學發(fā)展的最基礎的理論結構,用來實現最基本的會計目標——分期核算企業(yè)投入產出的經濟效果。通過基礎會計學可以形成企業(yè)基本會計報表:綜合收益及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狹義會計學是建立在基礎會計學之上的會計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有人將財務會計等同于對外報告會計,將管理會計等同于對內報告會計,這種認識其實并不科學。因為如果是這樣,稅務會計、政府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對外報告會計系統就無法整合進入會計信息系統,財務會計則容易被誤解為不具有內部管理職能。另外,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學科缺乏共同的學科基礎和理論基礎,二者各自發(fā)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稱之為會計學,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導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論困境。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會計學科重新進行理論整合。理論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構建會計學的基礎理論結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基礎會計學;其次,以基礎會計學為基礎,根據具體會計目標,建立對外報告會計和對內報告會計兩個子系統(狹義會計學)。狹義會計學依然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從基礎會計學(實質就是傳統會計學)到狹義會計學,既是學科分化的過程,也是學科交叉發(fā)展的過程。如對內報告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稅務會計可以看作是基礎會計學與稅務管理的交叉學科等。典型的會計邊緣學科目前主要有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它們屬于狹義會計學與有關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前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主要是基礎會計學)與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后者可以看作是會計學與審計學、法學、檢查學等學科形成的交叉學科。這兩個學科雖然也是以提供貨幣信息為主,但由于它們不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主要是不符合會計主體假設),因此不將其納入狹義會計學下。目前,國民經濟核算通常設置在統計學科范疇,法務會計學則主要由法學學者在研究。會計學者可以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重點從會計學角度來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和法務會計學。廣義會計學則是對(狹義)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學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財務管理是從會計學延伸而來,可以看作是管理學與會計學的交叉學科;會計側重于資金信息的提供,財務管理則是對資金運動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聯系緊密。審計是對會計和財務管理活動的鑒證和監(jiān)督,所以審計學依存于會計學和財務管理。由于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三者同屬于會計主體價值管理(資金運動管理)的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從價值管理的角度,將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學科整合為廣義的會計學。從已有會計學科的基本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會計學科是在滿足經濟和社會管理要求的過程中,通過會計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以不斷分化的形態(tài)向前發(fā)展的。顯然,這種學科分化擴大了會計學的視野和研究領域,提升了會計的功能和作用。學科的交叉和分化對于學科發(fā)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但是還需要經常性地對學科進行理論整合。通過學科的理論整合,可以進一步發(fā)現學科之間的理論關聯,從而對有關學科進行調整,形成學科體系或學科群。比如,通過整合現有會計學科發(fā)現,有必要恢復和建立會計學的最基礎的學科——基礎會計學;將會計學分為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并不十分恰當;狹義會計學符合會計學的四大基本假設;一些會計學科之所以被稱為邊緣學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價值管理將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價值評估等學科整合為廣義會計學;可以按照價值管理將廣義會計學、金融學、財政學、稅務學進一步整合為一個以價值管理為特點的學科群。另外,會計學界應當有會計學屬于基礎學科的意識,將會計學同時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來進行建設,認識到會計學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會計最基礎的功能是會計主體的貨幣計量和信息提供。會計主體不僅包括工商企業(yè),還包括其他類型的企業(yè)以及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不僅服務于企業(yè)內部的各種職能管理,而且服務于資本市場管理、金融管理、稅收管理、國民經濟管理,以及法務管理、社會責任管理等。作為企業(yè)或組織綜合性財務信息的提供者,會計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為財政、金融、資本市場運行的不可分離的基礎。會計還是市場經濟得以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因為市場經濟建立在產權界定明晰的基礎之上,會計通過復式記賬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財產權、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權益,以及所有者權益的重要來源——利潤,因此如果沒有會計,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都是難以想象的。從會計學中分化出來的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學也已經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疇。只要有受托責任關系及其相應的會計活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審計活動作為保障。審計是國家財政資金運行的保障,是資本市場和金融運行的必要制度安排。這些都足以說明審計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僅工商企業(yè)需要財務管理,任何企業(yè)及有資金運行的組織都離不開財務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難以涵蓋財務管理。
(二)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增加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
在目前按照一級學科進行學科管理和評價的情況下,原會計學科被分割成幾個二級學科,各自為政,在政府和學校層面進行學科建設和評價的話語權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會計學科整合的基礎上謀求建設會計學一級學科。在國家沒有批準會計一級學科之前,會計界也應當有會計一級學科的意識,為會計學科的發(fā)展和評價出謀劃策。事實上,成立會計學一級學科的條件已經具備,筆者對此也做了專門論述(曹偉,2015),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①會計學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基礎理論結構;②會計學擁有眾多的分支學科并已形成體系;③從會計分支學科中已經分化出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獨立的專業(yè);④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疇;⑤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三個專業(yè)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會計學科各專業(yè)具備很強的社會需求和較高的招生規(guī)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目錄(2011年)》,并沒有將會計學列為一級學科。會計學界、教育界、實務部門,以及會計主管部門、有關團體,都應為此積極努力。盡管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如果主觀上努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可能下一次還是不能成功提升會計學科的層次。要做的準備工作至少有:①對有關會計數據進行統計,以示會計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影響之巨大;②對會計學科史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以示會計學科和會計教育有著長期的淵源和共同的知識積淀;③呈現會計學獨特的方法和理論,以示會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④從理論上梳理和構建會計學的學科體系,以示會計學科邏輯嚴謹、根深葉茂;⑤整合屬于一級會計學科的二級學科,論證這些二級學科的有機聯系以及共同的目標;⑥論證會計一級學科獨立的必要性,以及與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等二級學科的關系。
(三)精心打造會計類學術期刊,發(fā)揮會計類期
刊及同行評議在會計學術評價中的推動作用我國會計類學術期刊其實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學術評價的背景下會計期刊被邊緣化了。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學目前歸屬在教育部學科目錄“工商管理類”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級學科很龐雜,強勢二級學科是企業(yè)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的學術成果往往難以區(qū)分。因此,在進行學術評價時,這兩個一級學科通常是捆綁在一起選擇和確定核心期刊目錄的,導致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企業(yè)管理方面的期刊幾乎壟斷了這兩個一級學科的核心期刊目錄。進入CSSCI目錄的會計類期刊只有《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通用的A類期刊目錄,也只有《會計研究》屬于會計類期刊。但是,設置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三個專業(yè)的高校數量、碩博研究生人數、教師數量等指標,與管理科學與工程及工商管理類的其他專業(yè)相比,其相對數量要占絕對優(yōu)勢。在這種矛盾非常突出的情況下,會計研究的論文成果自然紛紛轉向管理學和經濟學期刊,這也是會計學術界不愿意觸及會計問題、熱衷于所謂會計實證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會計學術團體及會計學界的有識之士必須呼吁增加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核心期刊目錄中的數量。提高會計類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地位,也是這些會計類期刊提升辦刊質量的必要條件之一。另外,還應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創(chuàng)辦會計期刊以及會計學與有關學科相交叉的期刊,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華等極少數高校分別創(chuàng)辦了以實證研究風格為主的會計期刊,絕大多數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會計傳統高校都還沒有創(chuàng)辦或形成有影響力且風格鮮明的會計學術期刊。會計學術評價最終還是要靠內容評價,因此必須建立同行學術評議制度。
(四)反思會計研究方法論,避免學術研究模式
化和單一化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專業(yè),一方面表現出“很熱”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環(huán)境和評價體制之下,會計學術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師和學術型研究生)盡管身在會計隊伍中,但又有意無意地極力回避會計中的問題,“一窩蜂”式地熱衷于比較模式化的會計實證研究。雖不能說這些會計實證研究與會計理論和實踐無關聯,實則是會計研究視野中的一個并非很大的領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現出會計學術研究“極冷”的一面。這一現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長期在國外任教、后來回國的著名會計學教授表示,在美國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他說:“一個頭銜為‘會計教授’的學者,大概代表他是教會計的,他的學術專長很可能是信息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心理學。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經濟學與心理學才是學術?!边@段話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說明存在于美國的一個事實:教會計的會計教授研究專長不是會計,而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充其量在其專長的學科中加入些會計的“佐料”。而后一句話,則意在說明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觀原因:會計只是應用技術,無須多加研究;經濟學和心理學是學術,所以教會計的老師要研究學術就要研究經濟學或心理學。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分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中的工程技術學科更是包含龐大的體系,難道從事臨床醫(yī)學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一定要從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嗎?從事土木工程的,為了做學術研究就只能研究數學或物理嗎?從事建筑學的,為了所謂的學術研究和多發(fā)表SCI論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嗎?顯然,這是不可思議的。會計現在難道還只是500年前的復式記賬法嗎?上述觀點反映出對學科的片面理解和對應用性社會科學的歧視。存在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轉的,而不應當是被鼓勵的。會計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實證研究”之路,就是這種教學專長與研究專長相分離的表現?,F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深刻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并且端正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認識,端正對于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的認識,無疑都是必要的。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盡管與認識論有關,但最直接的原因還在于目前按照大類期刊等級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質量的制度背景下,會計學科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在制定評價規(guī)則方面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可以想象,在科研隊伍十分龐大,擁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等熱門專業(yè)的會計學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評價中只認可《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兩本國內期刊,會形成什么樣的學術生態(tài)和結果!
(五)在會計學術研究中重視“跨行業(yè)”和“跨學科”研究,拓寬會計學的研究視野
“經濟越發(fā)展,會計越重要”這已經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事實。但會計學科的學術研究卻不盡人意。高校會計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關注會計的核心問題,研究內容與會計理論和實踐越來越脫節(jié),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會所重視,表現出“空心化”和“邊緣化”的趨勢。這一現象形成的總體原因比較復雜,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會計學科在20世紀經過學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論整合,自身存在理論困境,從而未能形成嚴謹的學科體系;二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于世界會計學領導地位的美國會計學術界,在會計學科面臨自身理論困境及強勢學科的壓力之下,將服務于經濟學等學科的會計實證研究作為會計學術研究的正宗,從而使會計學術研究陷于狹隘的境地,并逐步偏離以解決會計問題為導向的正確道路。進入21世紀之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引導下,我國高校為了盡快提升國際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過制定有關學術評價制度,使美國高校學術界的會計實證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國會計學術界廣泛接受,而且其在國內的應用比美國更為模式化和形式化。應當說,最早在美國會計學術界開展的實證研究,是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與會計學相交叉的一種跨學科研究,不失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發(fā)展方向。但遺憾的是,過分夸大了這種實證研究在會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計學術研究應當在夯實會計學科自身理論的基礎上,繼續(xù)走跨學科發(fā)展的道路,以擴大會計學科在社會和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同時也為龐大的會計學術研究隊伍提供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學術空間。傳統的會計實證研究應作為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領域來看待,而絕非會計學術研究的全部。會計學跨學科研究的范圍是非常廣闊的。首先,會計學研究應注重與不同行業(yè)的結合。我國自從實行市場經濟、按照西方國家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設置會計學科體系以來,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業(yè)會計的研究,但是由于矯枉過正,嚴重忽視了行業(yè)會計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業(yè)的會計問題卻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戰(zhàn)性,如金融、保險、農業(yè)、互聯網經濟等。其次,會計學術研究除傳統的納入解釋性學科研究循環(huán)的實證研究以外,應當大力開展與稅務管理、金融管理、財政管理、企業(yè)管理、國民經濟管理、法務管理、網絡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提升會計學科服務社會和經濟管理的能力,擴大會計學科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實證研究和規(guī)范研究分類,突出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結合;在開展經驗研究時,提倡調查研究和實地研究,鼓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舉。在進行學術評價時,應突出會計專業(yè)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會計學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陳孟賢.當代會計研究方法:檢討和反思[J].會計研究,2007(4).
曹偉.論會計學科的理論整合及會計學的邊界[J].當代財經,2015(1).
曹偉.會計學一級學科設置探討[J].財會通訊,2015(1).
曹偉.應用型社會科學研究邏輯重構與會計研究方法反思[J].財會通訊,2014(10).
曹偉.論會計研究的研究類型和研究取向[J].甘肅社會科學,2015(2).
葛家澍,占美松.關于會計實證研究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7(12).
袁衛(wèi).機遇與挑戰(zhàn):寫在統計學成為一級學科之際[J].統計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