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摘要】目的 探討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術期進行科學功能康復訓練的效果。方法 對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我科施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49例病人的圍術期康復訓練進行總結。結果 49例患者按Charnley標準評分,療效判定優(yōu)25例,良18例,可6例,優(yōu)良率88%。結論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術期進行良好的康復訓練、可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達到滿意療效。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康復訓練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是骨科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并發(fā)癥多及傷肢功能恢復慢的特點,我科總結多年來49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治療經驗,認為術后及時的康復治療和正確的功能鍛煉,對防止術后并發(fā)癥,恢復傷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術前功能鍛煉

術前的康復鍛煉是術后康復的基礎,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說明術后為防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1)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等長收縮練習。踝關節(jié)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huán)。等張收縮練習,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秒后放松。(2)關節(jié)活動練習: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關節(jié)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jié)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髖內收、內旋。(3)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或助步器。

2 術后擺放

術后取平臥位,使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在膝關節(jié)下墊一軟墊,以防患肢過度屈曲和伸直;患側穿“丁”字鞋固定,雙腿之間用軟枕分開,避免患肢內收內旋,而造成假體后脫位。協助患者正確翻身,為了防止刀口疼痛和假體脫出,最好向健側翻身,先使雙下肢髖、膝處于15~30°屈曲狀態(tài),兩腿之間夾個軟枕,專人用手掌保護患肢髖關節(jié)后方,防止髖關節(jié)內收而引起假體脫出,患者上身用力,和協助翻身人員形成合力,同時向健側翻轉,背部、臀部及患肢腳部給于軟枕支撐,以保持舒適而安全的側臥。

3 康復訓練

3.1 術后第1天康復訓練指導病人進行足趾及踝關節(jié)充分活動,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jié)背屈,每個動作保持收縮狀態(tài)10s,然后放松5s,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huán)。每組20次~30次,每天2組或3組。指導病人在活動的同時進行深呼吸,自我調整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fā)癥[1]。

3.2 術后第2天的康復訓練指導病人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但不能大于30°,要求足跟離床20cm,在空中停頓5s~10s再放下,如此反復。每組30~40次,每天3組或4組。

3.3 術后第3~4天,患者取半坐位,可將床頭抬高30~45°,做股四頭肌、繩肌、臀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練習,保持肌肉張力,膝下墊軟枕,可以做輕柔的髖關節(jié)屈伸活動,注意屈髖

3.4 術后第5天進行抬臀訓練,在完成此動作時應注意在膝下墊枕使髖屈曲10~20°,護士的雙手托住雙側髖關節(jié),防止動作完成的過程中出現髖關節(jié)的旋轉。

3.5 術后6~7天,進行髖、膝關節(jié)屈伸練習:可借助CPM 機完成被動屈髖15~30°,并逐漸由被動向主動加輔助到完全主動過渡。

3.6 術后2周后的康復功能訓練

3.6.1 采用主動活動及抗阻練習,訓練髖關節(jié)外展肌群肌力,并進行髖外旋及內收功能練習。

3.6.2 一般情況下,行骨水泥全髖患者,術后5~7天起可以開始扶雙拐或助步器練習下地;行非骨水泥全髖患者,術后3~4周起可以開始扶雙拐或助步器練習下地。下床方法:先將病人移至健側肢體床邊,健側腿先離床并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

4 出院指導

出院時要對病人及家屬做好系統(tǒng)的出院指導。醫(yī)護人員及時隨訪是防止晚期并發(fā)癥和延長假體使用壽命的重要措施[2]。

4.1 飲食 出院后要平衡膳食,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飲食,少刺激性食物。

4.2 休息 每天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健康的恢復。

4.3 向病人及家屬交待髖關節(jié)保護技術 (1)術后6個月內禁忌盤腿、翹二郎腿,禁坐矮板凳,入廁禁止蹲坑,避免髖關節(jié)內收、外旋動作。(2)3個月內防止髖關節(jié)屈曲>90°。(3)術后1~3周禁止患側下肢負重,術后第4周可部分負重,3個月內過渡到完全負重。(4)減少任何增加髖關節(jié)負荷的動作,如禁止跑步、跳躍和舉重物等(禁止患者做上述運動并不代表患者無能力完成此類運動),目的是為了保護假體及延長假體壽命。必要時,可做這些動作[3]。(5)無論站立或坐位,彎腰不要超過90°。(6)主張穿著方便防滑平底鞋。(7)注意減肥,防超體重。

4.4 如出現:傷口滲液,或紅、腫、熱、痛、體溫高于38.5℃,髖部疼痛、外傷等,立即就醫(yī)診治。

4.5 活動 可從事日常家務勞動集體活動,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及劇烈體育運動。

4.6 復查 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以后每1年復診1次。出現髖關節(jié)的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到醫(yī)院復查或與醫(yī)生聯系。

【參考文獻】

[1] 趙云鶴,朱延兵,王偉華.股骨頸骨折病人的護理.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2-14.

第2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資料與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髖關節(jié)病變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60~81歲,平均68.5歲。股骨頸骨折29例,股骨頭壞死17例。其中全髖30例,半髖16例。術后按常規(guī)給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消腫、鎮(zhèn)痛處理。術后3~7天開始針對病人具體情況進行有規(guī)律的康復訓練和康復護理,并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分階段按步驟進行,如給予下肢CPM功能鍛煉,站立訓練,6周后扶雙或單拐下地行走,最后脫拐行走。

康復效果評價標準:按Harris評分標準[1],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

術前康復護理:①做好心理護理,有利于術后功能鍛煉的配合。②術前康復訓練:臥位大小便的訓練,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練習及股四頭肌、小腿肌肉的等張收縮練習。

術后康復護理:①一般護理。②護理:麻醉清醒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以給予頭高位45°,使病人有較好的通氣量,預防肺部并發(fā)癥;患肢予“丁”字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頭,固定在兩下肢之間,以免病人在蘇醒過程中患處髖關節(jié)極度屈曲、內收、內旋,而造成髖關節(jié)脫位,膝關節(jié)和小腿下放置軟墊,以避免皮膚和神經長時間壓迫而造成損傷;搬運病人及使用便盆時將骨盆整個托起,切忌屈髖動作過大,防止脫位。③術后康復訓練:術后第2天開始康復功能鍛煉,在病人開始康復功能鍛煉之前,讓病人了解并掌握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注意事項的基礎上,開始髖關節(jié)練習。術后第1周:防止病人向對側翻身,床頭柜應放在手術側,以避免置術側髖關節(jié)于外旋伸直位,并囑不要交叉雙腿。術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頭肌等張收縮,保持肌肉張力,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10組。

患側踝關節(jié)主動的屈伸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機會。被動運動:術后24~48小時撥除引流后攝X線片,假置如無特殊問題,可行髖膝關節(jié)被動屈伸練習,用CPM進行被動功能鍛煉。方法:將患肢放在CPM機上,足和足跟固定,脛骨近端用固定帶,以控制小腿旋轉,下肢輕度外展20°~30°。開始48小時內做0~40°運動,以后逐漸增加,每次1~2小時,如有肢體明顯腫脹或其他不適,可減少運動范圍或維持原狀;如癥狀加重則暫停。術后1周后:病人體力多有所恢復,可行髖關節(jié)半屈位主動抗阻力屈髖練習。告訴病人站立或坐時身體向前傾斜幅度不

護理效果

本組在指導下康復功能鍛煉,有步驟地進行,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本組46例,術后隨訪38例,隨訪1~2年,本組優(yōu)13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優(yōu)良率80.4%。

討 論

注重心理護理,改善病人消極心理狀態(tài),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配合醫(yī)療和護理。

加強康復訓練,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髖關節(jié)術后,肢體固定不動,可促使關節(jié)囊及關節(jié)周圍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之間的疏松結合向致密結合改變,使關節(jié)囊及其他結締組織收縮變厚、變硬,失去彈性,進而出現嚴重的關節(jié)僵直[2],當全身狀況不好,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還易并發(fā)呼吸系、泌尿系感染、壓瘡等。在這些并發(fā)癥的預防中,康復護理起著重要的作用?;颊咴谏w征平穩(wěn),切口正常及止痛的情況下,應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臨床實踐證明,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的患者,只要按科學方法進行功能鍛煉,功能可完全恢復。因此,科學合理的功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第3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摘要]目的:探索良好的老年股骨骨折功能康復的指導方法。方法:對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進行功能康復指導,觀察療效。結果:經過術前術后和出院康復指導,取得較好治療效果。結論;積極的功能康復指導有利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股骨骨折;康復;老年

由于老年人各臟器機能的逐漸衰退,老年股骨骨折成為老年骨折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病因多為跌倒、外傷和病理性骨折。骨折后多需手術治療,且出院后康復期長,股骨頸骨折使老年患者不能下地行走、負重,護理問題多,長時間臥床易引起肺炎、褥瘡、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并發(fā)癥及肢體殘障,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老年人失去正常生活活動能力,是造成老年股骨頸骨折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現對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實施康復指導,取得良好效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齡52-73歲,平均63.7歲。住院天數20~30d,平均24d。股骨頸骨折4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7例,經人工股骨頭置換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和康復護理后好轉或痊愈出院。

2 護理對策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機能康復的樞紐,做好心理護理可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應針對性地制定老年病人的護理方案,根據病人文化程度,結合病情,耐心細致地講解治療和康復知識,緩解病人的心理壓力。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老年病人的孤獨和寂寞感,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擔心及術后康復治療的顧慮,動員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從而解除患者思想顧慮。

2.1.2 便秘的預防:骨折患者臥床時間長,活動量小,腸蠕動減弱,易引發(fā)便秘。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富含多種維生素的粗纖維食品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等,忌食酸辣、燥熱、最好不食油膩食物,以免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同時注意適當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松。

2.1.3 術前機體康復訓練:術前康復訓練的目的是使病人預先了解并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適應術殊,使病人積極主動配合,自覺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術前康復訓練可以防止關節(jié)僵硬、防止或減輕肌肉萎縮、有利于局部腫脹的消退、有利于骨折對位的維持,同時有利于減少臥床并發(fā)癥,特別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心理護理:注意觀察病人的心理反應,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治療。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進行早期鍛煉。組織病人相互交流鍛煉經驗,以提高效果,保證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康復訓練。鼓勵病人出院后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

2.2.2 術后機體康復指導:①術后回病房平臥,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動或被動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②術后前3d,易引起并發(fā)癥,護士應密切觀察病情及精神狀況,注意采取合適。術后6h可將床頭搖起至病人舒適為至,在病情許可下可指導病人做簡單的上肢運動。術后第1天幫助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等張舒縮和距小腿關節(jié)屈伸練習。術后2d-3d,有CPM關節(jié)康復機,可用其輔助被動活動關節(jié),幅度不能過大,先從0°到30°角度緩慢鍛煉,逐漸加大角度繼續(xù)患肢肌力訓練,在病人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增加髓、膝關節(jié)屈伸練習。術后4d-5d至出院,病情平穩(wěn),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離床活動。根據手術及病人恢復的情況而定,詢問病人有無不適,身體逐漸適應后,可以增加床邊步行練習。③3個月以后至1年內扶單拐輕度負重行走鍛煉,1年以后,如狀況良好可棄拐行走,但不能過度負重,不能行重體力勞動。

2.2.3 飲食指導和預防并發(fā)癥加強營養(yǎng):老年病人因代謝率低,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增強機體抵抗力,加上胃腸功能減弱,對食物需求減少,因此要少量多餐,保證營養(yǎng)獲得。飲食上由術前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yǎng)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骨折后期治療宜通過補益肝腎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jié)能自由靈活運動,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燉水魚等。

2.2.4 預防并發(fā)癥:加強術后管理,應注意加強切口引流護理,傾倒引流液時,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切口干燥,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繼續(xù)應用抗生素治療,必要時輸血、白蛋白,增加機體抵抗力促進切口愈合。注意觀察患肢有無明顯腫脹、紫紺、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體溫升高等血液循環(huán)障礙現象,若發(fā)現已有靜脈血栓形成,則應停止強烈功能鍛煉,避免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翻身是預防從褥瘡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對年老體弱或長期臥床病人應鼓勵并幫助翻身及局部按摩,用溫水擦身,促進血液循環(huán)。骨突處墊氣圈及海綿,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2.2.5 出院指導。生活方面:注意合理調節(jié)飲食,加強營養(yǎng),保持適當體重;增加機體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活動方面制:定出院康復訓練計劃,請家屬督促患者認真實施。出院后要告誡患者3個月內避免側臥,最初6個月要避免盤腿、下蹲拾物,髖關節(jié)屈曲不能超過90°以免假體脫位。術后只有在臨床和x線都證實骨折已愈合時才能棄拐。完全康復后可適當進行體育活動。心理方面:針對老年人骨折后緊張、焦慮、悲觀、痛苦等多種情緒反應,有的放矢的進行心理疏導,建立老年病人戰(zhàn)勝該疾病的信心。

3 小結

股骨頸骨折是較難治療的骨折,老年患者又有其特殊的特點,采取何種治療方法,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因人而異的選擇適宜的治療康復方案,以提高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小龍,孫洪偉,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體會[刀,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9,(02):164

第4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髖部骨關節(jié)病是髖部常見病之一,包括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強直性脊柱炎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較為有效的關節(jié)成形術,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病人的關節(jié)活動功能及解除患部疼痛,從而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護理難度較大,并發(fā)癥多,術后的護理相當重要,通過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少各種護理并發(fā)癥,使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F將我院近兩年資料較完整的相關病例術后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齡28~83歲。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頭無菌壞死10例。隨訪3個月~2年,療效滿意,假置及關節(jié)功能良好。

2 護理方法

2.1 麻醉后護理 硬膜外麻醉要平臥4~6h,全麻尚未清醒前,病人頭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舌根后墜發(fā)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損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預防出血和休克,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

2.2 術后與制動 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維持關節(jié)功能位,對于不需要牽引的病人,保持正確的,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jié)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防旋鞋或矯正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1];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靠近患肢而過度內收。

2.3 疼痛的觀察及處理 術后24h內,患者疼痛較劇,特別是老年人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我們及時采用藥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胸悶、氣促等。注意藥量不可過大。術后3天仍疼痛較劇者,注意的變換和牽引的調整,保持正確、舒適的,抬高患肢,利于靜脈血回流,避免患肢腫脹而致的脹痛。另外,結合體溫的變化,注意傷口有無感染。在行早期功能鍛煉前,應用止痛藥,也可減輕活動引起的疼痛。

2.4 引流管護理 術后創(chuàng)口均安置一次性引流管,妥善固定,定時擠壓;注意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并做好記錄,如第一天引流量>400ml,第2天引流>200ml,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yī)生處理;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傾倒引流液,防止感染;每天引流量

2.5 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

2.5.1 防止術后感染 術后感染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嚴重并發(fā)癥。為防止感染,術后應保持引流管充分引流,防止扭曲、受壓、血液瘀滯引起感染。敷料有滲血或滲液時,應及時換,保持切口干燥。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疼痛等急性炎癥表現,觀察體溫變化,如術后體溫升高,3 天后切口疼痛未減輕,反而有加重趨勢,提示有感染的可能,應及時查明原因并處理。

2.5.2 防止人工髖關節(jié)脫位 囑咐病人保持髖關節(jié)姿勢正確,嚴格按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及活動,不能將雙腿在膝部交叉放置,不能坐小矮凳、不能下蹲、不能盤腿,以免髖關節(jié)過度內收或前屈而造成脫位。

2.5.3 防止骨折 由于搬運不當或鍛煉行走時護理不當、摔倒、扭折易造成螺旋骨折及金屬柄折斷,所以在搬運和功能鍛煉時應特別小心。

2.5.4 預防肺栓塞 術中因對殘留的股骨頸進行修整,以便安裝不銹鋼股骨頭假體時,骨髓內的大量脂肪被擠入損傷的組織血管內,經血循環(huán)帶到肺部形成肺栓塞[2]。因此,如發(fā)現病人胸悶、咳嗽、呼吸困難、脈率增快、雙肺聞及廣泛性濕羅音,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表現時,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并采取積極搶救措施。

2.5.5 預防髂靜脈血栓形成 患者長時間處于不動位置,導致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從而有可能導致髂靜脈血栓形成。因此,除鼓勵病人早期進行有關肌肉和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外,同時密切觀察肢體情況,如發(fā)現下肢腫脹、肢端溫度降低、發(fā)紫或發(fā)紺、疼痛等,應立即報告醫(yī)師以便采取措施。

2.6 術后康復訓練

2.6.1 早期康復訓練 術后第1~2天做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及踝、趾關節(jié)主動伸屈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及疼痛,使切口早期愈合。檢查股四頭肌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可讓病人把手放在膝關節(jié)上方,感覺到髕骨向上方隨肌肉收縮而移動,也可以用手推動髕骨,如推不動,說明收縮股四頭肌方法正確。

2.6.2 中期康復訓練 術后3~5天鼓勵患者自主活動雙上肢,握拳、屈伸肘腕關節(jié)、前屈后伸、外展內收肩關節(jié)等活動,保持上肢肌力同時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術后第2~3天做髖、膝關節(jié)屈伸練習,從小角度開始,逐漸增加角度,但不能超過90°[3],同時加強外展肌鍛煉,用手固定患肢外側,做患肢外展。術后3~4天從坐位過渡到下床,護士在旁扶助使上身略向后靠,保持屈髖不超過90°,并保護好術側下肢,防止內旋外旋;術后4~5天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

2.6.3 后期康復訓練 術后6~7天病人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允許病人翻身,翻身時兩腿之間放一軟枕,鼓勵病人可以扶拐行走。鍛煉時有人在旁扶助,防止跌倒。術后第10~14天拆線,扶雙拐出院。

總之,術后的護理中康復訓練非常重要,而臨床上很多患者由于懼怕疼痛而不能很好地進行康復訓練這一現象并不少見。我們應該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協助患者進行充分的康復鍛煉,只有這樣,患者才能最大程度地獲得功能恢復,而我們也才能把護理工作做得更好。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一項技術難度較大的手術,由于創(chuàng)傷大、出血量較多,因此,對病人術中及術后護理及正確的功能訓練非常重要。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可有效地減少各種護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做好功能訓練是病人功能恢復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關健。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01.

第5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 關節(jié)成形術 護理

回顧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46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病人進行早期系統(tǒng)康復訓練,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58~87歲,平均66.8歲。股骨頭壞死12例、股骨近端骨折32例、股骨近端病灶2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31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5例。術前關節(jié)活動度(ROM)30°~80°(平均62°),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26~63(平均42.6分)。

術后康復護理

做好常規(guī)護理,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等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排除肺部栓塞,及時支持性護理[1]。

心理康復: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消除患者的顧慮,消除手術不可預知情況的消極影響。向患者說明早期功能鍛煉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重要性,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建議患者循序漸進,有計劃進行康復活動,防止消極逃避鍛煉,又要避免急于求成,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物理療法:術后24~48小時內給予手術切口部位冰敷, 冰敷20~30分鐘,間隔1小時,可以減輕水腫、疼痛,減少出血量及止痛藥的用量,同時能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冰敷時應做好對皮膚的保護[1];術后48~72小時后可以考慮使用紅外線烤燈治療,30~40分鐘/次,注意防止皮膚燙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及護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DVT的發(fā)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和康復的前提。因此DVT的積極預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必要。傷口滲血、滲出減少后可以應用下肢氣壓儀治療,促進靜脈血回流,以減輕下肢水腫及血栓的形成。

被動功能鍛煉:術后48小時后可以使用下肢持續(xù)被動活動機,活動范圍應由小角度(0°~30°)開始,1小時/次,2次/日,以后即可逐漸增加活動角度5°~10°/日。使用下肢持續(xù)被動活動機應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若出現傷口滲血、疼痛等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停止應用,并查找原因。

主動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早期以維持髖關節(jié)功能位,抬高患肢,行“踝泵”、足趾屈伸運動、肌肉等長收縮等鍛煉為主,以減輕腫脹、疼痛等。術后24~48小時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踝泵”、足趾屈伸運動,并逐漸增加程度及強度。同時開始進行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和膝關節(jié)主動伸直訓練。術后1~2周可以進行股四頭肌阻抗肌力訓練,并可以逐漸進行患肢力量訓練及增加耐力的訓練。

疼痛護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病人多為老年人,對術后疼痛多數耐受性較差,尤其在術后康復中,有效的鎮(zhèn)痛不僅能夠使病人在身心上接受手術的事實,更樂于積極主動去康復,同時減少疼痛帶來的局部血管痙攣、肌肉收縮等并發(fā)癥[2]。必要時在循證疼痛程度時需將自我評定與行為觀察和生理反應相結合,結合病人的退縮、激動行為、睡眠改變、、哭泣等。同時按時給予鎮(zhèn)痛治療,在術后24~48小時可使用自控鎮(zhèn)痛泵,然后改為口服止痛藥,但須觀察胃腸道反應。

步態(tài)康復: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目標之一就是恢復基本良好的行走,因此在術后步態(tài)的康復也是主要訓練的內容之一[3]。首先是坐起站立訓練,根據病人體質情況,可于術后7~10天協助患者下床站立,由兩人攙扶下床站立,重心放在健側腿站立10秒,再將重心移至患肢站立10秒,交替訓練,患者起床時應慢起,減少性低血壓引起的頭暈;2周左右即可進行習步架訓練。雙手握緊習步架,身體重心前移,以雙手、健側下肢支撐,術側下肢先起步,健側下肢而后跟上,開始時術側下肢部分負重并逐漸過渡到完全負重。然后逐漸增加步行時間、次數、步幅達到扶拐自由步行。6~8周后棄拐行走。使用生物型假體的患者其康復訓練尤其負重、步態(tài)等訓練應延遲至4~6周以后進行。

結 果

本組傷口均Ⅰ期愈合,無DVT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內科基礎病患者康復護理過程順利,平均住院16.2天,出院時關節(jié)活動度(ROM)75°~95°(平均82.5°),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85~93(平均90.6分)。

討 論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可以恢復髖關節(jié)的解剖關系和下肢力線,但是關鍵還是術后早期的、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只有認真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術后疼痛,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早期的、系統(tǒng)的功能康復鍛煉,才能達到手術的預期效果。而且,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長時間的過程,因此在術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在患者出院之后應制定完整的、系統(tǒng)的康復鍛煉計劃,進行充分教育,鼓勵病人堅持,并做好防護。

參考文獻

1 李曉惠,白冰.循證護理在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27-28.

第6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306-03

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骨科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在人工關節(jié)置換的基礎上又發(fā)展了全股骨置換。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采用金屬、非金屬高分子化合物為材料,用工程學的方法制成人工髖關節(jié),用于替代嚴重受損關節(jié)的一種功能重建手術。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通常需較長時間臥床,不僅影響了病人功能恢復,而且還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病人術后的生活質量[1]。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我科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對廣泛性畸形性骨炎的患者作了全股骨置換術,效果滿意,現就這20例患者術后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20例廣泛性畸形性骨炎置換人工髖關節(jié)術的病人,,男13例、女7例,年齡45~70歲,平均57.5歲。全部病人手術適應癥的選擇:(1)全股骨廣泛受累的瘤樣病變,如纖維異樣增殖癥,嗜伊紅肉芽腫、畸形性骨炎等。(2)良性腫瘤占股骨全長的一半以上者。結果生意患者手術成功康復出院。

2 臨床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此手術為骨科新開展的大手術之一,患者擔心手術失敗有獻肢的可能因而產生恐懼心理。我們對患者耐心解釋使之了解新手術的優(yōu)點及注意事項,對解除恐懼心理并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1.2飲食 此手術大,故術前術后應鼓勵病人加強全身營養(yǎng),給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含多種微量原素的飲食。臥床期間要多飲水,以防血粘稠度增高,預防血栓形成。

2.1.3皮膚準備 全股骨置換術,手術操作復雜,時間長,加上可能發(fā)生的異物反應,術后感染可能大,故應特別強調術前備皮。對此2例病人入院后,仔細檢查了皮膚,無外傷情況下每日用溫水擦洗,保持手術區(qū)清潔。術前3日刷皮,術前1日備皮洗澡,并用無菌敷料包裹,次日晨再次酒精消毒皮膚并更換無菌敷料巾。

2.1.4設單間病房 溫度保持18~20℃溫度60~70%。夏季開放空調,每日紫外線照射30分鐘進行空氣消毒。

2.2手術后護理

2.2.1全身護理 假體范圍大,手術出血多,術中術后需補充足量的血容量(此20例平均補充血量為2000ml)。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每15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平穩(wěn)后改為每小時測1次起直至正常為止。

2.2.2保持良好靜脈通道以便補液、給藥、輸血 靜脈穿刺宜用9號至12號針頭,為便于病人活動,可取前臂淺靜脈。

2.2.3為防止肺部感染,應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鍛煉,每2小時拍背1次 尤其年老體弱患者。

2.2.4預防褥瘡 由于術后短期內禁止翻身,故預防褥瘡十分重要,包括:保持床單整齊干凈,無皺摺,定期按摩骨突出部位皮膚,由于術后患肢早期制動,將足跟等易手受壓部用海綿墊墊起[1]。

2.2.5局部護理 術后患肢應置于外展20~30°,內旋5~10°,并用倒T形木板鞋外固定。因假體帶髖膝兩個關節(jié),故術后搬動病人時,除保持上述位置外,髖部要與軀干始終保持水平位,防止髖關節(jié)屈曲、外旋、內收而造成關節(jié)脫位。20例患者,全麻術后回病房,搬動時臀部未托起,造成屈髖,致使髖部關節(jié)脫位,因而進行了再次復位。

由于手術操作范圍大,術后減少患肢積液,是預防患肢腫脹及感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患肢和彈力繃帶外固定,由髖部至踝部,固定時間需14天。其目的是盡量減少肌肉與假體間間隙,消滅空腔,有利于肌肉貼附在假體上,減少滲出液。本文例1術后單純用普通繃帶包扎,患肢未用彈力繃帶固定,未進行負壓引流,因此致使假體與肌肉間隙滲液較多,延長了滲出液吸收時間,肢體腫脹明顯。為此對20例術后護理作了改進,除假的制作上由光滑面改為粗糙面,術中徹底止血,髖膝部位分別放置2個負壓引流外,在護理上注意持續(xù)負壓吸引,保持引流通暢,及時清除阻塞管腔的血塊。并嚴密觀察負壓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變化。引流瓶按無菌操作24小時更換1次。使傷口干燥而Ⅰ期愈合。

彈力繃帶固定松緊要適宜,以防靜脈回流障礙。按壓皮膚后毛細血管間充盈時間不超過一秒鐘為宜。

2.2.6患肢功能鍛煉 術后功能鍛煉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及時康復有重要作用[2]。但必須循序漸進,我們的做法是:術后1周內練習足背伸活動,護理人員要親自指導協助練習,4~5周扶雙拐下地,5周后可以單拐下地,并逐漸加大屈髖,屈膝活動,上床休息患肢稍抬高,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

2.3并發(fā)癥的預防

2.3.1關節(jié)脫位 由于術中需切開關節(jié)囊和部分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以及麻醉后肌肉松弛,術后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差,極易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多發(fā)生于術后肢位置不當,搬動移位,麻醉未清醒前病人躁動。預防方法是:術后保持關節(jié)伸直、外展、內旋位。特別在病人麻醉未醒,搬動患者時要強調此。

2.3.2術后感染 人工全股骨內金屬制品,對人體可引起異體反應,表現為患肢的炎性反應,故術前術后采取嚴格預防措施,包括術前皮膚準備,術后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局部負壓引流及患肢彈力繃帶的固定[2]。

2.3.3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本手術后患肢制動,局部腫脹嚴重,及彈力繃帶外固定等因素有可能引起患者肢甚至髖靜脈血栓形成,栓子脫落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文獻中時有報道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引起此并發(fā)癥的,你們雖未發(fā)現此并發(fā)癥,但認為在護理工作必須注意預防及觀察。預防措施包括:抬高患肢,鼓勵病人進行患肢鍛煉,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減少血粘滯度,另外可服用阿斯匹林類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不要嚴密觀察他們的癥狀。肺栓塞時患者出現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脈增快等。髖靜脈血栓形成時,患肢腫脹,皮膚顏色發(fā)紫發(fā)紺、皮溫下降、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短、疼痛等。出現上述癥狀要及時通知醫(yī)生[3]。

3 討論

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的重要性正被大家逐漸重視。做好術后護理和教會病人功能鍛練的方法,有助于病人的康復。術后護理是成功的保障,康復護理能使髖關節(jié)人工置換術后病人的關節(jié)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復。強調自我護理,告知病人早期功能訓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病人樹立正確的觀念、消除顧慮、激發(fā)熱情,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起著重要的作用[4]。正確擺放及翻身、橋式運動、按摩患肢的被動和主動運動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本體感受,能有效地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深靜脈栓塞,提高患肢肌力以及自理能力,加快康復進程[5]。

通過上述20例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到全股骨置換術的護理要點,局部護理中彈力繃帶外固定的時間和其松緊度,保持負壓引流的通暢,預防髖關節(jié)脫位。鼓勵病人多飲水,早期適量的關節(jié)與肌肉活動,可恢復功能,以預防靜脈栓塞。

參考文獻

[1] 王彤,顧曉圓,周士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訓練程序[J].中國康復與實踐雜志,2000,6(3):139.

[2] 蔣秀敏.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訓練[M].中華臨床護理雜志,2003,8(14):104.

[3] 鄭萍,張?。y關節(jié)置換術后99康復訓練程序[J].中國康復與實踐雜志,2000,6(3):105.

第7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護理;康復訓練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用生物相容、機械性能好的假體,置換因疾病或創(chuàng)傷而被破壞的關節(jié)面的一種關節(jié)成型術。它可以解除患者關節(jié)疼痛,恢復骨關節(jié)一定的活動度,改善病人的自理能力。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越來越多,手術雖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術后有一定的并發(fā)癥,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除了與人工關節(jié)的材料、結構、固定器材及手術操作等因素有關外,術后護理和康復訓練的正確與否也和并發(fā)癥有很大的關系。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對60例髖關節(jié)疾患病人進行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對患者進行科學護理及健康指導和功能鍛煉,患者康復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45-86歲,平均年齡69.2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8例,股骨頸骨折15例,骨性關節(jié)炎5例,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2例。

1.2手術方法本組60例患者中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35例,左側20例,右側1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5例,左側14例,右側11例。術中采取硬膜外麻醉,術后傷口內放置引流管,手術過程均順利,術中出血量少,大約50ml左右。

2術后護理

2.1術后患者去枕平臥6h,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具體方法:平躺在床上,術側肢體下方墊軟枕,使髖關節(jié)稍屈曲,在兩大腿之間放置三角形厚墊,三角形的一角抵近會,可幫助兩腿外展,雙膝關節(jié)及足尖向上,足部穿丁字鞋,以防患肢外旋。

2.2生命體征監(jiān)測術后觀察病人意識,密切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6-8h,每30min記錄1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注意體溫的變化,如持續(xù)高熱,應警惕有假體感染的可能。記錄出入量,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正常情況下24-48h拔管。對全麻術后的病人,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3切口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和量,如血性引流液每日量超過500ml,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更換負壓引流器時夾閉引流管,注意無菌操作。術后早期須注意觀察局部滲血情況,如敷料滲血范圍擴大,應及時更換敷料,并加壓包扎。術后2-4天無引流液引出,即可根據醫(yī)囑拔除引流管,以促進傷口愈合。

2.4疼痛護理

2.4.1記錄觀察疼痛性質、部位、持續(xù)時間、誘發(fā)因素等,對使用自控鎮(zhèn)痛泵的患者注意觀察有無血壓下降、惡心、惡吐等狀況。

2.4.2及時減輕或消除疼痛刺激,當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時,用手拖住傷口或用枕頭抵住傷口。維持良好的姿勢與,以減輕臥床過久引起的不適。對需翻身的患者,應妥善保護好術肢,避免對術肢的過度轉動及被褥對創(chuàng)面的直接壓迫。幫助患者保持身體舒適,去除刺激物,進行適當的背部按摩以分散注意力,創(chuàng)造條件使患者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

2.4.3指導患者減輕疼痛方法心理方法:如催眠與暗示,以分散注意力,減輕焦慮與不適。生理方法:冷熱敷、按摩等。必要時遵醫(yī)囑使用一些止痛藥,注意觀察其療效和不良反應。

2.5預防術后并發(fā)癥護理

2.5.1肺栓塞是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也是引起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主要表現為突發(fā)性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等。因此,術后應常規(guī)靜脈滴注右旋糖酐等抗凝劑和補充足夠的液體量,并鼓勵和指導病人盡早進行活動。

2.5.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即可以行雙下肢腓腸肌的肌肉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條件者可使用充氣式下肢靜脈泵預防治療術后第1日常規(guī)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U,1次/d,連續(xù)3-5d后,改為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ml,靜點1次/d,連續(xù)7d。注意觀察下肢血運、皮溫、色澤、感覺及足背動脈波動情況,如患者出現肢體疼痛、冰冷蒼白、腫脹、感覺異常等情況應立即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術后及時正確進行康復訓練也能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5.3術后康復訓練術后1-14d為早期功能鍛煉最佳時期。根據病情制定訓練計劃,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患者能耐受為宜。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臀肌收縮練習,踝關節(jié)的屈伸、旋轉等功能鍛煉,健側下肢直腿抬高運動和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指導患者家屬配合進行腓腸肌的肌肉按摩。2周后,患者可拄拐下地行走,行走時腿彎曲小于90度,保持患肢中立位。

3結果

在我院治療的60例患者中傷口全部甲級愈合,在住院期間,無一例發(fā)生護理并發(fā)癥及髖關節(jié)脫位,術后隨訪其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恢復,并保持了患肢關節(jié)的正常功能。

4出院指導

囑病人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防止關節(jié)腫痛??蓮氖氯粘<覄談趧?,避免干重活及劇烈的體育運動,注意做到三不:不負重,不做踢腿動作,不坐矮凳。復診時間為出院后1個月,但若有異常及時復診。

5護理體會

本組60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者,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和正確指導,無感染及髖關節(jié)脫位發(fā)生,患處恢復良好。可見,對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精心護理和康復功能訓練,對于預防并發(fā)癥,保證手術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第8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骨科創(chuàng)傷;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學科的重要課題之一,是如何盡可能地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恢復到患病前的狀態(tài),有效地提高其生命和生活質量。骨科創(chuàng)傷康復護理作為康復護理學科中的專業(yè)組成部分,是在對原發(fā)創(chuàng)傷治療的基礎上強調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完善的康復方案的制定對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

我院骨科在長期創(chuàng)傷病人康復護理中,總結出一整套有效護理的措施?,F將這些具體措施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遭受創(chuàng)傷并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

1.2方法對上述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在康復過程在采取的主要護理措施進行分析。

2結果

2.1 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情況在我們收集到創(chuàng)傷患者的信息中,男性有42例,女性19例,年齡在7歲至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6歲,患者年齡偏年輕,造成創(chuàng)傷的原因主要意外的突發(fā)事件。

2.2 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可分為心理護理和肢體功能的恢復護理。主要包括在圍手術其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干預,在手術后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鍛煉護理以及對病人和家屬的有關護理知識的宣傳等。

3討論

3.1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情況在我們收集到的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資料中,男性患者的人數遠高于女性,二者的比例為2.2:1。在年齡分布方面,主要以中青年患者為主。

3.2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

3.2.1 心理護理在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手術之前,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傳工作,讓患者充分認識到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他們能積極配合。并應考慮到病人的年齡不同、文化背景各異,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適時地對創(chuàng)傷病人進行心理安撫,消除恐懼。同時,還應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后護理時應注意的事項,讓患者和家屬能全面配合護理工作。

3.2.2 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

3.2.2.1 早期功能鍛煉的護理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患者一定量的關節(jié)運動,防止關節(jié)僵化,保持和恢復肌肉力量,防止其萎縮。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培訓,讓他們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

3.2.2.2 后期恢復在患者身體機能有一定的恢復后,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早期鍛煉的基礎上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并采用合適的儀器及設備進行協助鍛煉。

3.2.2.3 出院后的家庭護理護士應積極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并運用相關專業(yè)知識來幫助病人及家屬認識到家庭護理的重要性,掌握護理知識,使病人在回家后能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顧,最終完全痊愈。

在骨科創(chuàng)傷病人的康復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實施全面的護理措施,介入患者的心理護理,注重術后的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只有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才能為創(chuàng)傷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靜,陳新勝,畢素清.實施康復護理訓練計劃對骨科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作用[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5,3(2):65

[2] 黃日妹,付愛鳳,易小青,等.舒適護理對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43-44.

第9篇:術后病人的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髖關節(jié)骨折;術后護理;康復訓練;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493-01

髖部是老年性骨折患者好發(fā)的部位,由于髖部是人體的負重大關節(jié),老年患者骨質疏松且活動遲鈍容易發(fā)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受累的最主要的部位。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后血運差,康復較慢,特別是股骨頸骨折多發(fā)生股骨頭壞死,目前對于髖部骨折,多采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髖部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傷,老年患者多不能耐受手術疼痛,導致患者不愿意進行術后康復訓練且老年患者髖部血運較差,若不注意術后的康復及護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質量,為探討髖關節(jié)骨折術后康復的重要性,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72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選取我院2007年-2011年間收治的髖部骨折患者72例,其中股骨頸頭下型骨折58例,股骨頸基底型骨折14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范圍為58-77歲,平均年齡(72±3.5)歲;行全髖置術換56例,單股骨頭置換術16例。

1.2術后護理:

1.2.1一般護理:術后加強對患者心率、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監(jiān)護,盡量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患者術后處于全麻狀態(tài),呼吸功能多受麻醉影響受到抑制,且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多存在呼吸系統(tǒng)基礎病,因此須密切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必要時給予患者吸氧,糾正缺氧狀態(tài)。

1.2.2傷口護理:護理工作者對患者傷口護理時,須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感染,密切觀察傷口及引流管的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注意引流量,若引流液的量過多須考慮止血不徹底。

1.2.3心理護理:髖關節(jié)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老年患者對手術及創(chuàng)傷的耐受較小,術后患者多存在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多因恐懼心理影響病情康復,護理人員須及時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疏導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耐心向患者講解病情、治療方案以及相關的康復知識。

1.2.4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護理:a、預防感染:傷口換藥注意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感染。輔助患者進行翻身、拍背,教導患者進行保護性咳嗽,以防墜積性肺炎及褥瘡。b、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髖關節(jié)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長期制動導致患者下肢靜脈血液運行不暢,且患者術后血液多處于高凝狀態(tài),因此容易形成深靜脈血栓,血栓形成后可誘發(fā)肺栓塞,且可影響下肢血供,導致骨折康復延緩。c、預防假體脫落:手術完成后患者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轉運患者過程,須注意避免時患肢過度活動,以防假體脫落。

1.3康復訓練: 術后當日:術中充氣止血時間過長或手術操作過大是導致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手術中創(chuàng)傷過大可誘發(fā)神經血管危象,因此術中操作須要盡量避免過度創(chuàng)傷。手術完成后當日須囑咐患者盡量活動患肢大拇指,盡量活動下肢肌肉,促進下肢淤滯的靜脈血回流,避免血液淤滯形成血栓。

術后1-3日: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早期功能鍛煉是恢復患肢活動度及避免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關鍵,護理工作者需引導患者及時進行與病情相關的康復訓練,鼓勵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降低患者的恐懼心理,同時須控制功能鍛煉的強度,避免過度訓練延緩康復[2]。 術后4-7日:此時患者可根據患者康復具體情況,開始下床活動,特別須注意步態(tài)訓練,避免步態(tài)訓練不完善,導致日后行走畸形,患者可在平行杠的輔助下面對鏡子進行步態(tài)訓練,醫(yī)護人員在一旁予以糾正。隨著康復時間的延長,須加大康復力度以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系統(tǒng)的耐受能力[3]。

1.4康復評價:康復標準: 優(yōu):下肢無疼痛,能正常行走無跛行,髖關節(jié)屈曲120°-130°,內收15°-20°,外展20°-30°,后伸8°-10°,內旋30°-40° 良:下肢疼痛消失,能行走,但有間歇性跛行髖關節(jié)屈曲80°-100°,內收10°-15°,外展15°-20°,后伸6°-8°,內旋20°-30°。 可:下肢間斷性疼痛,明顯跛行,髖關節(jié)屈曲30°-60°,內收5°-10°,外展、外旋至10°,后伸2°-4°。

2結果

本討論72例髖關節(jié)手術患者中70例患者獲隨訪,3個月內對72例患者進行隨訪,按上述康復標準進行評價發(fā)現,康復優(yōu)者53例占75.7%,良者16例占22.9%,可者2例占2.8%,具體情況見表1。

3結論

髖關節(jié)骨折創(chuàng)傷較大,為了促進患者進食康復實施優(yōu)質護理并進行相關的康復訓練極為重要,術后康復訓練可迅速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病情康復,回顧本討論中72例患者臨床資料發(fā)現,護理康復能極大促進在髖關節(jié)功能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國勝,牛東生,白志剛.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成人Crowe Ⅳ型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療效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0,32(4):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