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

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

[關鍵詞]管理風格 管理者行為

中圖分類號:F42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2-0118-01

1、引 言:

遵循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反思多年來特別是煉油廠近五年來的工作實踐,從中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無論是就整個煉油廠還是就一個車間乃至一個班組來說,其管理風格對我們的生產管理、安全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和科學發(fā)展,對我們能不能把事情干對、干成、干的又好又快產生著根本性的重大影響。所以古人云“謀事在人”、“事在人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這里所講的管理風格,是指在管理者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長期引導下,通過工作理念、制度規(guī)范、輿論氛圍、道德慣例等等所構成的管理硬件和環(huán)境軟件。實質上,它反映了我們對工作職責、業(yè)務特點、運作變化動態(tài)等等煉油生產管理本質的認識和掌握水平,標志著我們作為管理者應當擁有的領導一個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科學發(fā)展的內在素質和能力。

多年來,我們得益于逐步形成了一種符合全廠科學發(fā)展需要的管理風格,或者說是在廣大員工支持參與下不斷磨合修煉成熟的管理者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使我們的生產管理和各項工作不斷有新進展。時間經驗教訓和科學發(fā)展觀啟示我們,要堅持和豐富下面這些構成煉油廠管理風格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2、內容:

一、 堅持把盯著現場、摸清底數、掌握齊全準確的第一性

資料擺進管理者上崗的頭一件大事要事。這是我們管理實踐過程中已然鋪開但尚需深化的工作模式。

煉油廠黨政班子成員,多年來始終堅持天天下現場進裝置、看運行狀態(tài)、查操作行為。因為煉油的實踐告訴我們,重視生產現場,發(fā)展基于現場,風險來自現場、以人為本體現在現場。管理者只有全面掌握現場情況,才可做決定、發(fā)指令?,F場不清留給我們永生抹不掉的傷痛,1027、303等事故帶來的教訓使得我們把緊盯現場作為管理者的第一要務,以此來檢驗是否是一個合格管理者的起碼條件我們要求基層車間必須 清楚現場所有的變化情況,早做準備、早期預防。

由于兩級領導把精力都用在現場所以幾年來煉油生產比較穩(wěn)定,節(jié)能減排效果明顯,各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全廠各級管理者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管理風格牢牢地盯住現場。

二、始終堅持遵從和凸顯制度規(guī)范、機制政策的基礎性作用,追求管理全程的運作穩(wěn)健、客觀長效、引向力強。這是我們逐步成型但需持續(xù)改進的層次布局和管理流程。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認識差異、利益差異、基礎素質千差萬別的情況下,有一種東西可以使人的行為趨向一致,其他手段只有在這個前提具備了才能發(fā)揮作用,這就是機制的力量。當然,匹配其他手段,是科學管理有別于傳統(tǒng)管理的標識。

近幾年,我們煉油廠逐步完善了管理機制。在班子建設上實行滾動式考核,適時調整干部。在人才培養(yǎng)選拔上,把班長崗位作為管理者的必由之路,用實績來驗證復合型人才,使優(yōu)秀員工脫穎而出。滿足了管理的需求。同時向廣大員工昭示了一個用人之道。勤懇務實顧大局,有謀善斷講誠信成為大家追求上進的方向和目標。形成了科學的導向。由于新機制的逐步健全,各項制度的規(guī)范性性呈現出來,只有按章辦事才可成就人的抱負,成為大家的共識,使得兩級班子建設、班組長的選拔任用,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扎實穩(wěn)妥。

三、始終堅持結合工作實際貫徹上級精神、借鑒先進經驗,把觀念、思路和措施創(chuàng)新實實在在地作用于具體管理的關鍵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上,并正在打出“組合拳”,促使管理的勞動更加表現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管理才能實現科學發(fā)展,但作為二級單位,基層工作的特點應當使其管理創(chuàng)新擁有自己的內容和特征。

煉油廠班子在工作實踐中始終堅持不折不撓的貫徹落實公司精神。始終注重學習各兄弟單位先進經驗。同時有一條至關重要的原則。就是把握方向、轉變思路、改變方法,一切以煉油廠的實際出發(fā),一切具有煉油廠的特色。

針對設備老化這一現狀,我們設立了員工特別敬業(yè)獎,鼓勵那些及時發(fā)現并處理突發(fā)的 設備隱患的員工;同時提出發(fā)現漏點越小越有價值越應重獎的觀念;在員工培訓上,堅持越優(yōu)秀越加強培養(yǎng)的信念;在評價車間班組工作業(yè)績上,實行整體考核,團隊評價的方法;在提升員工素質方面采取重點培養(yǎng)擇優(yōu)選拔的策略,組建班組長聯合會用來培養(yǎng)、識別可塑人才等等。

同時及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使管理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相得益彰。結果十分喜人。

四、堅持直面現實矛盾,管得嚴、真心愛,這是我們體現和諧、以人為本抓管理尤其是隊伍建設上較有收獲的工作套路。

利益驅動是社會學和經濟學基本定理。我們因為視他為俗物而回避。科學發(fā)展觀強調,要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關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最緊迫的利益問題。使管理風格更有人情味,更感人人性化。

維護好發(fā)展好管理層和被管理層、單位與單位、團隊與個人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我們強化三基工作的基本依據。

長期以來,我們過多的強調是服從、聽話。一切以企業(yè)利益出發(fā)等單方面的滿足觀,忽視了這種共同利益的存在。事實上,和諧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因為共同利益的存在。沒有共同利益而一廂情愿的事情是無法實施的。

第2篇: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

[關鍵詞] 以人為本 高校教師 管理

教師是辦學的基礎,是學校的靈魂,沒有了教師,學校也就不稱其為學校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充分說明了教師對于學校的重要意義。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關系高等院校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內涵

西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產生于企業(yè)管理領域,是管理學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經過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業(yè)管理史上,19世紀末以前的企業(yè)管理基本上屬于經驗管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以電為動力的自動化生產的普及,生產規(guī)模迅速擴大,單純憑經驗進行管理的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標志著現代管理理論的誕生,也奠定了泰勒作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將人作為管理的客體,重視人在企業(yè)中的作用,將“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領域。開始于1924年的霍桑實驗,把現代管理理論由科學管理階段引入人際關系階段(行為科學階段)。人際關系階段以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行為學為其顯著特征,以人際關系理論為基礎,以“社會人”為假設,認為社交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激勵因素,人際關系是形成人們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員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務上,而應更多地關注為完成任務而工作的人的需要,關心、理解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將企業(yè)作為一個組織,使組織成員的歸屬、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使個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護。“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而成為理論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二、“以人為本”理念對高校教師管理的啟示

高等院校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高度集中、以培養(yǎng)人和教育人為主要任務的特殊組織,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來實施學校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以人為本優(yōu)化高校教師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重視“人”的因素,正確認識教師的價值,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要從教師的教育生活世界出發(fā),真正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師成長為本,堅持對話與溝通,尊重教師需要的多層次性,實現教師與組織、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1.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實行民主管理

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強調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強調對教師控制、監(jiān)督、制約,強調管理就是領導、就是令行禁止。這種管理,其優(yōu)點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職責分明,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視了人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記了學校管理的一切都是為師生的發(fā)展服務的,極易使師生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勞動特點決定了管理者與教師的關系不應該只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教師不應只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應給予教師參與制定相關政策、制度的權力。這樣不僅可以使政策更具現實性,避免朝令夕改,強化制度的權威性,而且可以減少摩擦,降低運行成本,營造民主氛圍,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明確高校教師需求,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

激勵作為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以某種刺激作為誘因,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外在刺激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的過程。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發(fā)現:一個人的能力在平時表現和經過激勵后的表現之間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平時的工作效率是30%,則得到充分激勵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80%~90%。即在一個人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工作成績的大小取決于激勵程度。因此,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增加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保證。

而激勵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個人需要的滿足程度。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在當前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高校教師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滿足。而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的知識分子,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才是他們最典型的內部特征。相比較而言,他們可以容忍經濟上的清貧,卻無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達到激發(fā)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工作熱情的目的,使激勵措施更為有效,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須了解不同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師在想什么、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盡可能地滿足其需要,倡導個性發(fā)展,使其感受到來自管理者的人文關懷。

3.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

在高等院校,教師追求的利益既是經濟利益,從長遠來說更是一種良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前景,教師選擇一個學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個人發(fā)展前景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是教師個人發(fā)展成就得以滿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搭建干事業(yè)的平臺是培養(yǎng)人才、吸引人才、穩(wěn)定人才的關鍵??梢杂谩般y行效應”來形容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對高校教師的作用?!般y行效應”是指銀行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存款,實行的關鍵措施是存戶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額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結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劇減少乃至破產關門。

高校應該根據教師個人的興趣、特長和能力,為其提供能充分發(fā)揮才能的舞臺和機會,并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優(yōu)化教師的工作、生活和學術環(huán)境。高校環(huán)境是由學校的知名度、學科水平、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是教師努力工作的基本環(huán)境和基礎,但學術環(huán)境建設更為重要、更加困難。學術環(huán)境包括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學術硬環(huán)境主要包括實驗設備、文獻資料、科研經費、后勤保障等,學術軟環(huán)境主要包括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德才兼?zhèn)涞膶W科帶頭人,有寬松自由的學術氣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工作充滿熱情。在高校教師管理中,以人為本,就是要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關心人、信任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心,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陳湘洲,陳仁新.高校教師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機制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5,(5):54-56.

第3篇:試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范文

關鍵詞:管理會計 變遷 理論體系 建設

一、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

管理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之一,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就已經出現,經過幾十年來的發(fā)展,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對企業(yè)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經逐漸被社會各界所關注。

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進一步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表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更加完善,市場環(huán)境將更加開放、有序,市場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企業(yè)將面臨更加公平、激烈的競爭,無論是政府管理者,還是企業(yè)經營管理者,都將比以往更加關注資源配置原則的改變、重視資源使用的質量和效率,管理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念會進一步得到認可。同時,從國家治理角度看,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會計是財政的組成部分,如何加快管理會計的發(fā)展、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恰是打造中國會計工作“升級版”、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所在。

二、管理會計的發(fā)展與變遷

(一)管理會計在國外的發(fā)展與變遷

一般來說,20世紀20年代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逐步被吸納到會計學科中來,管理會計漸成雛形,逐漸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發(fā)展與變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初到50年代)

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fā)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論中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泰羅(F.W.Taylor)發(fā)表的著名的《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隨著泰羅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成本”(Standard Cost)、“預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異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這些與泰羅的科學管理直接相聯系的技術方法開始被引進到管理會計中來。與此同時,會計學術界也開始涉及管理會計有關問題的研究。

1919年創(chuàng)立的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xié)會有力地推動了標準成本計算的開展。到19世紀20年代,標準成本已經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發(fā)展。1930年,哈里森把他對標準成本計算的研究成果寫成了《標準成本》一書。19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首先開設了“管理會計”講座,主持人麥金西(J.O.Mckinsey)被譽為美國管理會計的創(chuàng)始人。1921年6月美國國會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對當時的私營企業(yè)推行預算控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全面介紹預算控制的理論,麥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預算控制的著作《預算控制論》(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書,第一次提出了“管理會計”這個名稱。1924年麥金西又公開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會計”命名的著作《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同時,布利斯(Bliss)所寫的一部管理會計方面的著作《通過會計進行經營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問世了。美國會計史學界認為,上述幾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管理會計初步具有統(tǒng)一的理論。

以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會計,其基本點是在企業(yè)的戰(zhàn)略、方向等重大問題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協(xié)助企業(yè)解決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問題。盡管如此,同企業(yè)管理的全局、企業(yè)與外部關系等有關問題還沒有在管理會計體系中得到應有的反映。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強調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進入到所謂的戰(zhàn)后期,這時的西方國家經濟發(fā)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為現代管理科學所取代?,F代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對管理會計的發(fā)展在理論上起著奠基和指導的作用,在方法上賦予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在20世紀50年代,為了有效地實行內部控制,美國各大企業(yè)普遍建立了專門行使控制職能的總會計師(Controller)制。1955年美國會計學會擬定計劃,對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確。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又以管理實踐中的各種管理會計方法為素材,對其本質意義和使用方法作了說明。在該份報告中明確地指出了管理會計基本方法即標準成本計算、預算管理、盈虧臨界點分析、差量分析法、變動預算、邊際分析等,從而奠定了管理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發(fā)展促進了管理會計的發(fā)展,產生了“業(yè)績會計”和“決策會計”,從而使管理會計的理論方法體系進一步確定。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術界對于管理會理論體系的研究可謂達到了高峰,僅以成本(管理)會計命名的專著和教科書就有近百種之多,可謂群芳競香,百花爭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穆爾(Moore)和杰德凱(Jaedicke)合著的《管理會計》(Managerial Accounting)、納爾遜(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現代管理會計》(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倫(Horngren)的《管理會計導論》(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這些著作在美國相當流行,被公認為美國各大學會計專業(yè)的權威教材。

這個時期的管理會計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強調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對(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至此,管理會計形成了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zhí)行會計”為主體的管理會計結構體系。

3.管理會計反思時代(20世紀80年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于“信息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ics)和“理論”(Agency Theory)的引進,管理會計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內高新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于經濟領域,管理會計又顯得有些過時落伍,“管理會計過時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呼聲很高。

在西方管理會計的發(fā)展歷程中,管理會計的研究存在兩大流派:傳統(tǒng)學派和創(chuàng)新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傳統(tǒng)學派指責創(chuàng)新學派理論脫離實踐、復雜的數學模型遠離現實世界。而創(chuàng)新學派則指責傳統(tǒng)學派視野狹隘、觀念陳舊、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新經濟環(huán)境的要求。但“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是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場紛爭促使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進入一個反思期。

4.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20世紀90年代)

進入20世紀90年代,變化成為世界經濟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環(huán)境的變化,管理會計信息搜集的任務從管理會計人員轉移到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證了企業(yè)能以一種及時的方式搜集相關信息,并據此做出反應。管理會計突破了管理會計師提供信息。管理人員使用信息的舊框框,而由每一個員工直接提供與使用各種信息。由此,管理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當然,管理會計也有助于促進企業(yè)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例如,企業(yè)所面臨的內外部環(huán)境變化導致“作業(yè)成本計算”與“作業(yè)管理”的產生,而“作業(yè)成本計算”與“作業(yè)管理”的應用又有助于“企業(yè)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實施,從而推動了企業(yè)組織的變革,提高了企業(yè)的競爭能力。這時,管理會計的主題已經從單純的價值增值轉向企業(yè)組織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上來。

因此,20世紀90年代可視為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

(二)管理會計在國內的發(fā)展與研究

1.引進學習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國的學術界主要是引進和學習西方的管理會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會計學大師楊時展教授的《從管理會計學看近三十年西方國家會計科學的演變》、《現代會計向傳統(tǒng)會計的挑戰(zhàn)》;余緒纓教授的《現代管理會計主要特點及其吸收利用問題》、《現代管理會計的形成發(fā)展與“洋為中用”》、《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的學科》和《現代管理會計中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探索》等,這些文章主要介紹了一些西方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另外,余緒纓教授編著的《管理會計》與李天民教授編著的《管理會計學》這兩本教材對中國引進西方管理會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術界眾多學者紛紛發(fā)表管理計的相關文章,如,裘宗舜教授的《企業(yè)經濟責任與責任會計》以及楊繼良教授的《關于標準成本的幾個問題》、《會計管理和管理會計》、《淺談成本分析的傳統(tǒng)方法及問題》等,這些文獻分別探討了責任會計以及在中國企業(yè)的應用問題,這個時期仍然是以介紹西方的管理會計為主。

2.應用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階段

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的管理會計進入了反思與提升階段。1990年,會計學家李天民教授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觀點。孟焰教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學科。其發(fā)表的《論管理會計的規(guī)范化》一文提出了管理會計適度規(guī)范化的原則,認為管理會計的規(guī)范化范圍應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領域: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的界限、管理會計教科書內容的規(guī)范化等。1992年,余緒纓教授在其發(fā)表的《現代管理會計的新發(fā)展》一文中提出包括微觀管理會計、宏觀管理會計和國際管理會計三個組成部分的“廣義管理會計”的概念。他還先后發(fā)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主要特點》、《試論現代管理會計中行為科學的引進與應用問題》等多篇管理會計論文。

目前,會計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們對管理會計的一些新領域也進行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取得一定的成績,發(fā)表或出版了不少相關文獻。并且產生了管理會計新的分支,如戰(zhàn)略績效評價管理會計、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知識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行為管理會計、環(huán)境管理會計、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等。

三、建設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一)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

管理會計的理論體系建設,是指管理會計理論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個邏輯系統(tǒng)。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首先要解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問題。所謂邏輯起點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得以存在的切入點,只有選擇一個正確的邏輯起點,才能使所構建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諸多要素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邏輯嚴密、內容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選擇是科學構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關鍵所在。

關于管理會計的邏輯起點,學術界至今存在爭議,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五種觀點。

1.目標起點論

孟焰教授認為管理會計是為了實現企業(yè)的經營目標,“經營目標”是管理會計的理論體系建立的邏輯起點。

2.本質起點論

王棣華教授認為管理會計的理論核心是管理會計的目標,但管理會計的目標是由管理會計的本質決定的,所以管理會計的理論體系要素的邏輯起點是管理會計的本質。美國會計學家利特爾頓教授認為研究管理會計空間理論結構,應從會計本質開始。

3.假設起點論

孫茂竹教授認為管理會計的信息獲取是根據各項客觀的經濟和會計事項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斷和解釋,在邏輯上是基于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

4.成本起點論

李玉周和聶巧明認為成本控制是企業(yè)管理的最重要的經營活動,成本信息的真實可靠是管理目標實現的基礎,認為成本信息的生成維度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5.環(huán)境動因起點論

盧恩平、邢于倉認為環(huán)境是從事管理會計工作的條件和基礎,是管理會計產生的土壤。動因是指企業(yè)及社會對管理會計工作的需求,是管理會計產生與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環(huán)境、動因才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劉愛東認為會計環(huán)境是導致會計發(fā)展變革的根本動因,也是會計應用是否具有實效的前提條件。管理會計的環(huán)境、動因屬于實踐范疇,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管理會計的邏輯起點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

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應當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環(huán)境變化與管理會計系統(tǒng)的聯系及內在規(guī)律,應當具有溝通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功能。因而動態(tài)的環(huán)境、動因才是導致管理會計發(fā)展的根本,應當作為管理會計理論框架構建的邏輯起點。

(二)構建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方法的選擇

縱觀會計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方法主要為演繹法和歸納法,且多以演繹法為主。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應根據國情開辟一個具有特色的研究途徑。

首先,在理論學術界以演繹法為主開展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發(fā)揮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專長,通過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總結,比較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會計理論,逐步研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與此同時,輔之歸納法。通過對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幾年我國的管理會計實踐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將實踐中科學的管理會計方法加以提煉,使之上升為管理會計理論,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其次,在實務界,特別是大中型企事業(yè)單位以歸納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開展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研究。調動企事業(yè)單位的管理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將其日常摸得著、看得見的管理會計方法、實踐案例加以整理、歸納,使其升華成為科學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此同時,輔之演繹法,對實踐中的管理會計方法、案例進行不斷識別、判斷,去偽存真,指導單位的經營與管理實踐。

四、總結

以上所述,是基于我國目前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客觀情況,與我國目前經濟轉型期面臨的巨大壓力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確定的。這能夠調動理論和實務界兩方面的積極因素,有利于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將理論研究成果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研究成果的科學性??s短我國管理會計理研究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并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建設不僅是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界的重大課題,也是管理會計實務工作者的重大實踐課題。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目前管理會計目標、信息質量特征不夠明確;基本概念不夠規(guī)范等問題,使管理會計研究更貼近實踐。理論服務實踐、指導實踐,實踐推動和豐富理論發(fā)展。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和中國經濟的轉型發(fā)展的需要,我國的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fā)展時期。

參考文獻:

[1]費文星.西方管理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對管理會計在我國會計實踐中應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國經濟評論,2003(5).

[4]劉愛東,蔡建平.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管理,2007,(2):117-120.

[5]劉運國等.管理會計前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林萬祥.中國管理會計的歷史演進、現狀與未來[J].當代財經,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會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飛.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9):8-15.

[10]潘飛,王悅,沈紅波.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7,(2):112-136.

[11]孫茂竹.管理會計理論思考與架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2]王宏.淺談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yè)實踐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