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主法治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間組織;功能;社會治理;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發(fā)生了一系列制度性的變革。民間組織在結構轉型和市場經濟中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功能日益凸顯,在促進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中將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民間組織發(fā)展及其功能
民間組織是由持相同或相近志向的志愿者組成的、具有穩(wěn)定的組織形式和固定的成員、領導結構的、在政府機構和私人企業(yè)之外而獨立運作且發(fā)揮特定的社會功能的、不以營利為目的而關注特定的或普遍的公眾公益事業(yè)的民間團體。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生產交換關系的擴大,民主政治形態(tài)的成熟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成熟社會政治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民間組織的歷史悠久,1978年改革開放后快速發(fā)展。據(jù)民政部門統(tǒng)計,到2005年底,在民政部門登記的各類民間組織達到28.9萬個,基金會達到1016個。我國民間組織的發(fā)展不僅速度快,數(shù)量多,而且與國外的非政府組織相比,由于經濟基礎、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在具體思路選擇、運作方式、組織結構和服務功能上都帶有我國自身的特色,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的模式。從民間組織的產生看,除了有自然自發(fā)產生的民間組織外還有大量的由政府推動或者由政府推動和民間自發(fā)發(fā)展相結合的產生的民間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民間組織一開始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建立的,接受政府的“雙重管理”,他們在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益協(xié)調與整合功能
民間組織基于其成員的共同利益的需要而成立,其基本的職能就是協(xié)調內部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維護內部成員的整體利益,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成員的利益訴求;建立一定的社會溝通渠道,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活動,在滿足內部成員整體發(fā)展的需要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增進。
(二)自治與自律功能
民間組織最主要的特征要素就是“民間”性和“自愿”性,作為利益團體它是由社會成員為了追求共同的志愿自發(fā)自愿而形成,通過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準則、標準等來約束、控制、規(guī)范內部成員自身的行為,協(xié)調組織內外部關系,按照組織自身的發(fā)展要求和運作程序進行自我管理,實現(xiàn)組織目標和愿景。
(三)政治參與與公益服務功能
民間組織并不是與社會政治生活無關,也不能超越國家政治。民間組織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群體或階層的利益訴求必然要通過恰當?shù)耐緩健⒎绞椒从车絿艺沃贫群驼紊鐣衼?影響政府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民間組織通過向社會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成員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維護公共秩序,促進公共利益。
二、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民間組織將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在社會治理的過程表現(xiàn)出獨特的優(yōu)勢,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推動公民社會的建構,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通過對美國的觀察指出,“正是在自治的過程中,美國公民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圍內,試著去管理社會,使自己習慣于自由賴以實現(xiàn)的組織形式,而沒有這種組織形式,自由只有依靠革命來實現(xiàn)。他們體會到這種組織形式的好處,產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了權力和諧的優(yōu)點,并對他們的義務的性質和權利范圍終于形成明確的和切合實際的概念”。他認為自治的生活習慣和民情是公民社會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必備的基礎。公民社會是公民們在國家市場經濟、政治生活領域外,自愿結社、自由討論公共問題和自主從事政治活動而自發(fā)形成的民間公共領域。美國學者柯亨認為,公民社會是公民學的大學校。在公民社會中,民主不再是一種崇高的理念,也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是一種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方式,民主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只有當民主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時候,民主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間組織是公民社會的主體之一,是民主的必要前提。
在具體的社會治理中,由于民間組織代表著一定的利益群體,隨著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壯大,依附性的減弱,自治性增強,表達自身政治利益訴求會日益強烈,必然要合法地通過對話、協(xié)商和溝通機制向政府表達各方面包括政治的訴求,爭取政府的支持與認同,或者是通過其他不合法的方式向政府施壓,影響政府的決策。由于我國民間組織對政府有一定的依附性,因此與西方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對立與對抗關系不同,更多地表現(xiàn)為向政府建言獻策,執(zhí)行政府的指令,為政府承擔相關的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的職能。政府則可以通過各種民間非政府組織協(xié)調和平衡社會群體的利益,溝通政府與各類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了解民間信息,傳遞落實政府的各種信息和主張,實現(xiàn)政府與民間的有效互動與溝通。托里?戴蒙德說:“一個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不但提高了民主政治的責任能力,而且提高了民主政治的代表性和生命力?!蓖ㄟ^民間組織與政府間的良性互動、適度制衡,協(xié)調國家所維護的普遍利益與民間組織所要求的特殊利益,吸引公民和社會組織廣泛、有序參與民主政治生活,夯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推動民主政治建設。
(二)推動市場秩序重構,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不僅要有比較成熟的多元的市場主體,而且要形成包括公平誠信、自律自治、遵章守法、競爭有序的良好的市場秩序。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對良好市場秩序的重構具有積極的催化作用。民間組織遵循的是法治、契約、自治、民主、平等的原則,通過建立內部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獨立自主、規(guī)范有序的運作機制,實現(xiàn)組織自律和自治及相互制衡功能。特別是經濟領域的自律性行業(yè)組織、法律和財務等服務機構、信息及咨詢服務機構、市場交易中介組織和市場監(jiān)督鑒證機構。他們通過向社會提供非營利的社會服務甚至是真正的志愿服務,可以更加靈活適應市場和居民需要,較之于政府更有效率,因而能夠降低社會運轉成本,加快交易進程,節(jié)約社會勞動,降低交易成本,節(jié)約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彌補了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的不足,自覺充當了各種公益事業(yè)和各種社會服務的承擔者。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也是道德的經濟。民間組織倡導的核心價值是社會和諧,貫穿人道主義和志愿精神,追求公共利益,塑造平等、誠信、合作、團結的社會關系,并以實際行動表達社會公益精神、公德意識、責任心和愛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道德力量,正在喚醒人們內心的真、善、美,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各種社會規(guī)范、市場秩序,更加關注和理性處理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秩序的重新建構,促進市場經濟的有序化發(fā)展。
(三)推動改善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社會的安定有序、全面和諧,是通過有效的社會治理而實現(xiàn)的?,F(xiàn)代社會的治理,是社會參與式的民主治理,是政府與民間組織、企業(yè)組織和公民的共同治理。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社會矛盾和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日益顯現(xiàn)。社會治理面臨諸多的問題和難題,實現(xiàn)社會和諧、共建共享的任務繁重。民間組織以其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在社會治理過程正在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譬如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員就業(yè),通過各種渠道對下崗職工、農民工及富余人員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舉辦人才交流活動,搭建就業(yè)平臺,提供就業(yè)服務,減輕就業(yè)壓力;從事公共問題研究,充當政府的智囊,為政府決策提供決策咨詢和服務,影響政府決策,從源頭上維護公共利益,增進社會協(xié)調;從事社會公益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有效化解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或失序引發(fā)的一些社會矛盾,維護和促進了社會的公平與公正;開展各種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公益職責,增強公民、企業(yè)和各種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增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有序運行,推動了社會事業(yè)的巨大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組織在政府職能轉換的過程中,承接了政府下放的大量工作,對于保證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行發(fā)揮了積極的替代的作用,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獨特的“穩(wěn)定器”,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力量。
三、加強引導和規(guī)范,促進民間組織的健康發(fā)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到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和社會公共服務甚至政治活動,真正發(fā)揮他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一)建立并完善民間組織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規(guī)范民間組織及其行為
充分認識民間組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作用,從完善社會治理結構的角度修訂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逐步完善民間組織法律體系,依法規(guī)范民間組織的成立、登記、性質、職能、宗旨、地位、權利、義務、組織形式、活動的范圍、經費來源等,明確民間組織與其它黨政組織、企業(yè)的界限與關系,規(guī)范民間組織的組織管理、稅收政策、資金募集和監(jiān)督體系,放寬民間自發(fā)形成的社會組織在制度上及登記注冊門檻上的限制,使民間組織切實擁有“合法”身份,取得社會認可和支持,依法可以獲得和利用相關資源支持,履行責任與義務,接受相應的監(jiān)督。依法堅決取締從事非法活動的民間組織,營造良好的民間組織發(fā)展的法律環(huán)境。
(二)建立民間組織與其他組織間的溝通和互信機制,引導和監(jiān)督民間組織的發(fā)展
我國民間組織與政府、企業(yè)等其他組織之間組織文化各異、利益交叉、活動范圍交匯,客觀上要求建立溝通和互信機制。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民間組織的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廣闊。但由于目前我國民間組織尚不成熟,比較弱小,政府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有責任在轉變自身職能的過程中幫助民間組織成長壯大,特別是幫助民間組織解決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存在的具體問題,加強對民間組織的宏觀上的管理與監(jiān)督,弱化對其運行過程的管理;維護民間組織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建立政府與合法健康的民間組織間的良好協(xié)作關系,建立民間組織在社會治理、擴大群眾民主參與、反映群眾訴求等方面的機制和溝通渠道,發(fā)揮民間組織的橋梁作用,鼓勵、支持、引導民間組織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三)加強民間組織建立自律機制建設,提高民間組織的自治能力
發(fā)揮民間組織的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必須提高民間組織的自治能力。自律是由民間組織的自治性決定的,自律是健全民間組織健康發(fā)展的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在民間組織內部必須依法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日常行為;建立現(xiàn)代組織治理結構、民主參與機制;健全民間組織從業(yè)人員行業(yè)準入機制,實行從業(yè)人員執(zhí)業(yè)資格制度;建立自我評價機制,以制度確保自律;在民間組織外部,建立起包括媒體、公眾、政府在內的監(jiān)督體系,形成民間組織之間的有序競爭與監(jiān)督機制,增加透明度,使民間組織在陽光下運行,提高民間組織的社會公信度,從外部監(jiān)督促進其自律。另一方面,建立民間組織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拓寬人才來源渠道,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盟,建構專業(yè)化的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加強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建設和職業(yè)能力培訓,規(guī)范從業(yè)人員的行為,提高工作能力與技巧,增強組織自治能力。
參考文獻:
1、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M].商務印書館,1997.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課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為了學習貫徹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組織了一組闡述這些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的文章,陸續(xù)在本欄目刊登。
最近,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重要論述,對于我們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精神,讓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各種積極因素得到充分調動;就是要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確保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各個方面群眾的利益。說到底,和諧社會就是要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社會主義民主。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民主社會。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還要求實行法治。和諧社會要求社會依照既定的規(guī)則有序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與無序狀態(tài)。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石。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guī)則是法律規(guī)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guī)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guī)范。依照法律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因此,也可以說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法治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人民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社會和諧與否的最終決定性因素。只有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和最終利益的社會,才具有最深刻的群眾基礎。只有在人民支持和參與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立起來。民主是和諧社會得以長期維持與維護的根本保證,是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徑。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能夠獲得及時解決的社會。在法治社會,法律為社會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嚴格地遵守法制,社會矛盾和沖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減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法治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減少矛盾,而且還在于可以有效地解決矛盾,使已經產生的紛爭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不和諧的狀態(tài)歸于和諧。從減少矛盾和解決矛盾這個意義上講,法治就是達成和維系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與路徑。
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就是要使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讓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民主法治是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社會持續(xù)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實現(xiàn)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為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一、法院必須嚴格依法辦案
在一個法治社會中,法律是社會生活的主要調節(jié)器,是公民權利和社會秩序最為可靠、穩(wěn)定和有力的保障。法律的這種作用是靠各種法律實施機制來實現(xiàn)的,而法院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法院的基本職責就是裁判案件、懲罰犯罪、定紛止爭。法院履行這一職責的唯一標準就是法律,即按照法定程序,依據(jù)查明的案件事實,依照法律來實現(xiàn)公平正義。
二、法院必須堅持司法為民
人民法院要運用多種舉措為民提供訴訟便利和服務,比如方便訴訟指導、減輕訴訟成本、提供司法救助、改善司法作風等等,通過司法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水平,讓老百姓真正體會到司法的溫暖。
三、法院必須做到公正司法
人民法院要進一步加大公開審判力度,不斷完善司法公開的內容,豐富司法公開的手段和形式,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以公開促公正。要積極推進審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審判運行機制。加強案件審限的管理,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縮短辦案周期。
四、法院必須樹立大局意識
司法工作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也是法院的重要使命。社會主義法治的大局就是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服務,人民法院必須樹立服務大局的法治理念,自覺把法院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大局,圍繞大局、顧全大局,配合大局審理好每一起案件,把辦案同深化改革、促進發(fā)展、維護穩(wěn)定更好地結合起來,通過審判職能,積極推進改革,促進發(fā)展,維護穩(wěn)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會做出貢獻。
關鍵詞: 村民自治 大學生民主法治觀 教育資源
一、村民自治蘊含著的民主法治內容
村民自治作為民主法治進程中的初始形式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民主法治內容,在民主化實踐中建立起了系列民主秩序和法治規(guī)則,推動著民主法治的發(fā)展。第一,村民自治蘊含著權利觀念。村民自治權作為村民所享有的權利,體現(xiàn)了村民自己當家做主,村民享有直接民主,屬于村內事務,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主決定,不受上級行政及有關組織支配和干預,自行處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自覺接受村規(guī)民約的規(guī)制。第二,村民自治蘊含著責任意識。村民自治下的責任要求自治權的產生基礎是基于農民群眾的普遍認同,自治權的運行也是基于農民群眾的廣泛授權,大眾在選舉和權力運行監(jiān)督時要承擔相應責任。責任意識是村民自治良性運行的內在保障,隨著權利觀念的強化,在村民自治進程中,村民意識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負有的義務,會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三,村民自治蘊含著政治參與意識。村民自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非常注重強化村民自身的參與角色,通過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將抽象的民主精神具體化。通過參與,他們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味被要求服從組織的個體,而是參與村莊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管理的主體,認識到鄉(xiāng)村要治理好,自己得參與也必須參與。第四,村民自治權蘊含著契約精神。村民自治作為一種民主政治,將權利、義務和政治資源平等地分給每一位村民,村民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平等選擇,這就使得農民有了契約精神。①村民一方面基于契約原則將權利授權給村委會行使,于是便產生了自下而上的自治權,另一方面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對重大問題進行民主決策和監(jiān)督,保證自治權不被濫用。第五,村民自治蘊含著法治理念。村民自治在本質上是法治,是國家分權給農民,讓其依法行使自己民利的結果。在這一法治理念下構建的村民自治制度,使得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得以提高,法律權威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權力制約觀念等得以樹立,為民主法治之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第六,村民自治蘊含著規(guī)則意識。村民自治生產生活中,村民往往自覺地達成共識并制定一些規(guī)則,以維護村內的各種秩序,規(guī)則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和升華。這些規(guī)則意識,要求村民對自治運作規(guī)則有相當程度的認同和信任,自覺突破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規(guī)范和鄉(xiāng)土規(guī)范的狹隘藩籬,自覺地依法治村和合理治村。
二、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的邏輯關聯(lián)
首先,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內容具有內在聯(lián)系性。對于以農業(yè)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村民自治無疑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范疇。大學生的民主法治觀教育則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這種教育就是要立足民主法治現(xiàn)狀,通過開發(fā)利用民主法治資源,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主精神、規(guī)則意識和法律至上觀念。而村民自治文化資源所體現(xiàn)的權利、責任、政治參與、契約、法治、規(guī)則等意識和觀念正好與大學生的民主法治觀相呼應,村民自治文化資源所反映的作品及展示正好是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的生動題材。
其次,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能增強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的針對性,促使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村民自治作為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最主要內容,作為農村改革的三大創(chuàng)舉之一,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它不僅成為廢除體制后農村基層新的治理方式,還為中國民主法治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和制度建設元素。因此,通過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不僅向他們介紹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歷史和經驗,培養(yǎng)他們的民主、法治意識,更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參與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實踐,在具體、生動、直觀的素材中,進一步認識和探索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道路。
最后,利用村民自治資源開展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是高校在推動民主文化發(fā)展中應負的責任。村民自治發(fā)端于中國社會的最基層,在發(fā)展過程中,盡管還有很多不民主的因素,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確立為農村培育了若干組織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現(xiàn)代民主因素,已經成為中國民主法治的生長點。高校作為引領文化的陣地,既可以用村民自治形成的民主文化價值培養(yǎng)人、塑造人,又可以用成熟的思想文化引導村民自治民主文化前進,通過樹立引導村民自治文化與高校民主法治觀教育相結合的自覺意識,傳承和推進最基層的村民自治民主文化,促進受教育者的文明化、個性化、社會化,為社會塑造具有較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的人才,并通過一代一代的學生,將內化于心的民主法治價值滲透到社會,促進民主文化的發(fā)展。
三、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村民自治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法治觀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積極挖掘和充分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資源。但是,如何實現(xiàn)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與民主法治觀教育的有效結合,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實際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目標不明確。對村民自治文化資源的選擇隨便濫用,資源的選擇與教學目標不一致,與教材內容的配合不密切,導致受教育者難以認同和參與。二是開發(fā)利用的方式程序化、簡單化。許多地方開發(fā)利用的方式局限于參觀、考察村民自治示范點、展示中心、博物館、紀念館等,更多是直觀的感受,沒能上升為體系化的理性認知,沒能真正發(fā)揮育人功能。三是村民自治實踐基地的建設欠系統(tǒng)化。對實踐基地建設尚缺乏系統(tǒng)地規(guī)劃,條塊分割現(xiàn)象嚴重,資源共享少,沒能和民主法治觀教育的課程設置或學科建設相銜接。四是教師運用村民自治文化資源的能力不足,缺乏綜合性要求。民主文化資源的利用要考慮整合不同學科和不同知識體系的內容,圍繞某一專題對大學生進行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規(guī)則意識等綜合素質的教育,許多教師因為專業(yè)和實踐的限制,導致能力欠缺。五是高校重視不夠。近些年來,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歷史人文資源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各地方高校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方面,并且在研究、開發(fā)、利用、資金方面得到大力支持。但是,對村民自治文化資源的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功能研究,常被忽略或重視不足。
因此,在青年民主法治觀教育中挖掘和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資源,必須運用新對策、采取新措施,不斷研究新方法、新途徑,多角度、多渠道地把資源優(yōu)勢變成教育優(yōu)勢,把“民主法治”教育具體化、模式化、體系化。
(一)將村民自治文化列入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梢越Y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重點安排村民自治文化教育的專題內容。編寫“村民自治民主文化”特色教材,并在大學生中開設成思想政治理論課選修課,在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法律等專業(yè)中開設成公共選修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村民自治民主文化。這些課程的教育教學均被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充分發(fā)揮了課堂教學在村民自治文化進校園的主渠道作用,使民主法治觀的教育擴大了范圍,深化了主題,豐富了內容。
(二)建立教學資源基地,加強對村民自治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要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門和相關專門研究機構在開發(fā)、挖掘、整合中的骨干作用,在它們的組織下,整合有關學科帶頭人、課題負責人,整體推進大學生民主法治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發(fā)思路、研發(fā)重點和研發(fā)成果,為大學生民主法治觀教育提供生動的實踐教材,豐富和發(fā)展村民自治民主理論寶庫。要按照“教學出題目、基地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的要求,②將教學資源基地建設成為一種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通過村官掛職、參與民主實踐、到展示中心擔任解說員等方式開展實踐教育。
(三)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能力。針對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民主法治理論認知水平整體不高的現(xiàn)狀,要積極推進其對民主法治觀教育的培訓和轉型,提升他們的民主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要求他們主動深入到一線對農村民主文化進行探索和研究,挖掘和提煉民主文化的內容,自覺促進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同時,鼓勵個人和團隊的合作,要通過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的形式,集中研究授課內容,相互交流經驗,總結方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四)發(fā)揮高校挖掘、整合村民自治文化資源的主導作用。各高校要統(tǒng)籌各種教育資源,工作重心要從挖掘廣為追捧的紅色文化資源等逐步向挖掘普受冷落的村民自治文化資源轉移,通過整合、搶救現(xiàn)有民主資源,再生為具有時代價值的教育資源。各高校還要加強與社會的合作,聯(lián)合社會力量特別是村民自治組織,共同參與和推進民主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研究。
注釋:
①孫明杰.我國村民自治中農村政治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4):64.
②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xiàn)——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5.
參考文獻:
[1]陳方男.論村民自治中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與現(xiàn)代民主意識的融合[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3).
[2]曾水英,黃崢.論村民自治的公民教育功能[J].理論觀察,2007,(4).
首先,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人們懂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和諧社會要求社會依照既定的規(guī)則有序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與無序狀態(tài)。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guī)則是法律規(guī)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guī)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guī)范。依照法律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推進法治建設,最根本的是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這既是和諧社會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就是要在民主法治的狀態(tài)下,保障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尊重,讓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就是要有效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確保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各個方面群眾的利益,使人民群眾深切地感受到民主法治的和諧社會是美好的、幸福的。
其次,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人們懂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依照法律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必要保證,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民主是和諧社會得以長期維持與維護的根本保證,也是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能夠獲得及時解決的社會。在法治社會,法律為社會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嚴格地遵守法制,社會矛盾和沖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減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法治的意義在于使已經產生的紛爭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不和諧的狀態(tài)歸于和諧。民主法治是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社會持續(xù)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人們懂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是懂法、守法的公民。人民群眾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力量。只有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立起來。在文明法制、穩(wěn)定和諧、諒解寬容的和諧社會里,需要有“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xiàn)代公民,他們既是和諧社會的依靠者、創(chuàng)造者,也是和諧社會成果的享用者、受益者,更應該是法律的遵守者和維護者。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有賴于完備的法律來引導、規(guī)范、約束和保障,而且必須增強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守法意識與法律觀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全體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法治意識。而全體公民規(guī)則意識、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與增強,又需要強化法制宣傳教育,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極其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的。
最后,要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人們懂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是某一部門、某一些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是全體公民的事情。全國自上而下,都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普法宣傳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做好普法宣傳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覺性,尤其要從每一個基層抓起,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因為基層的和諧是整個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切入點。依法治國的實踐要落實在基層,依法治國的成效要體現(xiàn)在基層。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大部分生活在基層,基層對法律的需求是大量的、綜合的、鮮活的,基層需要經常的、生動的、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需要營造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法治氛圍,只要每一個基層單位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都到位了,每一個公民都積極參與其中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就加快了。
一、領導重視、齊抓共管,落實保障機制
二、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提升整體水平
1、 以領導干部學法為龍頭,提高決策水平。
2、以公務員普法教育為重點,提高依法辦事水平。
二是加強《憲法》修正案的宣傳教育??h普法辦下發(fā)了德普辦2006(7)號文件關于組織征訂《憲法和憲法修正案學習問答》的通知,已發(fā)放《憲法和憲法修正案學習問答》2500冊。同時進行法律培訓。5月28日新市鎮(zhèn)政府舉辦《憲法》修正案專題培訓班,全體機關干部200多人參加了學習。5月17日下午武康鎮(zhèn)政府人大副主任郎志洪等領導及機關工作人員140多名參加了《憲法》修正案專題講座。6月份三合鄉(xiāng)政府全體機關干部、各行政村黨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事業(yè)單位主要負責人115人進行《憲法》修正案專題講座。
3、以企業(yè)經營管理人員為抓手,防范企業(yè)風險。
二是廣泛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6月13日上午在武康鎮(zhèn)縣計經委、縣公安局、縣交通局、縣建設局、縣衛(wèi)生局、縣供電局、縣水利局、縣社會勞動保障局、縣農業(yè)局、縣交警大隊等10個部門進行安全生產法規(guī)知識咨詢活動。共發(fā)放了《安全生產法規(guī)問答》、《道路交通安全法》《建設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特種作業(yè)監(jiān)察條例》《職業(yè)病防治法》等法規(guī)1000多冊?!耙匀藶楸?、預防為主”的活動主題,向廣大群眾宣傳安全法律、法規(guī)知識,起到了提高安全意識的效果。
4、以青少年普法教育為突破口,提高守法意識。
5.以公民普法教育為基礎,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三、依托網(wǎng)絡,借助媒體,營造普法氛圍
四、以普促治,普治結合,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一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創(chuàng)建。在前幾年開展創(chuàng)建工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民主法治村”建設,組織力量赴余姚、慈溪、鄞州區(qū)《民主法治村》創(chuàng)建工作進行參觀學習和取經。同時對鐘管鎮(zhèn)沈家墩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進行調研,并深入沈家墩村進行實地指導《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二是廣泛開展創(chuàng)建“平安德清”工作?!皼]有村和社區(qū)的平安,就沒有全縣的平安!”6月25日,全縣創(chuàng)建“平安村”、“平安社區(qū)”經驗交流會召開,會上武康鎮(zhèn)宋村村、祥和社區(qū)、鐘管鎮(zhèn)沈家墩村、新市鎮(zhèn)東升社區(qū)、洛舍鎮(zhèn)洛舍村負責人就各自創(chuàng)建“平安村”、“平安社區(qū)”工作進行了經驗交流匯報。三是推進社區(qū)民主選舉工作。5月21日上午,全縣社區(qū)選舉工作動員大會召開,會上武康鎮(zhèn)和祥和社區(qū)進行了選舉工作的經驗介紹,明確了選舉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工作要求??h社區(qū)班子選舉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各鄉(xiāng)鎮(zhèn)分管社區(qū)工作的黨群副書記、分管民政工作的副鄉(xiāng)鎮(zhèn)長、武康鎮(zhèn)、乾元鎮(zhèn)、新市鎮(zhèn)街道辦事處負責人、武康鎮(zhèn)建成區(qū)的社區(qū)、居委會書記、主任參加了動員大會。四是大力開展執(zhí)法檢查。4月19日召開了全縣環(huán)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執(zhí)法檢查動員會。在4—6月份對全縣《環(huán)境保護法》及相關的《礦產資源法》、《水土保護法》、《森林法》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檢查。
普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實現(xiàn)和諧社會,其前提是必須實現(xiàn)了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及和諧社會,都離不開大學生這個未來的建設著和接班人。因此,對大學生加強法律意識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
和諧社會;大學生現(xiàn)狀;法律意識
一、法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和諧社會是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曾經指出,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他把民主法治高度概括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找到了最佳的切入點。黨的“十”,也將民主法治擺在了構建和諧社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的首要位置。民主法治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首要的內容,也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和諧社會與法治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民主法治作為和諧社會的第一個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和諧社會是“和而不同”的社會,是“元素互補”的社會,是“彼此互動”的社會,是“相互協(xié)調”的社會。要實現(xiàn)談到的和諧社會就必須要有法律來保駕護航,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社會的民主法治當然以法治作為其基本內涵、社會的公平正義需要法治加以特別維護、社會的誠信友愛必須法治加以有效的保障、社會要充滿活力必須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社會的安定有序必須法治加以維護。因此,法治是和諧社會性質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要求,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離不開法律意識教育。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
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xiàn)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支撐主體,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的程度。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在大學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可以說是全體公民中接受教育最高的群體。他們不但有激情、年輕、有抱負,而且愛國、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喜歡用法律的方式解決,極力的維護國家利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應該說,中國現(xiàn)代大學生的知法守法意識、法律觀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表現(xiàn)在一方面,大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件屢見不鮮。例如:某高校一女學生,因為上大學本科期間結婚,學校要開除其學籍,學生立即將學校到法院,案件經過開庭審理,校方敗訴,學生獲得繼續(xù)上學,繼續(xù)接受學校教育的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另一方面,大學生愛國意識較強烈。當我國國家權利被侵害時,學生有較強的愛國熱情,通過網(wǎng)絡、報刊等譴責他國干涉我國內政的行為,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是,大學生中也有很大部分人法律意識缺失,現(xiàn)狀令人堪憂。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輕易相信網(wǎng)友的話,與其見面,結果被劫財劫色,甚至被限制人身自由,致使自己的人身利益和財產權利侵犯受到損害。有些大學生在就業(yè)、勤工助學過程中屢次被騙;還有些大學生中存在盜竊、剽竊他人學術成果、隨意撕毀就業(yè)合同等違法現(xiàn)象、犯罪行為時有發(fā)生。還有一些大學生,盲目愛國,愛國動機是好的,但是行為是違法的,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事件,有些人說自己愛國結果在大街上的砸中國人開的日本車,給我過公民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還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雖然法律知識懂得不少,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學法不會用法,知法犯法等的事件頻頻發(fā)生。針對以上情況,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使大學生為我們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要實現(xiàn)和諧社會離不開大學生這些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至關重要。我認為,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首先,加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在我國各高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重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忽視公共基礎課,而對法律基礎課更加不予以重視,只是臨考時突擊復習一下,應付考試,缺乏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對法律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透徹,不會靈活的運用法律。還有些高校對法律基礎課設定為考查課,考試采取開卷,學校也不予重視,學生學習也就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要強化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勢在必行。
一是開設“法律基礎課”進行普法教育。增加學生的法律意識,高校應增加學時,將“法律基礎”課作為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使大學生學習法律基礎課時,掌握較為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目前的“法律基礎”課程,2006年經過課程改革,與《道德修養(yǎng)》課程合為一本教材,非法學專業(yè)大學生作為公共基礎課開設,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置簡單,教材內容未突出重點,法律基礎知識偏少,只注重編寫的系統(tǒng)性,教材內容主要是道德知識,比較側重德育。因而,大學生在《法律基礎和道德修養(yǎng)》課程中學習到的法律知識較少,不能更滿足法治與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我認為,高校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必須獨立的開設“法理基礎”課程,而且法律基礎課程法律知識內容涵蓋廣泛,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實際生活中應用到的法律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時,應當積極開設一些法學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更深學習需求,從而逐步培養(yǎng)出適應現(xiàn)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二是發(fā)揮“法律基礎課程”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加強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使學生更加形象的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比如:帶學生去法院旁聽,現(xiàn)場感受法律案件的嚴格審判過程;組織學生到社區(qū)、農村進行法律宣傳;組織模擬法庭;法律小品表演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生活中真實的發(fā)生在大學生當中的案例,使學生觀看后得到法律知識的學習,通過形象生動的系列法律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其次,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校園和社會環(huán)境。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要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各項工作,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報刊欄、校園微信、校園貼吧等途徑和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律知識,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自覺的從事正確的合法的行為,及時糾正大學生的不良行為,春風細雨般地滋潤和澆灌大學生法律知識,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效果。高校的管理環(huán)境應當是民主的、法制的、有章可循的,程序合法的管理環(huán)境。民主法治的校園環(huán)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作用,否則亦然。學校制定大學生校紀校規(guī)時,要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guī)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與我國家現(xiàn)階的憲法、法律不沖突,并認真的遵照高等教育法的原則與規(guī)定,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長初除了受到家庭、學校的影響外,還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人是社會中人,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大環(huán)境之中,受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有句俗話說到“娃是好娃,社會把娃害了”,可見,人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有多大。因此,除了學校法律意識教育外,社會也應加強法制建設、法制教育和宣傳,通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社會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廣播、報刊、雜志、網(wǎng)絡等宣傳法律知識,傳遞社會正能量,多傳遞一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思想,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外部環(huán)境。
再次,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道德與法律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戒律與法律規(guī)定具有很大一致性,凡是道德提倡的,法律一定是允許和贊揚的,凡是不道德行為,法律一定是禁止的。因此,加強大學身大學生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大學生上學期間是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抓住關鍵時刻道德教育,有利于終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大學生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F(xiàn)在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居多,很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知識學習教育,忽略孩子的道德教育,以至于有很多學生,基礎的道德修養(yǎng)都不具備,做不到人與人之間交往需要寬容、諒解等基本原則。因而,要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實現(xiàn)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質,有利于學生自覺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有利于最終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吳殿朝.中國當代大學生違法犯罪原因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林國強.法律理念培育:高校法制之核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8).
[3]習偉.高校法制教育現(xiàn)狀與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6).
[4]王曉潔.淺析當年大學生法制教育[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3).
關鍵詞:法治意識;政治教學;高中生;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引言: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治國守家的重中之重,對于我國青少年的培養(yǎng)來說更是基本常識。而高中是青少年成長中最為重要的階段之一,對于其法治意識觀的教育必不可少。在政治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真正明白法治社會下的法律理念,更是其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1培養(yǎng)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客觀需求
1.1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想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法規(guī),大力推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就一定要先從教育領域開始,在教育中加入民主法治理念,為實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礎。法治國家的主要人物就是公民,應該從小養(yǎng)成法治的理念,不僅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還要不斷完善自家的行為舉止,完善法律的行為。而且人生發(fā)展最重要的階段就是高中階段,高中生作為我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未來棟梁,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民主法治的理念[1]。
1.2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給高中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想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就需要在進行日常的教學時,增加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把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而且在做課堂的教學設計時,也要緊緊圍繞法治意識的理念,科學合理的把法治意識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樹立高中生的法治意識,最終為實現(xiàn)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任務而努力。分析其他角度,大多數(shù)教材上都有法律知識,要想讓學生理解這些法律法規(guī),就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理念[2]。
1.3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自學習高中政治課時,可以加入法治意識的學習,在日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理念,使學生能夠不斷了解現(xiàn)代的社會,在法治的社會下學習和成長。在高中生樹立法治意識后,也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當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如果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
2培養(yǎng)高中生法治意識的策略
2.1求真求實,在生活中滲透
當學生在學習法治課堂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和生活進行法治內容的講解,這樣學生也能理解。例如,當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自己身邊人的消費觀念,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在引出應該倡導的消費行為。最后做出正確的結論。教師也可以延伸課程,給學生講解一些因過度消費而觸犯法律的行為,樹立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理念。讓學生從感性升級到理性的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還能認同法律[3]。
2.2教師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養(yǎng)
教師作為政治課堂上法治意識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先要保證自身法律知識的淵博,其次把握好整個課堂的走向。對于教師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礎,比如,通過培訓和上網(wǎng)查找資料的方式學習重溫基礎法律知識。由于教師作為法律和高中青少年二者之間的銜接者,所以必須做到對法律知識的熟悉和掌握,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教師還要熟悉了解我國最基本的法律———《憲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只有教師的基礎扎實、法律素養(yǎng)足夠濃厚,才有能力給學生解答關于法律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延伸,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經濟生活”教學中,在講解紙幣知識時,就應該延伸涉及相關知識的基本法律[4]。在《刑法》當中就有對制作和販賣假幣的違法人員的處罰規(guī)定,數(shù)額大的按照偽造貨幣罪論處。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法律素養(yǎng),才能在恰當?shù)臅r候將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講給學生,為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2.3合理運用多媒體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很多教師都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高中政治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必然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規(guī)定。而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不僅可以圖文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更多的法律內容,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于學生主動吸收法律知識,為提升其法治意識奠定了基礎[5]。比如,教師上課之前給學生放映電影《秋菊打官司》,影片圍繞20世紀90年代善良淳樸的農村婦女秋菊為了給丈夫討回公道,在鄉(xiāng)里、縣里、市里層層上訪,最后都失敗轉而去法院打官司的事情,在這過程中,秋菊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但還是堅持到最后,用法律手段討回了公道。由此可以看出20世紀我國基層法律的狀況,教師上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借助多媒體的影音功能,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法律法規(guī)內化感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法治意識。
結束語:法治知識、法治修養(yǎng)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擁有的,特別是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長為國之棟梁。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是政治教師的重要任務,政治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加了解法律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法治知識,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林慶錄.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65-66.
[2]孫耀華.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9(15):130.
[3]舒暢.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之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06):37-38.
2、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3、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4、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5、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8、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9、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10、發(fā)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11、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2、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13、中華人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全國民族團結的義務。
14、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x。
15、公正司法和嚴格執(zhí)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16、深入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推進克拉瑪依市法治化進程。
17、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
18、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19、實行依法治國堅持執(zhí)政為民
20、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1、宣傳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22、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
23、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4、增強全民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保證憲法的正確貫徹實施
25、維護憲法權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義務
27、弘揚民主法制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8、高舉憲法旗幟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
29、學習憲法、掌握憲法、運用憲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0、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3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2、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33、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34、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35、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36、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7、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39、深入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推進克拉瑪依市法治化進程。
40、發(fā)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41、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4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43、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
44、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45、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46、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4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8、公正司法和嚴格執(zhí)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
49、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50、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qū)進程。
51、增強憲法意識,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
52、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園離不開法治保障。
54、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
55、貫徹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區(qū)進程。
56、扎實開展“法治進機關”活動,不斷提高學法守法意識和維權能力。
57、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8、加強“法治六進”工作,大力推進“平安建設”。
59、深入宣傳法律法規(guī),全面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尊嚴、權威。
61、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62、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63、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依法治市進程。
64、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66、維護法律尊嚴,打擊違法犯罪。
67、大力開展“法治六進”活動,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69、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70、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71、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72、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74、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
7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
76、發(fā)展基層民主,保障人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利。
77、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8、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79、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