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依帕內(nèi)瑪女孩范文

依帕內(nèi)瑪女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依帕內(nèi)瑪女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依帕內(nèi)瑪女孩范文

9科爾&謝莉

2004年10月的一個晚上,英國女子演唱組合“高歌女孩”成員之一的謝莉現(xiàn)身倫敦西區(qū)一家夜總會內(nèi),一個月前剛剛失戀的阿什利?科爾接到“情報”后火速趕到,一方是創(chuàng)造英超賽季不敗的后衛(wèi),一方是8首單曲進入全英流行榜前4的“高歌女孩”,科爾和謝莉的眼神很快就對上了。

2006年7月16日,科爾與謝莉舉行婚禮,但由于兩人將婚禮的拍攝權以100萬英鎊賣給了《OK》雜志,因此不想成為科爾夫婦“自我炒作”犧牲品的貝克漢姆、蘭帕德、費迪南德等人決定退出這場“夜宴”,這使得婚禮減色不少。而到達現(xiàn)場的來賓也感到了不滿,據(jù)稱科爾與謝莉早在兩天前就已秘密結(jié)婚,因為他們的“二婚”舉辦地不是合法的結(jié)婚地點,所以這場婚禮不具備法律效應,當很多客人得知自己被“愚弄”后紛紛提前離場以示不滿和憤怒,科爾花費高達數(shù)百萬英鎊的婚禮最終變成一場鬧劇。

主旋律:尷尬 悅耳指數(shù):5.5

8馬拉多納&克勞迪婭

1989年11月7日,馬拉多納和克勞迪婭的“世紀婚禮”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開盤”,在豪華賓館狂歡一夜后,11月7日下午,球王夫婦前往市民政廳登記,面對蜂擁而上的記者,球王和克勞迪婭被迫每人抱起一個年幼的女兒充當擋箭牌從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擁擠中,馬拉多納動手打了一名記者。登記結(jié)束后,球王夫婦前往薩克拉門托大教堂舉行儀式,豪華車隊在行進途中 多次被失業(yè)隊伍阻攔,失業(yè)者宣稱自己連飯都吃不上,馬拉多納卻擺闊斗富,失業(yè)者和車隊的沖突造成交通嚴重堵塞,4個小時后,球王和夫人才抵達教堂,而此時,一些“迫不及待”的來賓已經(jīng)在觥籌交錯中喝得酩酊大醉。

馬拉多納的婚禮耗資300萬瑞士法郎,租用的高級套房多達180間,每套租金120美元,這相當于當時一名阿根廷優(yōu)秀球員的月薪??藙诘蠇I價值3萬美元的新婚禮服重達15公斤,點綴著各種從瑞士和法國進口的珠寶首飾……“世紀婚禮”在經(jīng)濟日漸衰退的阿根廷國內(nèi)引發(fā)軒然大波,一家報刊對此的評論是:馬拉多納巨資表演“馬戲”!

主旋律:混亂悅耳指數(shù):6

7貝肯鮑爾&海蒂

2006年6月23日,德國世界杯激戰(zhàn)正酣之際,世界杯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忙里偷閑在奧地利小城基茨比爾的家中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這已經(jīng)是貝肯鮑爾“三進宮”了,“足球皇帝”每次結(jié)婚都是在世界杯年,1966年與布里吉特“先拔頭籌”,1990年與西比“梅開二度”,2006與海蒂“帽子戲法”。

貝肯鮑爾曾經(jīng)表示:將在世界杯后結(jié)婚,但這只是為轉(zhuǎn)移公眾視線編織的煙霧彈,當世界杯進行得如火如荼時,貝肯鮑爾的突然完婚出乎所有人意料。足智多謀的“足球皇帝”對這招暗渡陳倉很是滿意:“我們想獨自享受這份快樂,不希望被人打擾,選擇這個時期就是為了避開外界關注,現(xiàn)在大家都盯著世界杯呢!”

主旋律:意外悅耳指數(shù):6.5

6克拉夫&芭芭拉

1955-1963年,布萊恩?克拉夫為米德爾斯堡(乙級)出場222次打進204球,為桑德蘭出場74次打進63球,他創(chuàng)造了攻進200球所用聯(lián)賽場次最少的英國足壇紀錄。嚴以律己和高度敬業(yè)是克拉夫取得成功的關鍵,他甚至做出了結(jié)婚當天還去參加比賽的瘋狂舉動。1961年,克拉夫轉(zhuǎn)投桑德蘭,在一個星期六中午的11點,克拉夫和妻子芭芭拉在教堂舉辦了婚禮,然而在當天下午1點30分,克拉夫卻準時出現(xiàn)在訓練場。當天的對手是萊頓東方隊,桑德蘭4比1大勝,新郎官打進1球。晚上6點30分,克拉夫和妻子坐上開往倫敦的火車開始蜜月旅行,在火車上,他們巧遇萊頓東方隊的教練和球員,得知克拉夫剛剛結(jié)婚后,全體萊頓球員為克拉夫獻上誠摯的祝福。

克拉夫的蜜月之旅僅有4天,接下來的周三晚上,克拉夫攜妻子北上利物浦與隊友會合,在客場挑戰(zhàn)的比賽中,桑德蘭客場3比2險勝,克拉夫打進2球,利物浦主帥香克利對克拉夫贊不絕口。

主旋律:敬業(yè)悅耳指數(shù):7

5科威爾&希莉

2001年5月18日,澳大利亞中場科威爾的女友希莉生下兒子泰勒,21歲的未婚爸爸決定向希莉求婚??仆柕那蠡閯e有風情,他邀請希莉到他家,喝過了一瓶希莉最喜歡的香檳酒后,科威爾突然說:“來吧,到我的臥室看看?!碑斚@蛲崎_房門,映入眼簾的是房間里點燃的數(shù)百支各式各樣帶有香水味的蠟燭,而在床上是一大把濃郁芬芳的玫瑰花和一枚閃亮的鉆戒,科威爾單膝跪下輕聲說:“嫁給我吧!”幸福得淚流滿面的希莉怎能拒絕?為了這次浪漫的求婚,科威爾準備了一周時間,因為沒有一家商店有這么多蠟燭,科威爾光顧了多家商店才備齊求婚的道具。

為了躲避英國狗仔隊的騷擾,科威爾把婚禮選在了美國。2002年5月26日,科威爾和希莉在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酒店舉行了婚禮,他們沒有邀請足球和娛樂圈內(nèi)的人士,參加婚禮的只有30位親朋好友,雖然人不多,可花銷依然高達20萬英鎊,因為威尼斯酒店號稱全球最頂級的賓館。

主旋律:浪漫悅耳指數(shù):8

4托蒂&布拉茜

2005年6月19日,古老的羅馬城見證了一場“傾城之戀”,羅馬王子托蒂與著名電視主持人布拉茜的婚禮將整座羅馬城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婚禮舉辦地圣瑪麗大教堂的廣場上擠滿了熱情的球迷,羅馬城陪著他的王子大喜,羅馬市長維爾特羅內(nèi)、羅馬主席森西、前羅馬功勛球員孔蒂、現(xiàn)役羅馬球員卡薩諾等人出席了婚禮。

新郎和新娘的服飾由著名服裝大師吉爾吉奧?阿瑪尼量身定做,新娘的婚紗褪去了冗長而沉重的擺尾,一件絲質(zhì)白色連衣長裙恰好襯托出她的性感和美麗,考慮到布拉茜已經(jīng)懷上了王子的后代,阿瑪尼特意設計了一個精巧的腰身,使新娘隆起的腹部從容而不失典雅。而托蒂則身穿一套黑色燕尾服閃亮登場,白色襯衣加上白色領帶使得托蒂更加英俊瀟灑。

意大利天空電視臺用30萬歐元獨家買下了婚禮轉(zhuǎn)播權,慷慨的托蒂則將這筆錢捐給了羅馬的福利事業(yè)。

主旋律:矚目 悅耳指數(shù):8.5

3貝克漢姆&維多利亞

位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附近的拉特勒爾斯古堡風景如畫,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好萊塢美女格蕾絲?凱莉就是在這座占地560英畝、建于15世紀的古堡里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1999年7月4日,古堡又迎來了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的婚禮,這次婚禮雇傭了437名工作人員,總開銷100萬英鎊以上。

婚禮當日,新婚夫婦乘坐由兩匹白馬拉著的馬車來到古堡,穿著乳白色婚紗(價值6萬英鎊)、戴著鑲有7枚寶石王冠(價值10萬英鎊)的維多利亞踏著紅色天鵝絨緩緩走上王后的“寶座”,在她身邊的則是身穿白色西裝的萬人迷貝克漢姆。婚禮由著名的科爾頓大主教主持,當新娘說完“我愿意”后,新郎和新娘都難以抑制地因激動而顫抖起來。一位來賓忍不住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毫無疑問,貝克漢姆是今年最性感的男人,但維多利亞征服了他。”參加婚禮的450多位賓朋中有總身價達到1.5億英鎊的曼聯(lián)全體隊員,以及埃爾頓?約翰等歌壇巨星。

主旋律:奢華悅耳指數(shù):9

2皮埃羅&索妮亞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皮埃羅對妻子索妮亞的愛情誓言,1999年,斑馬王子在索妮亞的回眸一笑中深陷情海,從此,皮埃羅將他一生中的第一與惟一都交給了索妮亞。

2003年初夏,尤文圖斯第27次鎖定意甲冠軍,索妮亞參加了球隊的慶典儀式,她在數(shù)萬球迷面前與皮埃羅擁抱熱吻的一幕成為綠茵情史上的經(jīng)典,兩人即將成婚的消息立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隨后歐洲冠軍聯(lián)賽的失利和2004年歐洲杯的鎩羽而歸使斑馬王子不得不將婚期多次推遲。2005年5月,皮埃羅宣布即將成婚,但婚禮舉辦地和日期嚴格保密。6月12日下午,皮埃羅和索妮亞在都靈的蒙戈雷諾教堂秘密成婚,除了都靈志愿者協(xié)會主席奇門蒂(證婚人)和牧師切塞塔之外,受邀請的只有包括雙方父母在內(nèi)的12位來賓,婚禮安靜簡樸,兩位新人坦言這正是他們想要的效果。躲開了媒體的追逐與嘈雜的人群,兩顆相知相愛的心靈靜靜地分享著一生中最甜蜜的時光……

主旋律:低調(diào) 悅耳指數(shù):9.5

1卡卡&卡羅琳

2006年12月23日,卡卡與卡羅琳在圣保羅完婚。由于新郎和新娘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婚禮儀式定在瑪里亞娜區(qū)的基督教堂,教堂布置得簡單而不失典雅,整潔而不失莊重,所有到場者都感受到一股宗教藝術氣息,卡卡和卡羅琳在這里許下海誓山盟并交換了戒指。婚禮宴會安排在五星級的凱悅大酒店,為了避免交通不便,新婚夫婦乘直升飛機從教堂直接飛抵酒店。

晚宴上,黑色阿瑪尼西服配以白襯衣和粉色領帶使玉樹臨風的卡卡越發(fā)顯得俊秀,而新娘卡羅琳則以一襲CD(Christian Dior)靚麗婚紗華彩登場,由于兩個家庭都結(jié)交甚廣,包括圣保羅州長和“大半個巴西國家隊”等社會名流都出席了這對“金童玉女”的婚禮,光是客人表達祝福的禮品就塞滿了整整一間屋子。

第2篇:依帕內(nèi)瑪女孩范文

在群玉山中遇到牧羊少年雅勒昆,我問他:“玉是什么?”他回答“玉是昆侖山的心!”聽了這句話,我為之震顫。

問玉昆侖

世界上所有的山,都沒有像昆侖山火山爆發(fā)帶來的瑰麗壯觀的景象,地殼下的熔巖噴薄而出,烈火熊熊,一團團火球在山地間滾動,在煙霧繚繞中,巖漿漸漸冷卻,直到有一天伴美玉共生。

昆侖山與五岳名山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五岳是歷代天子封禪之地,帝王在敬畏五岳的同時,將五岳作為永固江山的基石,作為精神統(tǒng)治的工具;昆侖山與天相接,是帝王們只能神往而不能到達的地方,昆侖山是沒有任何枷鎖的山,昆侖山是自由精神的樂園。只有昆侖山中的人,日出日落,看著山間連綿的草甸和白玉般的羊群,讓人相信這才是神話中的美!

古人以為山有靈,必有玉蘊其間,必有河水環(huán)繞其側(cè),也必然有依山而居的人家,才能體現(xiàn)出山的靈性――昆侖山就是這樣的山。昆侖山,猶如一條巨龍,西起帕米爾高原,蜿蜒2500公里東入青海。

和田地區(qū)于田縣境內(nèi)的山區(qū)峰巒疊積,海拔6500米的烏斯騰塔格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如銀梭穿行于高山之間。位于昆侖山脈中段的喀拉塔什山被譽為“群玉之山”,和田地區(qū)有兩條主要的河流發(fā)源于喀拉塔什山,西邊的一條稱玉龍喀什河,東側(cè)的一條為克里雅河,兩條河都產(chǎn)出羊脂玉,玉龍喀什河主產(chǎn)羊脂子玉,克里雅河上游的阿拉瑪斯玉礦則以產(chǎn)出精美的羊脂山玉聞名遐邇,這兩條河是昆侖山玉文化之源,也是中華民族玉石文化主要的發(fā)祥地,并形成了五千年以來貫通中西的玉石之路。河水環(huán)繞昆侖山中七座玉山,天然組成山水靈動的玉石博物館,呈現(xiàn)出以“群玉之山”為特征的地質(zhì)景觀。

群玉山中有三處自然形成的高山湖泊,冰峰下海拔高程5390米的烏拉音庫勒湖,是一處高山淡水湖,湖心水波泛瀲,清澈見底,湖中生有高寒魚類,各種水鳥洄游其間,湖濱碧草叢生,是雪豹、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烏魯克庫勒湖和阿其克庫勒湖同處于烏魯克盆地之中,淡水湖烏魯克庫勒位于盆地東南,盆地內(nèi)西北面為咸水湖阿其克庫勒,兩湖景色四季迥異,被人稱為高山“姊妹湖”。

于田縣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是古代西域社會發(fā)展史冊必讀的一章??h城在歷史上曾是西漢初期G彌國故地,漢唐遺址猶然可尋。兩千年前,西漢使臣曾于此入山采玉,自古及今,始終是昆侖山下的玉石集散地。和田玉按地質(zhì)產(chǎn)出狀況分類包括山玉、山流水、子玉、戈壁玉,按顏色分類主要為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

以音色辨識和田玉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和田玉音色柔和、純正,有經(jīng)驗的玉工憑耳音可分辨玉石質(zhì)地,并可通過響音分辨玉石有無內(nèi)裂、雜質(zhì)等。鑒定和田玉顏色以類分的方法失之寬疏,然而細密分理,又顯冗繁,和田玉基本主色調(diào)的鑒定趨于統(tǒng)一,但對富有色彩變化的過渡色,即便是最具經(jīng)驗和細心鑒賞力者,也不可能分辨出神品、極品、上品之等級區(qū)分,所以,和田玉難以分等級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認為鑒定和田玉是一門十分奧妙的學問。

在漫長的人類玉文化史上,和田玉以其優(yōu)良的質(zhì)地、絢麗的色彩和美妙的玉音,受到人們的珍愛,和田玉也因之被大量開采。和田玉究竟有多少蘊藏量,不得而知,但和田玉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即便是在有限制的開采之下,總有一天會面臨枯竭,守著空蕩的昆侖山,不知后人作何感想?

阿羌村,古老的玉石巴扎

于田縣城以南登昆侖山的路徑有兩條,西面的山路通往山村普魯,東邊的山路通向阿羌村。阿羌鄉(xiāng)政府設在阿羌村,轄流水村、普魯村、皮什蓋村等11個山區(qū)自然村。自然村錯落分布于山區(qū)谷地間,村落之間受山巒溝壑相隔,往來仍須跋涉山路。鄉(xiāng)境地處昆侖山脈和山前礫石戈壁地帶,以地形分為三個區(qū)域:南部昆侖山地槽褶皺帶,海拔3300―6962米;中部為山腰起伏坳陷帶,海拔高程2500―3300米;海拔2500米以下為山前礫石戈壁地帶。

自山麓礫石戈壁地帶至阿羌,山路依勢攀升,路回坡陡,山地間稀疏生長著雜草和矮生灌木。受地質(zhì)構(gòu)造斷裂作用,河流深切地段形成近于陡直的深谷,表明地質(zhì)第三紀以來阿羌地帶為強烈上升區(qū)域。阿羌村背倚阿羌山,南端中、高山區(qū)分布大小11條冰川,冰川雪融水匯聚于阿羌山谷形成阿羌河,山與水都因阿羌而得名。

阿羌是一個古老的地名,可能源自古代西遷羌族一支部落的名稱,古代沿昆侖山麓畜牧為生的羌人有多個分支,但分布于海拔3000米地帶的羌人聚落似乎只有阿羌一支。阿羌雖地處偏僻山區(qū),但是在古代就有山間小路與平原綠洲相連。西遷的羌人選擇阿羌作為族群的棲息地與阿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阿羌河流經(jīng)的山谷地帶為天然草場,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為羌人族群提供了狩獵資源,適應古人類生存的良好自然環(huán)境羈留了羌人西行的腳步。古代羌人最早尋玉昆侖山并輸送中原,而阿羌是登昆侖、探河源、采美玉惟一的入山路徑。

阿羌村有一處最早的玉石巴扎,在它最景氣的時候,雖不像于田縣城區(qū)商賈云集,卻不乏那些最有心計的玉石商賈。阿羌集市貿(mào)易規(guī)模并不大,它的形成主要和玉石商賈入山求玉相關,上山采買牲畜和皮貨的商人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巴扎上玉石貿(mào)易基本上為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進行,玉石商賈攜帶的貨物大多為生活物品,如布匹、食糖、茶葉、火柴等,商品中自然少不了女性喜愛的紗巾等紡織品。玉石商賈通常會在山下雇傭幾匹馬馱運這些貨物進山,每當下山時商隊總會增添幾匹馬,用來馱載所換取的價值高于貨物幾十倍利潤的玉石,這種情形從古代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初。

傳統(tǒng)的阿羌巴扎是以男人為主的巴扎,女人偶爾會隨同丈夫收整交換或購買的物品,一般不直接參與貿(mào)易洽談。久經(jīng)世故的玉石商賈總是盯著蒙面紗的少女,他們很容易以一條紗巾換得少女手中的子玉,一塊子玉換取一條紗巾是少女夢中的渴望,阿羌的女人幾乎都曾經(jīng)歷過相同的第一次接觸“貿(mào)易”的過程,從沒有哪一個女人過問子玉的價值,在她們的心里,能自主換取一條奢望已久的彩色紗巾已心滿意足。

距今三千年前后,羅布泊地區(qū)先民已進入半耕半牧生產(chǎn)階段,相比之下,阿羌村位于山區(qū),主要以狩獵、畜牧為主,其承續(xù)關系孰先孰后,仍為目前無法解釋的懸題。此外“派里間”藍色的條飾是以礦物色染制,阿羌東境素產(chǎn)藍銅礦,礦土質(zhì)純,據(jù)說作為傳統(tǒng)染料已使用上千年之久,可見“派里間”具有地域性古代部族服飾的特征。推測此種服飾起源于古代山區(qū)土著或是西遷的一支羌人部族。

阿羌每逢星期一為巴扎貿(mào)易日,由于山區(qū)公路通到阿羌鄉(xiāng)政府,玉石交易多集中在縣城常設的玉石巴扎進行,阿羌巴扎略顯得有些冷清。但在巴扎上依舊能看到席地鋪張的玉石攤位,偶爾也能見到巴扎上玉石商賈晃動的身影,而精于此道的玉石商賈會采取走家串戶的方式收購玉石。

玉石攤位一般選擇在露天的場地,平鋪于地的布單上分類擺放玉石,內(nèi)中仍可挑選出質(zhì)地較好的山料,以及用子玉串結(jié)而成的項鏈或手鏈,而較大的子玉則罕見。穿在項鏈上的子玉最大的如蠶豆,小者如黃豆,依序貫穿排列,但均未琢磨加工,保留天然的形狀和顏色。

玉石攤位是招惹孩子的地方。孩子們并不購買玉石,如果相中了一塊玉石,便會以手中的子玉交換,從中獲得一份新奇的樂趣,這種充滿童趣的交換方式對培養(yǎng)他們?nèi)蘸箬b別玉石的能力有很大的益處。

以往,尚無調(diào)查資料顯示阿羌河產(chǎn)出子玉,原因是阿羌河產(chǎn)出子玉量少。據(jù)阿羌村民說,曾有采玉人溯阿羌河上游支流,向南翻過阿羌山,在山間采得極為少見的黃色和田玉,證實阿羌河中黃色子玉系山中礦體崩解,經(jīng)河水沖蝕而成的。百年前,夏秋季節(jié)阿羌河洪流尾閭?cè)胱⒖死镅藕樱樗谶^后仍可于河道中撈取子玉,近幾十年前,受干旱氣候的影響,阿羌河經(jīng)流量劇減,河道中幾乎見不到子玉,阿羌河產(chǎn)玉的景象也就成為記憶和傳說。但在阿羌村我還聽到另一種說法:過去高山冰川雪融水匯聚阿羌河,礦體崩落下的玉塊隨疾流而下,阿羌河上游河道里經(jīng)年可以撿到玉石。清末期間,內(nèi)地玉石商賈以爆破方式開采礦山,堰塞河道,河水變向分流,阿羌河從此不再產(chǎn)玉。

阿羌近幾年新建抗震安居房,有人在拆除舊宅時掘出重約70公斤的玉石,大概是祖上埋藏的遺產(chǎn),這家阿羌人的祖輩可能不曾預想到他的后代已放棄舊業(yè),轉(zhuǎn)變?yōu)榘敫肽恋纳a(chǎn)方式。

百年間,阿羌村僅有兩人探阿羌河源登上雪山玉礦,二人已相繼謝世,此次入山問玉,仍未了解到阿羌河源頭玉礦所處的準確位置。大多數(shù)村民對此或閃爍其辭,或報以緘默,他們不希望有人開采山中玉石,認為玉藏山中能夠保護這個山村平靜、安詳。而最令村民耽心的是,一旦水源遭到破壞,河水改道,山地草場便會淪為荒漠,這種本能的生存意識無疑對保護昆侖山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長遠意義。

左側(cè)是壁立的山崖,右側(cè)是垂直的斷壑,前面是煙雨韉陌道,身后的阿羌村民送我到村外,叮嚀再三――只因為這條登昆侖山探玉的路女性從未走過。

流水村,與玉石的不解之緣

流水村,因河水中所產(chǎn)玉石俗稱“山流水”而得名。

流水村地處昆侖山北坡逆溫層地帶,谷地較為平緩寬敞,自然地理環(huán)境適宜人類生存。谷內(nèi)半山腰分布著史前人類居住的洞穴遺址,從洞穴高于谷內(nèi)河岸階地的距離推測,史前谷地河流的水平面接近洞穴下緣的階地。洞穴依山開鑿,毗鄰同一水平線位置。在流水村一帶,山居建筑呈現(xiàn)出不同時期營造方式及特點,洞穴型居室開鑿于黃土堆積層,具有粘土性的黃土層顆粒較粗。洞穴系掏挖而成的拱形居室,進深2―3米不等,洞朝向南東,古人在鑿挖洞穴時可能已考慮到采光及抵御冬季寒風侵襲的因素。

自地質(zhì)第三紀以來,受地質(zhì)構(gòu)造作用昆侖山中段山地逐漸抬升,呈現(xiàn)出南北向多處大的斷裂帶,流水村所處的山谷地帶即是受斷裂帶冰川運動形成的溝谷。冰川雪融水攜帶山中崩解的塊狀玉石匯聚于流水村谷地,形成一道狹長的次生玉石礦床。流水村所產(chǎn)的玉石“山流水”受河水搬運過程中磨蝕作用呈次棱角狀,因其質(zhì)地為羊脂玉,且經(jīng)河水磨蝕皮表雜質(zhì),成為和田玉殊的一種類型。一般而言,山流水塊狀體積較子玉要大,且形狀比山料規(guī)整,歷代輸送中原的和田玉或有取自流水村的山流水,但山流水產(chǎn)生河段在古代或稱之為“白水”,為克里雅河上游主要支流,故克里雅河產(chǎn)山流水一直浸沒無聞。

清末民初之際,京津玉石行業(yè)采山流水作為“玉等子”――即用來作為品衡玉石的標準器具,一時成為內(nèi)地玉石商賈集中選購的玉料。此后十數(shù)年光景,克里雅河上游產(chǎn)出的山流水大量地被輸運出山。至1911年,于田縣發(fā)生鼠疫疫情,蔓延全縣,流水村亦為疫區(qū)。疫情持續(xù)到1915年,當時的新疆省政府聘請英、俄醫(yī)療隊前往疫區(qū)診治疫疾,但當?shù)孛癖妼τ?、俄醫(yī)療隊存有戒心,并未接受治療,最終民眾采用維吾爾族傳統(tǒng)醫(yī)藥祛除了歷時五年之久的疫情。于時,駐和田地區(qū)的英、俄商人伺機隨醫(yī)療隊進山,趁鼠疫造成人心惶恐,村民求醫(yī)治病之危,以低廉價格將村中數(shù)代積蓄的山流水收購罄空。據(jù)說,英俄商人運輸玉石的馱隊首尾長達百余米,于山下分銷各處,利市數(shù)十倍不止。

流水村每戶人家都和玉石有不解之緣,一般人家生活來源以畜牧、種植、采玉三部分構(gòu)成。各項經(jīng)濟來源所占的比例也不盡同,習慣以放牧、種植為主業(yè),兼從事與玉石相關的勞作。前者作為生活的基本來源和保障,后者作為改善生計的手段。

傳統(tǒng)意義上以玉石維持生計的玉戶主要生產(chǎn)內(nèi)容包括采玉、運輸、加工三個方面。采玉人須具有一定的攻玉技能和尋礦的經(jīng)驗,屬于基本固定的少部分人;大部分男性村民都做過往來山中運輸玉石的馱工;玉石作坊則是近幾年重新置辦的,以砣機打磨“碴子玉”為主,有條件和能力兼做三項生產(chǎn)的玉戶在村中不多見。每戶人家都能合理地安排農(nóng)時、放牧季節(jié),并不耽誤和玉石相關的勞作。村中至今沒有專一經(jīng)營玉石的商販,這可能是受“重本輕末”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緣故。村中事無大小,絕少發(fā)生詈罵、斗毆現(xiàn)象,人心向善,風氣翕然。

山村中半地穴式居室曾是流水村主要的居所,這種居室要比想象中久遠得多,可以說是從半山腰洞穴居室向谷地的遷徙,或者說是漫長時空里的一種延續(xù),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它反映古代流水村生產(chǎn)方式的漸化過程,由狩獵、放牧轉(zhuǎn)而農(nóng)耕勞作,選擇適宜種植農(nóng)作物的環(huán)境開發(fā)梯田,并靠近農(nóng)田筑建長期固定的居所。

半地穴式的居所大都筑建在厚積的黃土臺地上,大致按照所需要的居住面積由地表向下深挖約1.5米的坑框,除保留隔墻之外,按布局留下炕臺及擺放物件的土臺,然后于地表壘砌墻垣,上覆橫木及草層,外敷泥土。這一變化的特殊意義不僅在于生產(chǎn)方式在改變,同時,也由聚居洞穴轉(zhuǎn)向分散居住的格局,當然,也可以稱之為擴大了的聚居區(qū)。

村中尚有少數(shù)的夯土版筑式房屋建筑,其建造方式一如山下綠洲民居,時間較晚。雖然住宅條件改善,增加了農(nóng)耕田畝,但村民依然延續(xù)半耕半牧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采玉人家仍在每年5月入山攻玉。傳統(tǒng)的、半封閉式山村的生活節(jié)奏猶如往昔,甚至是我喜歡的那種勞動之余充分享受散漫的自由。

三年前,我從昆侖山巖漠地帶考察遇阻來到流水村。人從缺氧的高山下來,連行走的步履都是滯緩無力的,倚靠在地窩子旁的土墩,望著正在烤制馕餅的女孩,抬起手來指著馕沒有說一句話,女孩雙手遞來一張馕餅,她提著茶壺站在一邊,不停地向碗里續(xù)水。吃得很累,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吃飽,那是我進食最長的一頓野餐。

此次來到流水村,我隨身帶著為村里人拍攝的照片,女孩們認出了照片上的肉孜罕,她們沒想到我還會再次來到昆侖山中的這處偏僻山村。當我拿著這張照片仔細端詳肉孜罕時,她的那雙眼睛依然像三年前一樣純樸善良。人生相識,很多類似的場景,因為習以為常而被淡忘,往往一件細小的情景或許會沉在心靈深處讓人惦記。也許,我初識肉孜罕時的模樣,在她的眼里是闖入她生活中的離奇的事情,而我也是如此,在她自然的舉止中看到內(nèi)心流露出的善良。

相隔三年,景物變遷,山谷坡地間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抗震安居房,流水村村民相繼遷入政府為山區(qū)居民建造的新居。我來時恰逢肉孜罕婚后的第二天,再次偶然的相遇為她拍攝一張結(jié)婚照,記錄下肉孜罕新婚后幸福的表情。山里的女人們只能在鏡子里看自己的容貌,一張普通的照片,對山里的女人具有神秘的誘惑力,那些年邁的老人惟一的照片出現(xiàn)在身份證上,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拍攝照片的機會,即使下山到縣城也沒有想到要走進照相館里。

村中尚未搬遷的人家似乎很珍惜即將離去舊宅前的光陰,盡管他們對新居十分滿意,卻并不急欲入住新宅,那種莫名狀的心理憑我的感覺,就像女人用手里的羊毛捻制毛線一樣有條不紊,神情表露出對舊居的牽系。獨自走在村落中,我鏡頭前的女人依然在梳理著羊毛團,平面的視角,些許還能滿足我的視覺空間,但真正打動我的已變成記憶,印刻在我內(nèi)心深處不能抹去。她嘴角上的一絲微笑和憂郁的神態(tài)可能天天都如此,也可能不再重復,瞬間感知的義涵,是她生命的積蓄被另一個女性突然發(fā)現(xiàn),逝去而記錄在心中的東西叫永恒,永恒的東西,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一生中不會再現(xiàn)。

自從考古隊在流水村發(fā)掘古墓,村里人都十分關心沉睡古墓中的人和他們的關系。因為考古發(fā)現(xiàn)與他們從祖輩們那里聽來的傳說不太一樣,為此,有的老人甚至感到恐慌。流水村的孩子們則不同,他們目睹了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見到我時,手里捧著采集來的石片,在許多的石片中,居然還真有兩枚細石器時代的刮削器。

11歲的美麗克姆和她的妹妹從河灘上撿了一小袋河卵石,這些卵石有核桃大小,她們已經(jīng)撿了很多,在自家的院子里堆積起了一座小山。據(jù)美麗克姆的母親說,這些卵石是美麗克姆的爺爺頌經(jīng)時用來記數(shù)的,當累計到一定數(shù)目便會將這些卵石帶到祖先的墓地,在墓穴表層四周圍成一道圓圈,這種祭祀的方式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千年之久。

我注意觀察了這些卵石,其質(zhì)地主要為白云石、大理石和氧化鐵侵蝕作用帶有赤褐色彩的卵石,內(nèi)中還有乳白色的蛇紋石。美麗克姆特別喜歡這種白色的卵石,因為很像白玉。

這些卵石中可供欣賞的和子玉相仿,而且村里人歷來偏愛挑揀白色卵石。因而,從所選采的卵石質(zhì)地、顏色來看,是和他們鑒賞玉石的標準相近的。

臨近秋收的季節(jié),山地間的青稞一片金黃,正是流水村婦女們忙碌的時節(jié),山里的采玉人也正陸續(xù)下山,一年之間時序輪替,終于又盼到闔家相聚的日子。在這道山谷間,除了流水聲,一切都顯得平靜,特別是村前那座帶有古典風格的石頭城堡,讓人仿佛回到兒時的童話世界中,內(nèi)心中倏然感到溫暖,我似乎理解到村民依戀高山流水的心境。

馱工,伴玉出山的人

在昆侖山,馱工是最具風險性的職業(yè),而運輸玉石出山的馱工被認為是踏著生死線過日子的人。流水村守著群玉之山,村民世代秉承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每個男性村民一生中都曾親歷過馱工生涯,這種情形在昆侖山地區(qū)極為少見。

有關于田縣山區(qū)居民的生存狀況,以文字記錄的方式出現(xiàn)較晚,沒有哪一部書告訴流水村人應該如何生活,事實上,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每一個村民身上不同程度地留有烙跡,并可以令人直接感觸到平凡表象下的純樸本質(zhì)。村中流行一條諺語:“吃肉靠羊,出門騎驢”,以放牧為主業(yè)的人家至今仍以肉食為主,反映出早期以畜牧為主的遺習。村里極少見馬匹,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當?shù)厮a(chǎn)的驢個體不大,優(yōu)點是耐力強,天生具備攀緣山地的性能,因此,家家都樂于飼養(yǎng)驢。出于職業(yè)需要,馱工家庭會飼養(yǎng)兩到三頭驢,其中一頭驢專用于往來山間馱運物品和玉石,馱工是季節(jié)性的職業(yè),每年的五月至9月是馱工繁忙的季節(jié)。由于馱工是一個季節(jié)性的群體,所以沒有形成專一的組織,常態(tài)下根據(jù)縣玉石廠需要臨時集合一支馱隊,而這次以考察群玉之山為目的組織一支馱隊純屬例外。

馱隊由七名馱工組成,考慮到考察路線較長,以及后續(xù)給養(yǎng)困難等一些不確定因素,配置了十頭驢,用來馱運食品、干柴和帳篷,干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高山巖漠地帶是沒有柴草可供炊煮的。為了減少驢的負載,馱工們沒有攜帶臥具,搭在驢背上的毛氈是馱工惟一用來御寒的物品,他們抵御風寒的能力很強,隨便找到一處避風的坑穴,用塑料布苫蓋于上,就可以鼾然入睡。以往,我在昆侖山中也曾夜宿這種極簡陋的坑穴,在高寒地帶感覺要比簡易帳篷暖和。我的行囊里除幾部相機而外,又填裝了一些黃瓜、胡蘿卜,以我野外生存的經(jīng)驗,要比水果耐饑渴,一旦受困于不測的境況下,至少可以維持體能基本的需求。

克里雅河上游有12條支流,樹枝狀支流頂梢隱沒在冰峰覆雪之下,由北向南遠眺,形似一條條掛滿飛絮的柳絲,給人的錯覺好像不是河水的源頭,而是披散在一張飽經(jīng)滄桑老人面龐上凌亂的白發(fā),讓每一個入山者感受它亙古以來寂寥的面容。

馱隊傍河水而行,谷風拂煦,綠滿前川,遠望一條蜿蜒的山路纏繞山間。在山道的叉路口幾乎都可以見到擺放的路標,凡在河道兩旁或隘口的路標都是馱工堆壘的,而谷地草灘邊的石堆則是牧羊人擺放的,后來發(fā)現(xiàn),牧羊人石堆指向常在坡地平緩的山路,馱工石堆的指向均在地形復雜之處,但在有些必經(jīng)之地兩類石堆互有所見。在幾處河水中央礫石砥柱之上,可以看到用石塊敲擊出的溝痕,示意河水浸漫此線不可過河;在隘口上堆些石頭表示有坍塌危險;彎道旁立石則表明下面是斷崖絕壁,這些所設的標識以往都曾發(fā)生過人身意外。每當馱隊經(jīng)過這些帶有警示性的路標時,馱工們格外留意,惟恐不慎造成閃失。

在我的記錄中,馱隊盤行在山地的第二天,穿過五道險隘,其中一處陡峻的隘口相對高差二百米;跨越斷裂的石磴19階,磴階礪石如刃,手臂劃傷多處;趟水36次,有三處疾流水沒腰際,冰冷砌骨;滑跌河水不知幾次,一路艱辛實難描述。

山中看似有多條山路,其實上山和下山基本上走的是一條山路,河谷與山脊之間時而會出現(xiàn)岔路口,但行走不遠便發(fā)現(xiàn)兩條小路交并一處,另辟的歧路并不是捷徑,而是上下兩支馱隊相遇時無法從一條山道上同時經(jīng)過,僅此而已。

在河谷間,我們的馱隊和采玉歸來的馱隊相遇,并從過路的牧羊人那里買來羊只聚餐。無論上山,還是下山,馱工都要大量消耗體內(nèi)的能量,補充能量是生理上本能的需求,對于玉礦上的采玉人更是如此。在正常情形下,每隔十多天才得改善一次伙食,而平時只能以馕餅充腹。因為都是輕裝,羊肉分煮在高壓鍋、水壺中,有人則將肉放在茶缸置火旁煨烤。

飄散的青煙里彌漫著帶有草味的肉香,馱工們用手托著肉塊,捻起一小撮鹽撒在上面,用小刀剜切送入口中,有的肉塊還浸著血水,那種情景讓人想起茹毛飲血的時代。一雙雙磨出手繭的手平日里看似拙笨,剔骨取肉時卻顯得十分靈巧,分離出的羊骨像工藝品似的擺在草灘上。

馱工門寒暄的話題離不開玉石,一群人中,除我而外,幾乎都是鑒定玉石的行家。采玉人和馱工有別于職業(yè)鑒定師,鑒定玉石主要靠“掂”、“看”、“敲”三種方法。和田玉拿在手中有沉篤感,用掂的方法測比重以區(qū)別玉石的質(zhì)地,手掂大致可以確定玉石的密度,摒棄玉化程度不完全、或是呈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的次玉。

我一向認為品評玉石是玉石鑒定師和諸如玉石專家的事,殊不知玉未出山,采玉人和馱工對每塊玉石的價值已品評定論,對于玉石行業(y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大概也是意想不到的。

人們通常將吃苦耐勞視作一種精神,對馱工而言則是生來具備的本能。面對生死險境能夠沉著應對,化險為夷,才合乎一個馱工的本分,他們誠實、篤信的職業(yè)習慣頗有“俠客”之風。他們之中大多數(shù)人的性情不易沖動,寡言少語,遇事保守、固執(zhí)。路途中我曾多次提出選走捷徑,爭取在大雪封山之前走遍群玉之山,均遭拒絕,所作的解釋只有一句話:“那條路從來沒有走過!”也許改變路線需要冒極大的風險,或者,暗示預先約定的計劃不能改變。馱工堅持踐行諾言而不改初衷,我相信行程中的每一條山路都是馱工腳步丈量出來的,而何時、何處攀山、涉水、宿營,馱工都是根據(jù)天氣變化決定的。

9月中是昆侖山氣候急劇轉(zhuǎn)寒的季節(jié),馱隊正向海拔4000米以上的群玉之山行進,如果因一路頓躓而延宕了出山的時間,馱隊將要忍受-20℃的氣溫在山間尋找歸程。自登上海拔4100米的山脊后,雨雪間歇性地飄灑,在髏S暄中,一路無言,我看到馱工面部的表情比天色還要陰郁。

分給我的坐騎是一頭13歲的老驢,從他的主人交付給我乘騎之后,這頭驢便一直隨在馱隊之尾,我原以為這頭驢在耍懶,但隨即發(fā)現(xiàn),即使在路況較好的山谷坡地,仍亦步亦趨地跟隨馱隊之后,任揮鞭恐嚇、或犒勞以紅蘿卜均不奏效,令人慍惱不已。這頭驢的主人卡斯木阿訇牽引一頭運食品的驢走在我前面,偶而會幫我催趕這頭“懶漢”,但當他的主人轉(zhuǎn)過身去,這頭驢行走的速度即如故態(tài),于是,卡斯木阿訇鄭重地請求我,不要再催趕這頭驢,他說,這支進山的馱隊連人帶驢一旦出現(xiàn)什么意外,只有這頭老驢能將你安全帶回流水村。我突然像一個清醒過來的懵懂人,明白他為什么在出發(fā)前執(zhí)意讓我乘騎這頭驢。

卡斯木阿訇的這番話在之后不久得到了驗證。經(jīng)過一道馬鞍形的山坳口,常年雪融水的侵蝕,形成了一道狹長的孔道,這條路異常難走,的巖石參差不平,而轉(zhuǎn)彎處是一條湍急的河流。

馱隊相接走下河,河水貼著驢的肚皮,盡管如此,驢在水中站立不穩(wěn),牽驢的馱工只得站靠在驢的上方,以減輕水對驢的沖擊。我的這頭驢卻沒有隨馱隊下河,它帶著我繼續(xù)向前走,在一處布滿礫石的河道停了下來,雖然河水湍急,水珠噴濺,但河道被幾塊巨石分割成一條條溪流,松開韁繩,驢跟隨在我身后踏著石磴過河,大約過了半個小時,馱隊才繞行來到我們所處的位置,看著馱工個個濕漉漉的樣子,我不再記恨這頭驢惡意摔落我的把戲,開始欣賞它的智慧和經(jīng)驗。

這天傍晚,馱隊宿營在阿拉瑪斯河谷內(nèi)。夜半時分,我被河水中翻滾的石頭撞擊聲所驚醒,借著月光,看見卡斯木阿訇在河水中尋找玉石。于河水中撈玉,歷來有許多的傳說,《明史?西域傳》稱“土人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大概是指和田玉光澤如脂,月光照射水中的玉石會折射出明亮的月暉,憑視覺于河水中撈玉,眼前的情景似乎印證了這一說法。但卡斯木阿訇解釋,淺水清澈可以分辨出河水中的玉石,倘若水沒膝上全憑腳下的感受,和田玉表層細膩是可以感覺出來的。當夜卡斯木阿訇所處河床水深尺余,據(jù)他自己說是用腳在找玉,即“踩玉”。至于每年有人9月跣足夜間撈玉,原因為這一期間氣候轉(zhuǎn)涼,昆侖山河水源頭白日消融,夜晚冰封,午夜后河水淺緩是撈玉最好的時機,遂成為趁月?lián)朴竦拿篮脗髡f。

卡斯木阿訇沒有撈到山流水,墜入河水中的山料馱工是不撿的,再上八百米的高度就是阿拉瑪斯玉礦,羊脂玉山料俯拾皆是。

馱工卡斯卡阿訇是流水村中的采玉世家,從14歲起便隨從父輩采玉,21歲那年因礦體圍巖坍塌砸傷腰部改做馱工,17年間山中玉礦無處不至。他雖然只上過小學,但標示的礦區(qū)位置及路線很準確,而且無論地形如何復雜,都能將馱隊帶出迷津,這是他的過人之處??ㄋ鼓景①攴驄D生養(yǎng)一男三女四個孩子,大女兒已出嫁。家中分得梯田12畝,除春耕秋收季節(jié)卡斯木阿訇下田勞作,其余農(nóng)活和家務都由妻子承擔。家中有50只羊,所得收入用于家庭日常開銷略有節(jié)余??ㄋ鼓景①暌堰w入政府為村民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此次結(jié)隊入山考察,免去馱運玉石出山之勞,心無旁鶩,所以有心情夜間下河撈玉。

在七名馱工中,買買提?庫爾班是與我交談最多的人。他曾在于田縣城中學就讀高中,通過漢語六級考試,后要求分配原籍流水村玉石轉(zhuǎn)運站工作,他和妻子古麗尼莎常年看守玉石轉(zhuǎn)運站,有關歷年采玉的情況都是從買買提?庫爾班報表資料中獲悉的。買買提?庫爾班在流水村人緣甚好,村里人將采得的“碴子玉”稍加打磨集中交由他代管,在不違反相關政策規(guī)定的前提下,買買提?庫爾班總是能盡心為村民尋找銷售渠道。

生在群玉山中的買買提?庫爾班似乎對玉石看得很淡漠,他惟一的心愿是能在阿羌鄉(xiāng)中學當一名教師,而眼下他希望盡快回到流水村,山中梯田里的青稞該開鐮收割了。

這是一支沒有宣言的馱隊,走在古老的玉石之路上,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我腦際里懸想的事物都被馱隊帶上了昆侖山巔。昆侖山真實的景象由陌生而稔熟,我眼前的一切不是再現(xiàn)歷史情境,而是于移步之間隨時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我在想,當馱工將玉石送出山去,今天這段真實的過程就衍變成為傳說,而以往人們聽到的傳說故事將會增添新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

與獸共舞的狼道

沖過最后一道湍急的溪流,抬頭看見巖峭上鋪展一片的紅景天,峭壁陰影下黲灰色的山道像一根廢棄的繃帶纏繞在山間。這條昆侖山中人與野獸共走的山道被采玉人稱為“狼道”。

狼道的終端有一處孤零零的巖石,巖臺上有一具動物的骸骨,據(jù)說,在20世紀初期,每到秋末冬初季節(jié),會有成群的狼結(jié)隊下山,常發(fā)生采玉人的馱隊受狼群襲擊的情形,于是,有人將射殺的狼的尸骸拖到隘口醒目的地方,用以恫嚇狼群。但在其它季節(jié),狼一般結(jié)伴而行,或像孤魂野鬼一樣獨自在山間漫行,而失去伴侶的孤狼性情乖戾,常會在山間無端地發(fā)出凄厲的嚎叫。

在昆侖山中,狼并不是獸中之王,無論棕熊還是野牦牛,狼都會退避三舍,但狼仍是這山中嗜殺成性的兇猛動物,在上個世紀雪豹消失蹤跡后,狼就成了山中的主宰者。

以往,每到9月采玉人出山的季節(jié),都會遇到人與狼狹道相隨的情景,如果是一只狼或者結(jié)伴而行的兩只狼,馱隊和狼保持一定的距離會相安無事,即使是一頭掉隊的驢,狼也不會輕易地攻擊,在狹窄的狼道上,一頭驢為了求生,本能的自衛(wèi)都會讓狼掉下百丈懸崖。在近幾十年內(nèi),山上的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已不如從前,狼會因逐尋食物來源而遷徙于昆侖山區(qū),狼道上已極少見到狼只,就是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的低山區(qū),也很少發(fā)現(xiàn)較大的狼群落。

在采玉人的馱隊經(jīng)過的山地間,海拔3000―4000米的荒漠草原,野生動物旱獺出沒頻繁,草叢中時而可見灰尾兔,還有結(jié)群活動的雪雞、野雉等野禽,偶爾會發(fā)現(xiàn)一只孤狼,表明20世紀中后期以來昆侖山區(qū)狼只銳減,已經(jīng)無法形成群落了,這對于昆侖山物種的多樣性和自然界野生動物生態(tài)均衡都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每個牧羊人都不愿意見到狼群,同樣,牧羊人經(jīng)常也會因草場遭到破壞感到懊喪,因為成倍增長的旱獺已經(jīng)危及到草原載畜量,盡管山上翱翔著旱獺的天敵――山鷹。

過去,牧羊人在山間轉(zhuǎn)場時,路途中總會有行動遲緩的羊只脫離羊群,經(jīng)常會有一兩只狼尾隨著轉(zhuǎn)場的羊群。每到秋末季節(jié),狼會跟隨羊群到山谷中的秋牧場,有時為了掠取食物會追隨羊群到村口。秋末季節(jié)的狼很貪婪,它要為過冬儲存能量,昆侖山區(qū)的冬天氣溫最低可以達到-20℃,狼要在洞穴中耐心地等待著第二年春天的來臨。但狼和棕熊不一樣,在最寒冷的季節(jié)棕熊進入冬眠,而狼卻要拖著一條尾巴在風雪谷地間尋覓食物,在凹陷的地槽河谷地段,溪流石畔總會有零星的巖羊,這也就成為狼的狩獵場。個體較大的公狼健碩的軀體長達1.5米,當捕捉巖羊后會饕餮一餐,然后,將撕裂的巖羊拖到深凹處并用雪掩蓋,在獵捕不到巖羊的情況下就靠冰凍的肉塊維持生存。

山里的野生動物經(jīng)由狼道下山是一條捷徑,采玉人選擇這條只有野生動物才敢行走的通道,是因為只有這一條道可以直接攀登阿拉瑪斯礦,如果有其它的道路可供選擇,這條路也就不會延續(xù)到今天,更何況山里出產(chǎn)美玉的礦床沒有一處不是在最危險的地段。

談起這條狼道上采玉人傷亡的情況,馱工們個個噤若寒蟬,他們只肯講述自己親眼目睹野生動物墜崖而亡的慘烈景象。年齡稍長的老馱工至今還記得20年前,入山行至狼道時,看見一只牦牛失足跌落懸崖,狼道上的牦牛群齊聲哀嚎,聲咽群山,那種場面讓所有在場的馱工為之感動地落淚。

狼道是一條單行線,腳下的每一個落點都是采玉人磨出來的,巖面上的撓痕和深淺不一的石窩是野獸和毛驢踩踏出來的,在不足尺寬的狼道上,千百年來不知過往了多少生靈。

每頭毛驢都是在馱工連拉帶推逼上狼道的,幾乎在同一時刻,毛驢安靜了下來,不再像山谷間那樣行為散漫。毛驢在狼道上都沒有了倔脾氣,在生死關頭,我看到了驢沉穩(wěn)、冷靜的一面。手搭在毛驢身上能感覺到收緊的肌腱在彈跳,毛驢的四肢在打顫,眼睛望著險峻的崖壁,軀體緊貼著山石,緩慢地向前挪動四肢。只有那頭13歲的“懶漢”顯得比較從容,步距如常,輕提緩落,畢竟,這條生死之路它已經(jīng)走了12年。當我走過只容一人側(cè)身面壁的幾米險境后,冰冷平滑的巖壁給我的感覺,像是親吻一具僵死萬千年的玉人的面龐。

現(xiàn)在,我總算明白為什么有人將“阿拉瑪斯”解讀為“金剛石”,在整個昆侖山系中,只有阿拉瑪斯礦所產(chǎn)的羊脂玉具有最美的光澤,最純正的色彩,最堅硬的質(zhì)地,這里面也內(nèi)含采玉人拼著九死一生采得羊脂玉的勇氣和精神。

草原上的狼慣走僻徑,昆侖山中的狼沒有僻徑可選擇,只有險道,一條不足尺寬的小路就是狼的“官道”,壁立千仞的山谷是山峰的共鳴箱,空谷中的狼嚎被風捎帶到很遠的地方,它表達自然界中山與風對生命的理解。

時值9月,氣溫驟降,阿拉瑪斯礦的采玉人不敢稍有遲緩,匆忙相繼下山,一旦雪封狼道,其后果可想而知。

懸崖下的礫石灘一排動物的骨骸,這種死亡的陳列方式令每一個觀望者毛骨悚然。

馱工們有句格言:“狼在狼道上不獵食,采玉人在狼道上寧舍玉”。

經(jīng)狼道輸送山下的羊脂玉,少有超過一百公斤重的,jishi即使最驃悍的馱工,背負50公斤玉石經(jīng)過狼道,也被認為是最大的限度,因為在近兩公里的狼道上,僅僅只有三處可供馱工用來歇腳的地方。因此,自古以來阿拉瑪斯玉礦所產(chǎn)的羊脂玉都被分解成小塊,也正因為在玉礦作了精細的分解,去掉了皮表上所有的雜質(zhì),運往山下的羊脂玉都是精品。

在這條狼荒的山道上,意外的險情也發(fā)生在狼身上。十年前,阿拉瑪斯玉礦的采玉人發(fā)現(xiàn)一只倒伏在懸崖邊的幼狼,用繩套將這只狼拖出險境,幼狼沒有掙扎,生死邊緣動物求生的欲望已超出對人的恐懼,從此,這只狼開始寄養(yǎng)于人的生存環(huán)境。

拯救這只狼的采玉人至今記得,脫離險境的幼狼形體枯槁,已經(jīng)不能站立,它睜著一雙求救的眼睛,唁唁喘息。采玉人從山下馱來一只羊,宰殺后調(diào)養(yǎng)受傷的狼。在平日,山里人憎恨狼傷害羊群,為此,狼受到獵人的捕殺,但不知為什么,面對一只瀕死的幼狼,人們的觀念瞬時間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人性的憐憫,竟默許犧牲羊的生命去拯救羊的天敵,采玉人認為值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采玉人在山上的日子和這只受傷的狼一樣,為生存而采玉,每個采玉人的身上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傷疾,而且也都親身體驗過受傷后孤獨無助的痛苦。

采玉人每隔十天半月會佇候在崖畔迎取馱工從山下送來的給養(yǎng),他們會很親昵地撫摩運送給養(yǎng)的毛驢,除此之外,他們對動物的感情都移送給了那只幼狼,為幼狼壘筑的石窟,成為采玉人聚集的地方。為了這只狼,采玉人在山間捕捉旱獺,靠近河水的地方,采玉人會使用以水灌澆的方法捕捉旱獺,但如果旱獺洞穴很深,需要耗費很大的體力,最簡捷的方法是以燃燒枯草煙熏的方法,這些方法采玉人是很熟練的,在以往大雪驟降的日子里,糧食斷絕,采玉人就是靠著捕捉旱獺維系生命,走出險境,得以逃生。

那只幼狼傷口已經(jīng)痊愈,阿拉瑪斯礦采玉人下山之際,狼尾隨至狼道,它并沒有跟采玉人的馱隊下山,那雙閃著綠光的眼睛代表野性,不管它是否懂得人的恩賜,也不管它后來的命運如何,玉山上人和狼的分野就在狼道。

脫離狼道,凝重地回望,我看到恍若生死分界的狼道,懷疑自己并不曾走過,這真是一條血色的通道,讓人熾烈地感動。但在高聳的巖峭上,又看到了一片紅景天――無論從各個角度――所有的緊張、驚險都收在了這片最后的紅色中。

阿拉瑪斯,盛產(chǎn)羊脂玉的古玉礦

遠處,昆侖山巔的天宮隱沒云霄,近前,陡立的阿拉瑪斯玉峰就是宮宇前的天闕,我可以周覽其間,甚至可以用手去擦拭崖壁玉面上的細塵。

滿清乾、嘉時期,對和田地區(qū)玉石產(chǎn)地派兵駐防、監(jiān)守,一度曾禁采玉石,但所委派官員,均暗地驅(qū)使屬下脅迫民夫入昆侖山采玉,從中漁利,之后歷屆派遣大員多與商賈勾結(jié),沆瀣一氣,因而,內(nèi)地的玉石商賈俟時相繼進入和田。

民國初期,天津玉石商賈戚春甫、戚光燾二人風聞于田縣昆侖山中的阿拉瑪斯礦是一處盛產(chǎn)羊脂玉的古代玉礦,于是,打通官府默許其對阿拉瑪斯礦進行開采,相傳,戚氏兄弟與官府之間立有契約,因此,阿拉瑪斯古玉礦再次復采是的結(jié)果。

阿拉瑪斯古玉礦所產(chǎn)玉石陸續(xù)運往京、津地區(qū),因其羊脂玉山料為其它產(chǎn)地所罕見,冠蓋京華,玉器行業(yè)爭相搶購,甚至遠在江南的蘇州、揚州玉器行商賈也紛紛北上津門求購。繼戚春甫、戚光燾之后,天津楊姓玉石商賈,又獲準開采阿拉瑪斯古玉礦,如今阿拉瑪斯玉礦仍殘存當年采玉時的遺址,當?shù)厝怂追Q“戚家坑”、“楊家坑”。

以現(xiàn)有的可查實的資料證明,滿清政府統(tǒng)治時期,于和田地區(qū)昆侖山開采玉石,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為歷代所不及,以乾、嘉時期為盛,和田玉充斥宮闈。但是,大量的山玉是如何從昆侖山中采出,采玉人如何攻玉,文字記錄卻十分簡略,關于于田縣阿拉瑪斯古玉礦攻玉的情形,竟然未提一字。

據(jù)采玉人祖輩相傳的口頭記錄,清代阿拉瑪斯礦攻玉簡直是一部血淚浸透的采玉史。

清代駐克里雅官員(今于田縣)以募集的名義挑選民夫上山采玉,被編錄采玉手冊的民夫多數(shù)為交不起苛捐雜稅的農(nóng)戶,以及官府巧立名目奪去土地的貧民。其手段以徭役代賦稅,派遣差辦監(jiān)督上山;采玉工具諸如鐵錘、鐵釬、鎬鍤,以及馱運牲畜,均以攤派形式備齊。官府在山間普魯設卡倫(哨卡)派兵丁駐防,采玉人自5月進山,便與世隔絕。其間,由官府遣馱隊每十天向阿拉瑪斯玉礦輸送給養(yǎng)一次,至9月下山于普魯接受官府檢查,按規(guī)定采玉工以人頭逐一計量,必須完成所規(guī)定的玉石數(shù)量方被認可。而對所采羊脂玉的質(zhì)地、塊狀大小挑剔甚嚴,凡經(jīng)認可的采玉人可豁免賦稅,或發(fā)給少量傭金,如未能完成規(guī)定數(shù)量,則翌年必須再次入山。

這些采玉人為官府立下字據(jù),以性命作為賭注,凡上山采玉死活毋論,官府不予撫恤金。采玉人因家眷在山下,而不愿逃脫連累家人吃官司,即使有逃匿的想法,冰川雪山中也絕少逃生之路,曾有人難以忍受采玉之艱辛,沿山道向南逃奔藏北,都因為山路艱險,途中斷糧而殞命山間。

清代的民采官收與民采商收,其實是同出一轍,后者不過是表現(xiàn)為官商賄通的方式,而流亡、死于采玉的民夫年年有之。所以,滿清統(tǒng)治時期,宮中的玉器都沾滿了采玉人的血淚,于田縣境內(nèi)的阿拉瑪斯古玉礦就是一幅記錄這段歷史的“碧血玉山圖”!

由于歷史的原因,阿拉瑪斯玉礦屬于先開采、后勘探的礦床,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展開地質(zhì)礦產(chǎn)普查工作,大致完成對阿拉瑪斯玉礦地質(zhì)填圖工作,并根據(jù)地質(zhì)條件進行淺鉆等勘探技術手段,予以初步的綜合評價,而對于礦床分帶控制因素內(nèi)涵的有關圍巖性質(zhì)、構(gòu)造裂隙的發(fā)育情況,礦化階段的不同,礦液溫度及濃度的變化等等,尚均在探索之中,尤其對礦石邊界品位劃分的界限,仍處于探討之中。

阿拉瑪斯玉礦具有悠久的開采歷史,根據(jù)開采工具和手段,以及玉礦殘存的歷史遺留下的開采遺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為采集于礦源地表上的“戈壁玉”及河道中的子玉;進入鐵器時代,則是以簡陋的工具開采、剝離地表上的玉石,這種采玉方式延續(xù)了很長時間;直到清代以開鑿平硐為主的規(guī)模化生產(chǎn)方式,并在之后采取打眼、放炮手段開采玉石。

大約在距今約一萬年的全新世,昆侖山區(qū)出現(xiàn)一個小的間冰期,氣候回升,轉(zhuǎn)為暖濕環(huán)境,禾本植物增多,阿拉瑪斯玉礦呈現(xiàn)出荒漠草原環(huán)境,持續(xù)到中全新世,受溫暖濕潤的氣候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因此,生活在昆侖山中的古人類,可能已經(jīng)涉足其間。據(jù)在于田縣阿什庫勒盆地考古發(fā)現(xiàn)的細石器,系產(chǎn)于火成巖中的半透明、具有碧玉化特征的刮削器,可以推測,海拔4650米的阿什庫勒盆地與阿拉瑪斯玉礦之間可能有一條古人往來的山道。

從以采集玉石為主過渡到利用工具采集玉石,其中一個重要的采玉方法為“火攻法”,即以燃燒柴草于圍巖及礦體,然后,以雪融水冷激,再以工具撬取玉石,這可能是受到蝕變片麻巖現(xiàn)象的啟發(fā)。在近于垂直地面的巖頂部,我發(fā)現(xiàn)一處20厘米寬的縱深裂隙,巖面上有燃燒的遺留下的炱痕,按常理,孤立的巖頂不可能為采玉人的宿址,裂隙中仍殘存厚積炭化物質(zhì),表明其年代久遠,符合早期攻玉所采取的手段,而這個時期是與當時植被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因為在晚全新世,昆侖山中氣候向寒冷、干旱方向發(fā)展,柴草稀少,已不再具備以“火攻”的手段采玉。在今天,采玉人為了取暖和炊煮食物,需要從山下馱運干柴,阿拉瑪斯玉礦火攻法采玉已成為陳跡。

據(jù)年長的采玉人介紹,以往采礦以鐵釬、鐵錘為主,利用鐵釬撬開巖體取玉,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開鑿礦硐十分艱難。遇到塊狀大的玉石,無法整取,只得在礦硐中分解成若干小塊,不僅產(chǎn)出玉石因塊狀小而貶值,采玉人在硐中采玉,甚至要冒著極大的風險。近幾年來,于田縣采用現(xiàn)代化技術予以保護性開發(fā)阿拉瑪斯玉礦,以鑿巖機露天剝離的方法開采玉石,采玉時以膨脹劑進行靜態(tài)爆破,此種方法,基本上保障開采時玉石不受損。目前,已準備在阿拉瑪斯玉礦實施巷道式開采。據(jù)初步勘探,勘明阿拉瑪斯玉礦計劃開采量為一千七百余噸,其總儲量有待進一步全面、深入勘察,而就目前保護性計劃開采量可持續(xù)開采幾十年。

可以預言,阿拉瑪斯玉礦至今仍然是昆侖山中羊脂玉蘊藏量最豐富、產(chǎn)量最多、最具有開采價值和希望的玉礦。

阿拉瑪斯玉礦是昆侖山區(qū)最早開采“和田玉”的礦區(qū),礦區(qū)以盛產(chǎn)羊脂玉而享譽古今,因礦區(qū)山道與山前玉石之路相接,成為和田羊脂玉主要的輸出地,古代中原所琢制的精美的玉器物,都有產(chǎn)自于阿拉瑪斯玉礦的羊脂玉。

據(jù)《和田簡史》記載,公元七世紀時,吐蕃人曾“將18頭騾子馱的玉石運到吐蕃”,吐蕃人使用的生活器皿有不少為羊脂玉琢制而成。據(jù)相關史料記載,于田縣山區(qū)普魯村地帶為古代山地部族聚落,溯克里雅河而上,有一條山間小道,通往毗連后藏的克里雅山口,此地有一處名為“罕坦木帕夏”的古堡,這條山道即是由北而南的山地玉石之路,位于阿拉瑪斯古玉礦之側(cè),所馱運的羊脂玉應產(chǎn)于阿拉瑪斯玉礦。

我曾拜訪過普魯村90歲的老人蘇萊曼,他年輕時就隨父輩去過藏北高原,也曾為地質(zhì)勘探隊帶路進山,徒步半個月到達藏北。據(jù)他說,這條山路在古代不僅用于軍事需要,也是南北貿(mào)易交流的通道,玉石也是通過這條山道輸送到的,從而證實這條山地古道,至今尚未廢棄。

通往阿拉瑪斯玉礦的山道被馱工視同“危途”,轉(zhuǎn)運玉石的牲畜負載量一般不超過百余公斤,塊狀大的玉石,基本都在玉礦就地分解。1988年,于阿拉瑪斯玉礦戚家坑采得一塊重達259公斤的羊脂玉,采玉人實在不忍心分解這塊罕見的美玉,全體采玉人輪番肩負木杠,用時18天,徒步山路50余公里,艱難地將玉石運出山地。這塊采玉人以生死為代價抬運下山的羊脂玉,為一家玉雕廠所收購,成為當年玉雕行業(yè)最大的奇聞。之后20年間,再未采到如此質(zhì)地、重量相近的羊脂玉。

站在阿拉瑪斯玉礦戚家坑舊址,仍可以看到當年開鑿玉礦留在礦體上的遺痕,腳下一汪淡綠色的雪融水,徹染散落池中白色的玉碴,一池玉色,卻不能喚起心底一絲的欣喜。

玉山的谷地,零星分布著采玉人修葺的窩棚,那是一些只能容人躺臥的窩坑,上面覆蓋著一張塑料布,用于擋風避雨,在這一張張像蘑菇似的五顏六色帳帷下,躺著疲累已極酣睡的采玉人,在我的眼里,海拔4500米生存狀態(tài)的采玉人,他們的心地就像白玉一樣堅韌、純凈……

阿拉瑪斯,一個遍布白玉的地方,我每走一步都踩在玉石上,人是玉山上的過客,只有生長在玉山上的石蓮,年復一年地伸展著綠色的蓮瓣,為這座白玉之山遮住幾分孤獨!

玉山牧童

這是一支歧路忘返的馱隊,不知疲倦地繞行在山阿之間,方向:東南,海拔:3335米。

兩山相對之間,有一處不規(guī)則的條形山谷,山谷底面較為平坦,有一條通阿亞甫河泛流其間,河床寬闊,河岸階地是成片的墊狀植被,采玉人稱此地為“綠谷”。馱隊由此渡河向東,河水清澈見底,河心錯落分布著巨大的礫石,形狀各異,或如柱石峙立,或橫陳于河道,水泐巖石,留下一道道雯華,仿佛在礫石上鐫刻出記憶的年輪。

河水東岸是起伏不平的谷地,穿越谷地折向東南,溯一條疾流小溪登山,這條小溪是克里雅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名為拉依庫勒提河。

嵐岫云霧漸漸散去,眼前呈現(xiàn)出草書“之”字形的山道,虛實相聯(lián),遒勁俊??;其上宛如一頂玄白色的巖蓋,像是破土欲出的玉筍;巖坡上遍生著馬藺草,長橢圓形的蒴果簇立在草叢中,給9月的山野草地帶來幾分怡人的秋韻。

這里有一座被采玉人遺忘的山。

來到這處滿目翠綠的山腳下,馱工們安閑地坐在草地上休憩。庫爾班對馱隊來到這處往來的草場便道表示疑惑不解,在他眼里,這是一處極為尋常的山,并不是我需要踏勘的玉山。他對遍山的礦體毫無興趣,為了表示他的誠懇和判斷力,特意從山坡跑向河床,毫不費力地從河水中撈起幾塊橢圓形的石頭,舉在我的面前說:“這些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石頭都變成了‘喀瓦’,是沒有人要的?!?/p>

“喀瓦”一詞,在當?shù)厝说恼Z言里為“葫蘆”之意,他們將被河水磨蝕棱角的石頭也比喻為喀瓦。經(jīng)年累月沉浸河水中的喀瓦石,都濡染不同程度的沁色,從色相和形狀上的確要比山上的喀瓦石好看得多。我仔細端詳著庫爾班手中的喀瓦,似有所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塊喀瓦石質(zhì)晶體結(jié)構(gòu)致密,有蠟狀光澤,呈霧狀透明度,如果不是手感略輕,幾乎與灰白色的和田玉相差無幾。雖然在清代末期,有玉石商賈將其稱作“昆侖玉”,以示與和田玉相區(qū)別,但所有的采玉人途經(jīng)于此,均一瞟而過,至今,人們?nèi)詫⑦@個地方稱為“牧羊人的喀瓦山”。

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牧羊人的引導下,曾對喀瓦山進行過地質(zhì)勘察,當時主要是展開對和田玉礦脈的普查工作,初步認定這座山為儲藏量極為豐富的蛇紋石礦,但一直未予開采。在勘察時發(fā)現(xiàn),的蛇紋石礦有被撬鑿的痕跡,有人認為,可能是古代游牧于山間的部族取石筑建石屋。據(jù)所開采的礦體遺址觀察,礦石質(zhì)地明顯優(yōu)于相鄰的礦體,因而推測,有人曾于此開采過礦石。但這只是一種假設,因為在采玉人中沒有聽到此類的傳說,況且,馱工的祖輩們也沒有哪一個將喀瓦石馱運下山,而喀瓦石的流向也不見于任何文獻記載。采玉人認為,開采喀瓦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一條貫穿南北的克里雅河河道,就是山中的喀瓦石自然鋪成的。

但我仍舊對這座嵌滿青草的喀瓦山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并樂此不疲地以石叩擊礦體,音質(zhì)雖不如和田玉那般琳瑯美妙,卻也悅耳動聽。

喀瓦山坐東朝西,綿延十余公里,相對高度三百米左右,海拔高度3780米??磻T了高峻的群玉之山,喀瓦山并不引人注目,根據(jù)以往相關資料的記述:“蛇紋石,包括纖蛇紋石、鱗蛇紋石和葉蛇紋石三個同質(zhì)多象變體。單斜晶系,通常成致密塊狀,一般由橄欖石經(jīng)熱液蝕變而成?!逼渲匈|(zhì)地細密、顏色鮮艷的俗稱“岫巖玉”。

據(jù)以往地質(zhì)勘察資料分析,喀瓦山處于地質(zhì)區(qū)域變質(zhì)帶,受接觸變質(zhì)作用及熱液變質(zhì)作用成礦,屬接觸帶形成的交代礦床。玉化蛇紋石成礦物質(zhì)條件比較復雜,同種礦物在不同條件下的成因及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喀瓦山玉化蛇紋石與岫巖玉在礦物標型特征上大體相同,但喀瓦山玉化蛇紋石成蠟狀光澤,透明度好,色相以白色為主調(diào),手感、細膩,且儲藏礦體完整,質(zhì)地明顯優(yōu)于岫巖玉。

參考以往礦產(chǎn)普查資料,以及此次實地踏勘觀察結(jié)果,于田縣境昆侖山中山區(qū)克里雅河以東為玉化蛇紋石主要的分布區(qū),喀瓦山玉化蛇紋石礦床是迄今和田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儲藏量最大的礦區(qū),初步評估儲藏量幾十億噸,極具開采遠景。按傳統(tǒng)的對具有一定開采價值的礦床以地域名命名的慣例,產(chǎn)于東北遼寧省岫巖縣的蛇紋石冠名以“岫巖玉”;爰以為章,喀瓦山屬于于田縣阿羌鄉(xiāng)轄地,可將該區(qū)域所產(chǎn)玉化蛇紋石命名為“阿羌玉”。這一命名的意義在于同岫巖玉嚴格地區(qū)隔,并不汩沒一萬年來巖居穴處的阿羌人對守護阿羌玉所作的付出。

自今而始,阿羌玉可作為工藝玉材極大限度地滿足國內(nèi)工藝雕刻的需求,尤其是將成為大型雕刻玉材的產(chǎn)出基地,其中,色彩鮮艷、質(zhì)地優(yōu)良的阿羌玉,可雕制成精美的藝術品。

以我之奢想,在昆侖山中就地取材阿羌玉,于云霧縹緲之巔,壘筑齊天玉闕數(shù)座,真實再現(xiàn)偉大詩人屈原一生為之“上下求索”的仙境,讓企慕群玉之山的人登高凌云,流連其間,那般“一覽眾山小”的氣概,一定是很壯觀的。

聳立綠野間的一座山,宛如一條完整延長的阿羌玉礦帶,沿著這條礦帶布滿了奇形怪狀的礦體。受地質(zhì)第三紀冰川作用,巨大塊狀的礦體被磨蝕成光潔平滑的玉床;留在一塊塊礦體平面上的泐紋,像是人工雕琢的棋坪;出露地表礦體上的橢圓形淺臼,積滿一汪清水,渾似未曾濡墨的硯池。在一處礦體的下方,有一圍壘砌的玉墻。早年間,這一帶曾是雪豹、狼群出沒的地方,牧羊人為防止羊群受襲驚散逃逸,構(gòu)筑了這道世上最昂貴的圍墻。如今,山里的野獸日漸稀少,羊群隨處棲息,這處圍墻也就成為牧羊人惟一的象征性建筑。

距圍墻不遠的岔路口,有一座三角形的玉壘,那是牧羊人的路標,牧羊人的去處隨季節(jié)而改變,路標的指向也因時而變化,年復一年,路標已有齊腰之高。

秋暮時節(jié),牧羊人陸續(xù)下山,山中只剩下一戶牧羊人家,這戶人家父子倆人,正分別在兩面山坡將羊群驅(qū)趕到谷地。漫山白色的羊只像滾落的白玉一樣朝山下涌動,個別行動遲緩的羊只,不緊不慢地沿著緩坡尾隨其后。驅(qū)趕羊群的是一個牧羊少年,同所有的牧羊人一樣,手中握著一條拋擲石子的革帶,不停地將石子甩在落伍的羊只身上,并不時地打著呼哨召喚走散的羊只。因為每年放牧歸去時,粗心的牧羊人總會將散佚的羊只遺落在山里,而一個細心的牧羊人可以從遍野的羊群中分辨出他所要尋找的羊只,顯然,這是一個合格的牧羊少年。

站在我面前的牧羊少年略有些拘謹,雖然只有16歲,卻顯得比山下的孩子成熟。牧羊少年的名字叫雅勒昆,意思是“火焰”。雅勒昆與所有的牧羊人成長經(jīng)歷一樣,從小就跟著父輩學會了放牧羊群,和他的父輩不同的是,雅勒昆在阿羌鄉(xiāng)中學完成了九年學業(yè),接替了年老的爺爺,隨父親入山放牧。

牧羊人和采玉人入山的季節(jié)相同,5月間將羊群趕入山中,沿著河谷從春牧場轉(zhuǎn)場到夏牧場。海拔2700米至3800米的山谷地段是水草豐美的牧場,但在其中的一段較為陰濕的谷地,卻不適宜放牧,為此,在高處的秋牧場放牧時間最長。牧羊人與采玉人的馱隊關系十分融洽,情同一家。牧羊人所需的食品都是靠馱隊運送的,而玉山上的采玉人和馱隊的肉食則由牧羊人供給,每當玉山上的采玉人食物匱乏時,都會在山間就近求助于牧羊人,這種相濡以沫的生存關系從古延續(xù)至今。

隔河對岸的山腰間有一排牧羊人秋牧時寄居的洞穴,距洞穴不遠的山道上徘徊著八九只山羊,也許不知道主人已經(jīng)下山,遲遲不肯離去。有一只小羊試圖從巖頂跳回山道,不料垂直跌落到下面突露出的巖臺上,陷入進退不得的絕境,騷動不安的羊只排列在巖頂之上,山谷中小羊“咩咩”地凄叫聲,讓人聽了揪心。雅勒昆蹙緊眉頭望著自己的羊,神色憂郁而又無可奈何,任何一個牧羊人都無法將小羊從絕壁斷崖中拯救出來,這種場面比野獸獵殺羊只更為慘烈,而這一幕情景山中幾乎年年發(fā)生。

一只大膽的山羊向斷崖下移動,雅勒昆說,那是一只母羊去營救它的孩子,母羊先是在距離巖臺兩米的地方觀望小羊,最終縱身一躍跳進了突露的巖臺,此刻,所有的人都為這只羊的奮然一跳而動情。

山里生靈的感情超出了我的想象,只因看慣了草原上怡然徜徉的羊群。母羊不會懂得不可為而為之的道理,僅僅出于動物母性的本能,動物的悲劇在于它的本性超過本能極限的行為,給人留下的不止是感動,還有人性化的思索。

雅勒昆在耐心地等待,直等到巖臺上的小羊不再凄叫,巖頂上其余的羊便會離去。雅勒昆告訴我,他曾目睹過墜落斷崖上的兩只羊,饑餓時相互吞噬對方身上的毛,直到相泣凍餒而死,最后變成和巖石一樣的顏色。雅勒昆自責沒有學會吹奏牧笛,他的爺爺有一支用阿羌玉琢制而成的三孔玉笛,每當爺爺吹奏玉笛,羊群就會圍攏在他的身邊,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今天這種情景。

第二年的春天,紫色的馬藺花遍山開放,牧童雅勒昆會趕著羊群入山,最終還要來到喀瓦山,一段難忘的憂傷,將以委婉的玉笛聲向喀瓦山傾訴。

《旅游》咨訊:

烏魯木齊每天有三個航班飛至和田,票價:1400元。

和田不通鐵路,進出只有依靠飛機和長途汽車,315國道經(jīng)過和田。

烏魯木齊每天有十二車次的長途客車直達和田,票價:260―360元之間,根據(jù)不同車型定價。長途客車行駛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沿途有眾多景觀。由于和田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大部分景點都在沙漠之中,所以往來各景點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租車。

和田三大寶:玉石、地毯、絲綢。如今和田依然可以看到古老的傳統(tǒng)扎染工藝“艾德萊斯綢”作坊。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和田地毯,深受國內(nèi)外游客的喜愛。

和田民族風味小吃有: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還有和田的核桃,薄皮個體大,是新疆最好的核桃。

和田地區(qū)旅游定點賓館、酒店11家,擁有中低檔套間、標準間共1109個床位;設立國際旅行社1家,可提供英、日、俄、漢、維五種語言的導游服務。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