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會感恩書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合理選擇練筆內容,切實提高小學語文練筆的實效性?結合平時的教學,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精心設計練筆的內容:
一、有效抓住課內讀寫結合點,實現閱讀和寫作的雙提高
(一)仿寫,由課文學寫作
閱讀教學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主要陣地。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從閱讀教學入手。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文本為例,《泉城》一課,就是很好的寫景文章。課文先總起概括介紹濟南的七十二泉,這些泉的主要特點,再抓住重點,主要介紹珍珠泉、五龍?zhí)?、黑虎泉和趵突泉,最后再概括總結濟南的泉水天下聞名。在分別介紹各名泉時,又按照位置、大小、主要特點的邏輯順序,把各泉向讀者一一展開來寫。這樣的總分總結構和位置、大小、特點的邏輯介紹順序,讓同學們明確了景物介紹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學習這一課后,我直接讓同學們利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寫作方法,描寫學校的美景。實踐證明,這種方法還比較有效,一部分學生能夠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介紹學校景物,并能抓住重點,按一定順序具體介紹典型景物。
(二)賽寫,由詞語積累學寫作
小學語文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有“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的要求。因此,我在指導學生標畫出課文好詞好句的同時,引導大家學習靈活使用優(yōu)美詞句。所以,我開展賽寫系列活動,就是寫一段話,能夠恰當的用上課文中學到的詞句。通過賽寫,既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鞏固了對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密切聯系課外生活情趣點,提高表達和展示的欲望值
生活從來都是寫作的源泉。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因為“巧婦”也需要“有米之炊”。而讓學生有話可說,重要的一點,就是密切聯系課外生活情趣點。
(一)親身參與,激發(fā)表達欲望
我校開展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動,就是很好的生活素材。每月,學校為當月過生日的師生過集體生日會。在生日會上,學生表演節(jié)目,老師為同學們分發(fā)蛋糕和食品。會后,讓同學們寫感恩作文,然后推舉出優(yōu)秀習作,分發(fā)生日贈書。這樣,學生們親身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愛,怎能不文思泉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呢?
(二)接軌節(jié)日,促進展示提升
近年來,西方節(jié)日的慶?;顒?,在我國有愈演愈烈之勢。例如,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jié)。這一天,各商家大搞節(jié)日經濟,老師也應及時接軌節(jié)日文化,引導同學們學會感恩,學會感謝。所以,感恩節(jié)前一天,我讓同學們寫感恩作文,讓同學們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謝。這樣,當同學們大聲的讀出自己的謝意時,他的展示欲望被激發(fā)。他的寫作也得到了提升。
三、積極順應學生成長特性點,注重學習和成長的雙重性
小學時段,正處于孩子們生理和心理成長的拔節(jié)期。尤其是到小學中高年級,孩子們變得更加注重在同學面前的形象,更加的愛面子,有煩惱、有心事不再像低年級那樣給老師說,這時,有的表現出了一定的叛逆心理。這時,老師在關注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長特性和情感需要。
(一)寫情感日記,釋放心情,儲存心事,點燃寫作激情
小學中高年級,當學生表現出有一定的心事時,老師可引導學生寫情感日記,把自己的心事,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既釋放了懵懂的心情,又儲存了青春年少的心事。如果老師再加以渲染,告訴同學們,如果大家認真寫,努力提高,可以嘗試寫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如果信任老師,可以讓老師當你的第一位忠誠的讀者。這樣,孩子們的寫作激情怎能不被點燃呢?
(二)用書信傳情,抒寫意見,表達建議,緩解情緒對立
一、 感恩節(jié)活動主題:
“心存慈孝快樂成長”兒童音樂演奏會
二、 感恩節(jié)活動目的: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祖先們?yōu)槲覀兞粝铝撕芏嗟母卸鹘陶d,“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面提升孩子們的思想素質。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自然、感恩社會、感恩身邊的一切。本小區(qū)決定舉辦首屆感恩節(jié)音樂演奏會,將提供讓孩子們展示及鍛煉自己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增加孩子們對感恩的理解。也是共同構建我們的和諧社區(qū)。
三、 感恩節(jié)活動時間:
2015年11月25日
四、 感恩節(jié)活動地點:
五、 感恩節(jié)活動形式:演奏會和感恩互動。
六、 感恩節(jié)活動內容:
1、感恩氛圍的創(chuàng)造。兒童音樂演奏會。
(1)由感恩音樂串成?!陡卸鞯男摹罚缎貘f愛媽媽》,《好媽媽》,《只要媽媽露笑臉》,《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等。
(2)全場的人共同學習《感恩的心》手語歌,在優(yōu)美的旋律當中感受真誠,在舞動的節(jié)奏中感受世間的美好,體會感恩。
2、“感恩信”匯親情。組織孩子們給父母寫一封信或一張感恩的卡片。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熱情高漲的氛圍中,將自己的心里話用書信向父母盡情表達。讓父母也知道,孩子們長大了,懂事了。讓父母與孩子的心更加貼近了。讓孩子們學會珍惜,學會將心中的愛表達出來。
3、一張感恩卡片。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身邊的一切,感謝施恩于己的人。制作一張卡片,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寫下自己所感恩的人或事。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加貼近。
七、 活動對象:
本小區(qū)業(yè)主
八、 感恩節(jié)活動主辦單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信息技術學科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學生的重要保障。通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在信息技術課中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來落實信息技術課程的情感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利用記事本、Word等軟件適時和學生進行書信交流
雖然傳統的書信交流似乎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在情感溝通交流方面的強大生命力。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記事本和Word是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兩個基本文字處理軟件,我在學生學習和使用這兩個軟件的時候,就經常讓學生通過它們給我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學期結束后,讓學生寫學期總結,分享體會和收獲。
一般在考試之后的那節(jié)課上,我會通過記事本給學生寫一封信談我自己對考試及分數的看法,然后讓學生寫一封信談心中對考試和分數的看法,并希望學生能把這當成一個宣泄和釋放心理壓力的渠道。學生很珍惜這個機會,把心中埋藏已久的苦悶心情傾訴出來,很多學生在信中說了因父母和老師對考試的要求太高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煩惱和壓力;也有學生表示會正確看待成績,會化壓力為動力。不管怎么樣,這樣傾訴以后,學生的心情好多了,也許這樣做并不能在實質上幫學生什么,但通過師生之間的書信來往,給了學生一個傾訴的渠道以及心理上的安慰。
利用課堂剩余時間進行面對面的師生交流
由于課程特殊的原因,信息技術課總會有大量的學生練習時間,這段時間教師似乎可以“輕松”一下。但如果把這段難得的空余時間利用好,根據學生信件中反饋的內容給予針對性的回復,可能效果會更好。
一般在學生給我寫信后,我會在閱讀信件的基礎上將共性的問題整理后給學生一封公開的回信,對學生的疑惑和不解進行回答和針對性建議。而對于不便于在課堂上公開回答涉及個別學生的私密性問題則采取利用課堂剩余時間進行一對一面對面交流溝通。我在上完課或學生練習時讓學生按事先準備好的順序來辦公室單獨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想法,詢問他們有什么需要老師幫助的,最后給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希望。很多學生私下對我說,這種方式讓他們覺得很意外,也很受用,因考試壓力造成的焦慮感好多了。
學生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考試焦慮,源于家長和老師對考試的期望過高。所以,我利用校訊通不定期與學生家長及班主任交流,幫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讓家長、教師為學生從心理上減負,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和土壤。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學生跨時空、無距離交流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催生了各種新式交流方式,如電子郵件、QQ、微信、手機短信等,這些手段都可以用來和學生進行交流,讓時空和距離都不再成為師生交流的障礙。例如,我在上學期放寒假前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yè):要求學生在過年前給科任教師發(fā)送電子郵件或手機短信或QQ留言,借此表達自己對教師的新年祝福之情。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讓學生鞏固和復習了電子郵件、QQ等信息技術知識,學以致用;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交流、學會感恩、學會交往,體會人與人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及感受由此帶來的愉悅感。在學生上交的這份特殊寒假作業(yè)中,有學生在郵件中表達了自己對信息技術課的收獲及對我的感激之情;有學生通過QQ把家里發(fā)生的事情講給我聽;還有學生把他在老家過年時拍的照片做成PPT通過電子郵件傳給我,讓我了解她家鄉(xiāng)過節(jié)時的風土人情和家鄉(xiāng)風貌。
通過這種特殊的信息寒假作業(yè),讓學生把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學會與人交流和分享,這種思想上的交流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引起了師生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利用網絡視頻欣賞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學生一般都喜歡看網絡視頻,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網絡小視頻非常適合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欣賞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我在學生月考之后的一節(jié)課前播放了《我想成為站在路邊鼓掌的人》這個網絡小視頻。視頻中的內容觸動了學生,他們看得非常認真,還有同學掉下了眼淚。
一、班主任要不怕煩,做祖輩家長的引導者
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和家庭,往往由祖輩來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因為隔代教育,許多祖輩家長對孩子比較溺愛,缺少對家庭教育的科學認識,只知道讓孩子吃飽穿暖,有什么要求盡量滿足,導致一些問題學生的出現。
因此,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都要尋根摸底,了解班級新留守兒童有哪些,其家庭狀況如何,學生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如何,家長的聯系方式等,并做適當記錄。
尤其是對祖輩家長帶小孩的情況,我會經常開展“隔代家庭教育培訓” , 教給他們家庭輔導和教育的方法,比如如何正確看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們需要讀什么書,如何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并督促進行,哪些是安全的行為等等,讓他們不僅要保證孩子吃飽穿暖,還要督促孩子搞好學習 ,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
二、班主任要不替代,做學生與父母之間交流的促進者
新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 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獨”問題, 需要學校加強與孩子親人密切聯系和溝通, 形成關愛新問題兒童的工作合力。班主任的關愛不能替代孩子與父母的親情。
我在原先任教的六年級曾經做過“書信寄親情”系列活動,起因是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新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這樣的兒童缺少有效地家庭教育,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時間錯位,顧此失彼。讓這些孩子和父母經常溝通成為我的重要工作內容。
一次一個家長的短信讓我有所頓悟,他的孩子有一段時間迷上了打游戲,那位家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但他一直未能抽出時間和孩子好好地談心,所以寫了一封信給我。他在信里談了自己工作的艱辛,又提及自己的孩子讓老師費心,很是抱歉,懇請老師多教育督促孩子。我把這封信在一次晨會課上讀了一遍,結果對孩子的心靈震動非常大。
由此,我在家長會前夕,發(fā)動班級孩子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談談班級的事情,談談自己的學習,甚至談談父母回來后和自己的娛樂活動安排。我也給每位家長發(fā)了短信,請求他們認真對待孩子們的來信,用自己的耐心去寫回信。我發(fā)現,很多孩子和父母當面都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在信里,他們都做了很好的傾吐。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書寫的作用,我把孩子們寫得好的信,在家長會上讀給父母親聽,孩子在信里表現出的成熟、懂事,讓父母刮目相看。我把家長寫得好的,在班級里讀給孩子們聽,父母親工作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期望,使孩子深受觸動。
后來,我把這件事情作為一項班級特色保留了下來,每次我都要選出“最真實流淌心聲的書信”,在班級交流,選出“最有改變成效的同學”,并加以表揚。我讓孩子們把自己和父母的書信好好珍藏,作為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反思我的這段工作經歷,我總感覺到,在交流中,學生一點一點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干些什么,為了什么,一點一點地學會表達自己感恩的心情,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家長除了詢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之外,也一點一點地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交了什么朋友,有什么趣事,而不是簡單的“吃得好不好?”、 “考了多少分?”。
三、班主任要不放縱,做學生勵志主題教育的組織者
新留守兒童的教育由于缺乏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學校的主渠道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在日常教育中以下幾個方面特別需要重視:
1.榜樣教育。其實, 在新留守兒童的群體中,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自覺性強, 自立能力突出, 在道德品質和學業(yè)上出類拔萃。我們發(fā)現了這些苗子, 就樹為標兵, 以榜樣帶動全體, 以個體促進整體, 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
2.感恩教育。新留守學生因為學校特別重視, 比一般學生備受老師關愛,在家庭里備受祖父母疼愛。在這眾多的留守孩子中存在這樣的不良傾向: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 只知索取, 不知奉獻; 只知攀比, 不知回報; 只知被愛, 不知責任。為此,我們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 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樹”, 讓學生感知父母養(yǎng)育之恩, 感知教師教誨之恩, 感知同伴幫助之恩, 感知社會關愛之恩。
3.自主管理教育。學校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管理作用, 讓他們從單一被管理者成為管理者。一是自主規(guī)劃, 引導學生描繪人生理想,中、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撰寫每日學習和生活計劃,描述我的理想,讓孩子有追求、有目標;二是鼓勵自我評價, 讓學生用各種方式, 站在不同的角度對自己的行為、思想、學習、生活進行反省,并不斷改進。
四、班主任要不忽略,做學生心理需求的溝通者
某篇文章曾經指出新留守兒童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現為:一是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說話,不愿與人交流,心情郁悶、悲觀、消極,缺乏自信;二是存在自卑、猜忌、逆反等心理,常常出現過激行為;三是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沖動易怒,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將小事升級,故意滋事,打架斗毆,沾染上不良的習氣。
但《關心下一代周報》在一次調研中也發(fā)現,新留守兒童的心理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問題嚴重,關鍵是我們要注意及時觀察、發(fā)現、引導。
常見的措施有:成立班級學習小組,讓同學們互學互幫,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以幫助,比如經常為學生買學習用品等;定期與學生情感對話,詢問近期家庭的情況,有什么特別的需要。
關鍵詞:感恩教育 基本道德 知恩 報恩 施恩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講求的“忠、孝、節(jié)、義”等思想引發(fā)出感恩意識,并以此作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的基礎。儒家文化將其最大化的滲透于政治、社會、家庭等各個層面,成為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華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案卸鳌币辉~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忠孝雙全”、“望云思親”、“上書救父”、“彩衣養(yǎng)親”等關于感恩的故事。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淳樸民風。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儒家經典著作中感恩的準則也比比皆是。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對“報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沒有感恩意識,就喪失了做人的起碼道德。
“百善孝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這樣動人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其次是感恩師長與朋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是說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尊敬師長;鄰里朋友給我們幫助與關懷,我們要報答眾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誼。
感恩師長、朋友是立德之本。推而廣之是感恩社會與祖國。“天下之本在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往今來,精忠報國的例子不勝枚舉。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和祖國給予我們和諧安定的良好環(huán)境,我們自然要回報于社會,感恩于祖國。最后還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賜予我們澄澈的藍天、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資源和空間。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二、中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當前,一些中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問題較為突出。他們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雨露,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環(huán)境;面對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贍養(yǎng)觀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著別人帶給自己的快樂,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在處理人際關系中以“我”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與人為善,只知被愛,不知回報。雖然表現各異,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報恩”。實質是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極端利已主義、個人至上思想乘虛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學生道德理念的嚴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們認為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難辭其咎。
1、備受呵護的“獨生代”——影響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現在的中學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從小生活條件優(yōu)越,被父輩祖輩百般呵護,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獨尊”的自私心理。在他們的人生觀里,“我”永遠是第一位的,其他人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著社會的財富、他人的關愛,對他人的感受,表現出來的卻只有冷漠。家長也忽略了對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記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長此以往,孩子認為父母奉獻、自身索取乃力所當然,絲毫沒有內疚之感,更會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根本沒有感恩之類的情感意識和體驗。
2、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導致道德缺失的社會因素。
社會處于轉軌換型時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戰(zhàn)。人們普遍太關注自我,不在意與別人的關系,也不在意社會的發(fā)展,漸漸地淡忘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經濟發(fā)展,生活優(yōu)越,中西文化碰撞,傳統新潮交繪,其中一些不良現象、無德行為,對中學生起著無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質降低,感恩意識喪失。隨著人們精神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各種媒體、網絡給中學生提供的思考問題的參照與過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們心中覺著“優(yōu)秀傳統是老古董了,無價值了”。此外,社會上各種腐敗之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各種消極思潮,不斷侵襲與沖擊中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辨別能力受到極大影響。
3、功利教育體制下的“半成品”——忽視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現在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著高考指揮棒和社會就業(yè)的壓力,在“上學就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就是為了好就業(yè)”的功利心態(tài)的促使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多看重學業(yè)成績,忽視學生品德教育。在這種極端功利心態(tài)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脫離,“人”和“才”脫節(jié),全才不濟,教育缺失。中學生對身邊的生活與小事情缺乏感受,體驗不到“感恩”的情緒,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學會為他人著想、去關心他人,也就不具備感恩之心。
三、中學實施感恩教育主要三個層面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的行為,并通過認知過程、情感過程,進而外化為人的實踐行為這三個層面來實施感恩教育。為此,西安高級中學做了大量的實踐。學校始建于清崇化書院,迄今已有116年文字可考的歷史,魯迅、朱自清、李儀祉、于右任等大師先賢曾在此執(zhí)講學,學校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使“重德興化”的優(yōu)良校風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學校以開展校園“感恩文化周”為平臺,以“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為主線,大力開恨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開展校園感恩文化教育活動”。
1、從認識層面培養(yǎng)學生感恩于心。
道德認知是對外部規(guī)格的構建,感恩意識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恩”,體會“恩”,讓學生認知到也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給予、社會的氛圍、祖國的培養(yǎng);小而言之,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導、大眾朋友的幫助和付出,點點滴滴都是好無功利的給予。教育者可以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蘊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課堂中去,點撥學生之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例如:我們學校每年都把三八婦女節(jié)所在的周定為感恩文化周,在活動中,以班級為主體召開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諸如感恩詩歌朗誦會、感恩文化故事會、觀看有關感恩的電影、電視,邀請家長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親子會”等,以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
2、從情感層面陶冶學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認識處于動力狀態(tài),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梢酝ㄟ^開展發(fā)表感恩宣言、寫感恩家書、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同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感。
例如:在學校的感恩文化周里,我們組織學生以校園為場所,大膽表白感恩之情,營造豐富多彩的感恩氛圍。在校學生會的倡議下,要求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出各種各樣精美的感恩卡,鄭重地寫上各種表達感恩的話語:感謝老師、感謝班主任、感謝學校領導、感謝同學、感謝食堂的師傅、感謝公寓管理員、感謝校園清潔工。并把這些五彩斑斕的感恩卡懸掛在美麗的校園。同學們觀看后,采取多種形式予以響應,有的班級寫感恩信,張貼在校園;有的班級制作大的橫幅懸掛在校園。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校也可以向全體師生寫感謝信,感謝老師的辛勤工作,感謝學生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等,整個校園到處充滿濃濃的感恩之情,師生的心靈在此時得到了升華。
同時,以信件為載體,傳遞愛的信息,讓感恩之情插翅遠飛。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班主任組織學生給需要感謝的人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從未表達的感情,封封載滿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插著溫馨的羽翼飛向了家庭、學校和社會,迅速得到了來自各方的強烈反響。媒體電臺紛紛到學校采訪,不少家長給學校打電話或者親自寫信,感謝老師對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謝學校開展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有位家長這樣說:“在通訊發(fā)達的今天,書信這種傳遞愛的方式已經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沒有收到書信,今天收到了兒子的信,真的太激動了?!边€有一個家長拿著信到學校,激動地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都不跟我們說話,前幾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觸很多,孩子在信中對我們的教育方法、處事做人等提出質疑,我們終于明白孩子為什么和我們有抵觸情緒,也認真的給孩子寫了回信,現在我們溝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樣的交流平臺?!?/p>
3、從實踐層面引導學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實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孝祖國,回饋社會。要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報恩,不能超過社會道德和法律許可的范圍。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教育者要注意言傳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爸切兄迹惺侵伞?。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之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
首先,學校開展的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qū)活動。在活動中,組織學生志愿者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學校,請校醫(yī)對他們進行體檢。同時組織學生志愿者深入小區(qū),幫助老弱病殘者,用行動和歌聲表達對他們的關愛之情,把盲啞學校的學生請進校園,和他們同臺演出,向他們捐款、捐書,傳遞愛的溫暖。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我校感恩活動由校園延伸到社會,起到有效的宣傳效果。
其此,號召學生主動將這種感謝之情化成日常行動。倡議“四個一”:每周主動打掃一次家里的衛(wèi)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發(fā)一個信息等,來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謝。學生志愿者每月走進小區(qū)為小區(qū)居民服務,幫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間、端茶送水。在這些活動中,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場景,一句句動人心弦的話語,一個個真誠會心的微笑,都成為“感恩”這首主題歌中最強有力的音符。
20xx感恩母親節(jié)活動方案范文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5月13日是母親節(jié),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讓學生了解母親為自己成長所付出的艱辛,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開展“母親節(jié)——傾聽、傾情、傾訴”感恩活動。
一、指導思想
把學生中鮮活、感人的母愛事例,廣泛傳播,教育、引導學生珍愛母親,珍惜母親,明白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發(fā)奮學習,真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二、活動安排
1、各班通過班會活動廣泛發(fā)動學生搜集感動自己的有關母愛的真實故事,通過征文、講故事等形式,讓學生去感悟到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艱辛,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體會母愛的真正內涵。
2、引導學生積極“感恩”實踐活動,讓母親感受到孩子們所帶來的那份舒心、稱心和開心。隊員們也感恩于母愛的春暉,體驗到弘揚孝敬美德的重要,從小樹立起那份應盡的責任。從而培養(yǎng)學生關愛家庭,敬愛母親,孝順母親的好品德。
三、具體活動方案方案
1、為母親捶一捶背。
2、為母親洗一洗腳。
3、為母親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
4、向母親道一聲溫馨的祝福。
5、送給母親一個深情的擁抱。
6、送給母親一份自制的小禮物。
7、給母親唱一首反映“母愛”歌曲。
8、給母親寫一封感謝的信。(全班交流后,2—5年級每班上交一封。)
9、搜集一句關于母愛的格言(每班上交2句)
四、活動要求
高度重視——各班要以此活動為契機,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強勢開展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活動;加強宣傳——要充分利用手抄報、書信、網絡、賀卡等文化陣地,把精美的母親節(jié)心意卡、感人的母愛故事,通過宣傳,展覽,形成濃厚的感恩教育氛圍;注重實效——要全方位,多層次的開展此活動,在此基礎上,可將感恩活動的內涵,進一步延伸,教育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感謝與關懷他人,學會與同學和睦相處,了解體會父母師長的辛勞,懂得助人以及回饋他人,培養(yǎng)感恩的心,做一個感恩的人。
20xx感恩母親節(jié)活動方案范文2一. 活動背景: 五月份得第二個星期天,作為一個向母親表達愛的節(jié)日,往往被快捷的生活節(jié)奏所代替,出于自身的不善表達,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 什么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這樣的一個節(jié)日, 我們希望人們能放慢生活的節(jié)奏,與我們一起,來共同表達對母親的愛以及祝福。
二. 活動主題:愛在心中,感恩更美。
三. 活動地點:成棟學院,中央廣場(待定)
四. 活動時間: 5 月 10 號到 14 號
六.活動流程:
一.校內部分:
(一).“感恩母親樹”
1. 5 月 10 號用彩燈彩帶裝飾好“母親樹”并在當晚點亮“母親樹” 。
3. “母親樹”5 月 10號到 14號從晚上六點持續(xù)點亮到 11 點半。
二.校外部分:
(一). “感恩母親樹”:活動內容大概與校內一樣。但是“母親樹” 有商家提供 。 (二). “美麗媽媽街頭留影” 5 月 13 號當天活動在中央大街設點,商家 : 準備好即影即出的照相機,為經過廣場的帶著小孩的媽媽在母親樹前免費拍照, 拍完后一張貼于我們之前準備好的墻板上,另一張則留個媽媽做紀念。
(三). 親情電話連線”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為在外務工人員和在外地讀書的學生們提供一個便捷的表達愛的 方式,活動當天將在中央大街兩個入口設點,由商家提供10 部手機,免費讓他們打電話聯系自己的母親送上祝福。
七. 活動前期準備:
1.4 月 14 號前將策劃書交給外聯部,聯系商家。聯系電影放映商家。
4.5 月 4 號前策劃部準備好相關道具材料,聯系好場地
5.4 月 25 號前聯系好特校方面。
八.資金預算:
2.母親樹祝福書簽:500 張 2. 500*0.5 元=250 元
3.宣傳費用(三條橫幅,兩條是用于校內,一條是校外活動現場.7 張宣傳海報: 四張校內三張校外):橫幅:3*60=180 元
4.親情小靈通由商家提供
5.貼相片的展板也由商家提供 海報:6*30=180 元 小計:360 元
6. 即影即出照相機:商家提供
7.流動資金:200 元 7. 共計:1010 元
20xx感恩母親節(jié)活動方案范文3一、活動背景
五月,陽光燦爛、暖風拂面,那是因為在這親情融融的季節(jié)里,我們有一次迎來了“母親節(jié)”。母親,多么神圣而純潔的字眼,叫一聲媽媽,是那最純真、最動人的原始蘊藏。那是我們對母親最深切的呼喊,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這樣的一個節(jié)日,我們希望人們能放慢生活的節(jié)奏,與我們一起,濃情五月,感恩媽媽。
二、活動名稱:愛撒滿人間,感恩母親節(jié)
三、主辦單位:藥學系團總支
承辦單位:藥學系團總支青年團
活動對象:藥學系團總支全體成員
四、活動時間:20xx年5月13日
五、活動地點:步行街、街道、人口密集的地方(雙匯廣場)
六、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工作
A、聯系各商店做贊助商
B、做好宣傳
C、提前安排好各成員任務
D、打理好一切,校報記者對活動過程全面記錄,做新聞材料
2、活動當天
A、早上8:00在4號樓前集合
B、點名宣布活動紀律,出發(fā)
C、給帶著孩子的媽媽打招呼,送祝福,母親快快
D、把鮮花給孩子,讓孩子獻給媽媽
E、美麗媽媽街頭留影
3、后期活動
A、負責人對活動進行
B、把照片沖洗后公示
C、參與者寫活動心得
七、所需物品:
志愿者帽子20頂,鮮花20束;相機1部;團總支旗1面
八、經費計算:
鮮花由贊助商贊助,條幅100元(盡量爭取贊助)
九、細節(jié)及要求:
關鍵詞:發(fā)掘;語文資源;嘗試
很多偏遠農村初級中學,長期以來,學生學習語文基本上是“課本+課堂”模式。盡管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地位不可否認,但絕不是唯一途徑!語文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所謂“三中心”的舊教育觀念,早就被人們從理論上予以否定。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孝純先生提出的“大語文教育”觀,提倡語文教育要聯系社會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現代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使語文課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打破以往封閉式的格局”。我們認為,這是讓語文教師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把語文學活的指導性理論。更何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又從“法規(guī)”意義上對語文教育提出了要求。
為此,我們以《農村初中語文課外學習資源的發(fā)掘與利用》課題研究為契機,從學生的生活中發(fā)掘語文學習的各種因素,把學生在生活中的許多不自覺地運用語文工具的機會,變成自覺的、有意識的語文能力訓練;并設法為學生設置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做有心人,主動尋找語文學習的各種時機(包括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德育活動時),積極地把語文課堂教學中學到的東西在生活中進行有意識的實踐。
2012年下半年,課題研究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現將我們這一階段所做的一些嘗試性工作做個梳理,以期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指導。
一、利用網絡等媒體開發(fā)學生的語文課外資源
1.利用多媒體誘發(fā)課外閱讀興趣
我們利用網絡資源做成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做聽書場節(jié)目,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文學名著的認識由“聽”而來,對這些名著產生“讀”的欲望也就因此而起。
2.讓網絡閱讀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新途徑
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fā)以網絡為代表的語文課程資源,拓寬學習空間,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所需信息。而大容量、快節(jié)奏、多元化正是網絡文獻的最大特點。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免費圖書館”,閱讀了不少文學名著,使學生在自主選擇的閱讀內容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得到了熏陶。
3.利用網絡影視(還有非網絡的電影電視)語言讓學生掌握文學語言
既讓學生從電視、電影中收集使用成語或者精妙簡短韻味無窮的廣告詞,并能活學活用,豐富作文語言;又從電視電影里收集經典臺詞,通過仿寫的方式積累語言素材,還通過觀看電影電視,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4.組織學生參加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網絡“世紀金榜全國校園文化活動之學會感恩書信大賽活動”
此項活動,學生參加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參與率高,我們這個僅有四五百學生的初級中學就有48人分別獲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12人。還有多篇學生書信入選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系列叢書。
5.組織學生參加教育部語用司開展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2012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初中組)
引導學生在學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受中華經典的獨特魅力,領悟中華文化的思維智慧,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二、引導學生開展閱讀報紙雜志活動
閱讀報紙雜志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新學年以來,我們在征得家長支持的前提下,動員學生利用自己積攢的零花錢,訂閱報紙雜志,如《語文報》《語文學習報》《初中生之友》《英語輔導報》《數學輔導報》等,要求學生安排好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十月初還舉辦了“讀報刊征文競賽”。通過此類活動,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三、舉辦主題演講征文比賽
結合德育活動,舉行了“我的安全我做主”主題演講和征文比賽,并推薦學生參加全縣比賽,分別獲得一等獎、三等獎。
四、成立吳城中學學生文學社
為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文學興趣,發(fā)掘學生的語文課外學習資源,推進本課題研究,9月中旬,我們成立了學生文學社。之后,通過舉辦文學知識講座、開辦寫作培訓班、開展學生作品征集評比活動、創(chuàng)辦社刊《蘆筍》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社務活動。
1.讓真實積淀記憶,學會觀察生活
詩人何其芳曾說過:“生活是多么的廣闊,生活是海洋?!?/p>
是的,要使學生筆下有東西可寫,教師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海洋中感受生活、積累素材。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往往會看到各具特點的人物形象,景色迷人的田園風光,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令人難忘的鄉(xiāng)土人情。習作離不開生活,它的源泉來自于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春天來了,教師可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放飛風箏,感受春風;飼養(yǎng)小動物,體會生命的珍貴;種植花草、美化環(huán)境、陶冶性情,同時把自己經歷的過程寫下來。還可寫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課堂上學會了什么,自己生活中的小秘密、新發(fā)現,家庭學校生活中的煩惱、喜悅等,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寫的開放日記。日記中的學生沒有任何遮掩,他們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最為真實,而這種真實正是個性化作文所必需的。這樣的練習,可以豐富學生的課本外延,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不再熟視無睹,像娶親送終、迎來送往的風土人情,雷電風雨、日出日落的自然景觀,就會不由自主地步入學生的生活,給他們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若要動筆,生活中耳聞目睹的大事小節(jié),都會成為學生習作的極佳素材。學生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不光印象深刻、感受頗多,更重要的是津津樂道、興趣盎然。這樣,從源頭上杜絕了習作“假、空、抄襲”的現象。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2.讓真情感動心靈,學會品味生活
僅僅貼近生活,生活并不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文章。其實文章成功的關鍵在于貼近自我的心靈。平時我發(fā)現很多學生的習作只是生活的“復印件”,壓根就沒有驚喜、沮喪、懊惱、悲傷之類的情感因素,習作主體的活力難以顯現,文章索然無味。小學生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教師應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生活中,讓學生學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還要用一顆敏銳善良的心去感受。同時告訴學生,當幫助了別人不要把別人的一個笑容、一句謝謝,當做很平常的東西,其實這里面包含著一顆感恩之心;當你受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這是生活給你無價的饋贈,細細品味,你會明白很多;當你看到別人吵架,不要當做是一場鬧劇,你仔細聆聽他們的言辭,觀察他們的動作神態(tài),體會他們的心理,你會更深入地了解某個人或某件事。學會品味、學會感動,從小要有感恩心,感受生活的艱辛、成功的樂趣、集體的溫暖、自然的情趣,讓情感的血脈貫穿習作的始終。讓學生在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中獲得激情,在對丑惡現象的鞭撻中體會義憤,從勞動中獲得快樂,從父母老師的眼睛里讀懂關愛,在和花草樹木的對話中放飛夢想……如學校組織全體師生進行感恩教育后,我引導學生搜集自己從小到大父母老師對自己關愛的事例,學生搜集的例子不計其數,“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體驗,才能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每事每物,有所想、有所悟,學生的筆端才能流溢出有靈性、有活力的歡歌。
3.讓想象張揚個性,學會創(chuàng)造生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作文的主人。教師要轉換自己的角色,不要在習作中摻雜太多自己的喜好,而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習作范圍內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愛哭就哭,想笑就笑,敢怒則怒,讓他們擁有自由的情感。情動才能辭發(fā)。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無拘無束,超越時空,思接千載。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暢想,通過多種形式的指導來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如改寫、續(xù)寫、補寫、擴寫及自由命題等,讓學生寫放膽文,說自己想說的話。習作的文體可以是圖畫、日記、記敘、說明、童話、寓言、書信等,讓學生的童心得到張揚,童真得到展示。習作的自由度大了,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寬松和諧民主的習作氛圍,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會與日俱增,他們會用想象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神奇、充滿幻想的世界。這正體現了語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語文觀。
整本書很符合它的銷售宣言:翻開本書,挑戰(zhàn)你的悟性!合上本書,確認你的坐標!這真的不愧是一位CEO贈送給青年人的禮物,看完之后,它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改變了以往對于讀書的態(tài)度。
曾經一度覺得讀書是為了那些想讓我讀書的人在讀,于自己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更談不上有什么好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整日為了讀書而讀書,不僅自我感覺壓力山大不,而且成績一直處于低空飛行階段,毫無起色。
我很欣賞楊略爸爸的教導方式,他不是老師卻勝似老師,他走進了我們青少年的心靈。他教我們人生要有理想,不可做盲目的船,那樣只會讓所有風向都成了逆風,阻撓我們前行;他教我們把磨難當成一種幸福,在自己面臨絕望時,再等一下,說不定奇跡就出現在下一秒;他教我們內心要充滿積極樂觀的因素,讓愛滿心房,時刻記住感恩生活;他教我們自信生活,對生活飽含激情,誠懇、寬容、謙虛、博學而日省;他教我們正確區(qū)分青春期愛情,讓我們學會溝通,超越平庸,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