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異地高考范文

異地高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異地高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異地高考

第1篇:異地高考范文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已達2.21億,受到異地高考問題直接、間接影響的人不在少數。一邊是隨遷子女家長群體越來越高的放開異地高考的呼聲;另一邊,則是在北京、上海這些熱點地區(qū)本地戶籍家長的擔憂與反對。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之所以難,就難在“既有要解決的問題,又有不能碰的問題?!备鞯匾堰@些矛盾處理好,在準入門檻上仔細測算好才能確定。

京滬本地人的一個普遍擔心是,一旦實行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是否會造成大量的“高考移民”,從而導致侵犯本地學生權益的問題。但知名時評人童大煥稱,這僅是為了解決隨遷子女與父母一起的權利,而非為了高考洼地的教育資源。

需要厘清的問題是,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和人們擔心的“高考移民”是不同的。所謂的異地高考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不在這個地方上學卻在這里參加高考。目前中國的高考移民,主要集中流向青海、海南等“高考錄取率高,教育水平低”的省份。譬如有向、海南等地的“高考移民”,進行“高考移民”的人,一般并沒有在這些省區(qū)接受過超過2年的教育,甚至有人接受教育的年限不過幾個月,是利用其在其它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省區(qū)所取得的優(yōu)勢來與欠發(fā)達地區(qū)考生競爭。

而“異地高考”問題,主要發(fā)生在發(fā)達省份,最集中的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異地高考”是指由于父母向發(fā)達地區(qū)遷移,子女跟著父母去一個地方,并在這個地方長期生活,要求“異地高考”者的學籍沒有問題,他們可能整個中學都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接受教育,所以受的是和京滬子弟完全一樣的教育,他們并不依靠在其它的應試教育壓力更大的省的教育經歷在和京滬本地人子弟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

分析人士認為,杜玉波之所以強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是因為目前中國的高考現狀中,存在著高考“高地”和高考“洼地”。北京、上海等地屬于“錄取率高,教育水平高”的高考“洼地”。這兩個地區(qū)正是目前要求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呼聲最高的地方。

另一個問題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權益來自于目前不平等的高考招生制度。據《北京日報》報道,2011年北京僅本科錄取率就高達58.2%,比高考大省山東、江蘇、廣東、湖北等高出10多個百分點,比湖南、安徽等高出20多個百分點。

這種不平等的教育權尤其體現在國家重點大學的錄取比例上。以2005年為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配給北京的指標就有851個,分配給河南省的指標只有171個,如果以當年人口的占比而言,北京和河南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的機會相差30倍。

在分析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改革難以破局的原因時,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呼吁,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改革需要頂層設計。

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一直在參與高考制度改革。他透露,地方政府在利用戶籍手段回避問題?!暗?,如何影響了本地考生的權益,地方政府并沒有給出相關的調研數據支撐?!庇嘘P隨遷子女就讀地高考改革的爭論,都是建立在立場和理念層面上,并沒有具體數據來支撐。

第2篇:異地高考范文

地 點:湖北荊州市沙市中學高三(7)班

主持人:王宏銳

正 方:易禹開 李沛靈 李 國 指導教師:潘 磊

反 方:孫維婧 黃瑞文 葉 凡 指導教師:肖蓁蓁

主持人: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開始,高考已遠遠超越了人才選拔性考試這一本身含義,它逐漸與每一個人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聯系。三十多年來,高考在改革與求索中前行。江西籍上??忌己L匾虿粷M滬異地高考政策,選擇輟學,成為上訪者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今年,繼北、滬、粵三地相繼出臺異地高考政策后,這一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今天,我們就“開放異地高考政策好不好”這一主題展開辯論。根據規(guī)則,先請正方一辯易禹開同學陳述觀點,時間為2分半鐘。

正方易禹開: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你們好。我方觀點是“一線城市應當放開異地高考政策”。大有益處。理由如下:一、考生與海特只是引發(fā)這場輿論紛爭的導火索,事實上,對于異地高考政策不公平的看法早已存在,而她的勇敢維權點燃了已經四瀉的思想“煤氣罐”,使這問題得以坦蕩地展現,我們有理由也有責認去揭開隱藏其后的巨大矛盾,并自覺捍衛(wèi)“占海特們”的權利;二、高考在現代社會承受了太多其不該承受的壓力,教育也是如此,走得太遠,過分地期許高考后的勝利果實讓大多數人忘了高考的真正含義.這讓我們反思:為何交納同等稅收卻不能享有同等權力?占全喜一家在上海工作7年,因“超生”這一項違規(guī),幾乎一票否決了他們的戶籍權力,既然落戶依靠打分制“票否決”的存在本身就是草率而不公的。而現在異地高考政策給了我們一個改變這個問題的契機,所以我方支持異地高考。陳述完畢,謝謝。

反方孫維婧:尊敬的主席,對方辯友,你們好。我方認為:一線城市不應放開異地高考政策。在這場輿論舌戰(zhàn)中,我們發(fā)現討論的最多二字是“公平”。我方認為“公平”二字自有千鈞之力,但理應建立在符合實際的條件之下,烏托邦式的公平如空中樓閣獨自懸空,毫無力量。舉例來說,之前中國興起的“”運動就是為了追求絕對意義上的公平,顯然時間證明了其錯誤的思想。由此看來,“公平”當是接著地氣的,任何主觀的憐憫和同情都是思維上的沖動。而目前開放的異地高考政策實際上仍有很大的限制,就像是帶著鐐銬舞蹈的人,其實際惠及的民眾必然較少。而且大多異地高考的開放政策條件仍然十分苛刻,其有效性也會隨之減弱。

正方李沛靈:對方辯友,一群戴著黑色口罩,上面印有“M”的自稱“手和認識”舉著奧特曼的手勢對準占家,高呼“上海不要外地蝗蟲”這種攻擊性的言論反映出的還在于對外地人的怨怒。因為異地高考政策明顯地觸及到了城市原住民的利益,因此才造成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隨遷子女回原籍高考的現狀。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出臺的異地高考政策正是改變這一窘境的契機。

反方黃瑞文:“資源共享”是一個聽來再美好不過的詞,但世上沒有脫離條件而單獨存在的事物,我們必須限制異地高考,這也是為了另一部分人的公平。再者,大多數人北上京南下廣,隨遷子女達27003,中西部地區(qū)生源銳減,影響的不只是一個家庭,而是一個龐大的地區(qū)。而現在的改革時間尚短,各地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依然存在,而異地高考的政策出臺步履維艱,也注定不可能會走太遠,直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正方李國:如你所說,隨遷子女眾多,而地域性的歧視使這一教育問題戴上政治色彩,若不積極推行改革,既得利益者洋洋自得,受到人身傷害的外地人心有不甘。讓我們來看看上海的戶籍制度,居住證分A類和C類,A類是提供給常住居民,C類提供給通過人才引進渠道為上海引進人才的外地人。作為民工或個體經營商,需要面對的是嚴格的打分制甚至一票否決制的殘酷現狀,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門檻”政策,實在難以逾越。眾所周知,主京、滬、粵師資力量強大,教育資源豐富,為何在提倡合作的今天不能做到資源共享?

反方葉凡: 正方辯友,現在在放開異地高考政策的情況下,很可能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將有大量人口因其誘惑而移民沿海發(fā)達城市,對人口密度本就十分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東,帶來巨大壓力。如交通、醫(yī)療、環(huán)境,這些問題隨之而來,一旦,某方面超過負荷,城市系統(tǒng)即使不癱瘓,也必將影響它的發(fā)展。綜上所述,我方認為不應該放開異地高考政策。

正方李國:對方辯友,我方認為現在開放的不完備的異地高考政策只是權宜之計。我們需要更完備的高考政策。但前提是社會的和諧與社會資源的的有效利用。但是當前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可行的方式去解決所有問題并改善這個現狀。但是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好社會環(huán)境和契機讓我們來制定一個更好的異地高考政策。

反方黃瑞文: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開放異地高考政策應該如何開放,在什么范圍內開放,向那些人開放,是局部開放還是整體開放。而在剛剛實施的異地高考改革政策中,我們沒能看到這樣一個具體而微的計劃,我想這正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正方李沛靈: 反方辯友,全國高等教育選拔性考試,其本義乃是為國為社會輸送人才,試問人才有地域之分嗎?考試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去展現他們的能力,若強行剝奪他們在受教育地參加考試的權利,這些寒窗十年的學子的痛苦誰去體諒?

反方葉凡:大城市人口惡性膨脹必然催生新的限制標準!據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統(tǒng)計,將近五分之一的網友認為異地高考無益于教育公平,要實現教育公平就必須在全國范圍內均衡的分配教育資源,改善現有的招生制度。

正方易禹開:可是現在是沒有任何政府人員為之負責的,目前來看,高考成績仍是決定學子未來道路最重要的一次考評!

反方黃瑞文:我方再次重申占海特事件是個例!而且開放戶籍制度關系到上海甚至全國考生的利益,因此是不應該倉促之間開放的的,考慮到中國國情,現行的高考制度已經滿足了全國眾多考生的要求,因此可見其有效性。因此,異地高考制度是不可因為占海特那樣個別考生的不正常情況而有所改變的。因為這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安定。

正方李國:但是對方辯友,占海特事件已經告訴我們,異地高考不是一個小問題!現在北京上海的流動人口都超過了一半,異地高考問題很有可能還會造成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更大差距,如不適當放寬異地高考政策,正如對方辯友所說的,我們的社會穩(wěn)定還將面臨更大風險。

反方孫維婧:但統(tǒng)計指出,認為異地高考政策很快落實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現難度很大,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絕非教育部門就能單獨解決的事情,我們已經看到這也并沒有大的突破。

正方李沛靈:但異地高考政策已經實施!現在異地高考分步走的政策,有一定具體的時限,而且政策的實行也已經有所保障。在目前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下,異地高考政策如何實行,能走多遠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事情。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在這個良好的勢頭下努力建言獻策而不是去懷疑異地高考的正確性。

主持人王宏銳:雙方唇槍舌戰(zhàn)間都有獨到見解,但由于時間已到,最后請雙方總結陳詞。

正方易禹開:我方堅持認為開放異地高考是一個好政策,一個好開始。原因有下:權力如果不爭取就只是一張紙。受教育權是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我們應在能力所及范圍內去營造憲法賦予的公平社會,異地高考是重要的一步。所以當政府努力邁向這一步,我們應該認識到此政策必然有他所具備的必然性以及實效性。在資源分配不均已成現實的情況下,我們應盡量寬容地包容和接納,冷酷無情和擺出迎接的姿勢是兩個不同的態(tài)度,發(fā)達的地區(qū)應當有博大的胸懷,接受同有一個求學夢的外地考生。

第3篇:異地高考范文

編者按:2003年,國務院針對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提出了“兩為主”,即以流入地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允許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在流入地就讀。十年過去了,當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開始要考高中、考大學了,“異地高考”這個問題就成為一個客觀的、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2011年3月24日,20名學生家長向教育部學生司工作人員遞交了《學籍與戶籍分開,以居住地和學籍確定高考地的建議方案》。這些家長都是外地來京工作多年,孩子當中大部分在北京完成了小學、初中教育,馬上就要面臨高考。2011年10月,他們又向社會公開了民間版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并遞交教育部。這份方案提出,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的標準認定。具體措施是子女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在該地有3年以上連續(xù)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該地參加高考和錄取。對于北京、上海等情況較為特殊的區(qū)域,方案中也有明確設計: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有連續(xù)4年以上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之后,這些非京籍家長每個月到教育部辦提交公開信,希望能夠得到明確答復。同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家長志愿者自發(fā)組織,在地鐵口、廣場等公共場所進行社會宣傳,目前,已爭取到接近10萬人次的公眾簽名。民間版《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就是他們在調研、征求意見,組織專家學者、家長、媒體記者召開研討會的基礎上擬成的。

2011年8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后文中簡稱《意見》)。2012年9月7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會上表示,文件主要精神有三點:一是要積極解決。文件規(guī)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臺解決辦法。二是要有條件準入。家長、學生和城市都要符合條件。家長基本條件是,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穩(wěn)定的住所,有穩(wěn)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種保險,是這個地方的常住人口;學生本人條件是,有可能在這里學了小學、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來,可能高中三年都在這里,也可能高中一年在這里,因此各地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什么樣的學生跟本地生是一樣的;還有一個是城市條件,要考慮城市的發(fā)展需要和承載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各地根據流入地的具體狀況,制定具體的辦法,提出具體的條件。

那么,本次出臺的三個條件是否能夠滿足異地高考的訴求,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圍繞異地高考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本期《深度報道》特邀教育政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第4篇:異地高考范文

11月24日中國廣播網報道,今年是北京首次允許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京考高職,但非京籍考生參加高職招考申請,父母在北京連續(xù)繳納社會保險必須符合已滿6年,這把不少考生擋在門外。無獨有偶,廣東省教育廳前幾天公布的“異地高考”,在報考條件中,除了5大條件: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持有連續(xù)3年以上(含3年)的廣東居住證、在廣東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費累計3年以上、就業(yè)所在地市具有高中階段學校3年完整學籍。“異地高考”需要跨過如此多的門檻,才能得到報名資格,可謂是“壁壘森嚴”。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對異地高考表態(tài)說,“城市應當為穩(wěn)定就業(yè)者子女就學負責”, 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也指出,進一步做好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進城務工者的戶籍雖不在城市,但他們?yōu)檩斎氲卣鞒隽酥卮筘暙I,對于其子女的受教育,輸入地政府本來就應努力擔當。這是一種權責對等的契約道義,更是輸入地政府應該提供的一種精神福利和公民福利。不因為戶籍不同而剝奪、限制他們享受城市公共福利的機會,這才是基層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責任底線。

可看看北京、廣東的“異地高考”措施,仍有諸多不足,比如廣東的“隨遷子女在廣東參加中考”成為報名新門檻,在地級市“異地中考”的政策尚未出臺,異地高考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加上了一個“異地中考”,無疑增加了“異地高考”的推行難度。況且“在廣東連續(xù)6年”,承擔的房租及生活費用,就是一個不菲的數字,這是在幫助務工人員呢,還是在變相限制其子女的入學機會呢?如果這個“高門檻”堵住考生們的報名機會,異地高考就成為了事實上的“聾子的耳朵——配搭”, “異地高考”還怎么實施呢?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合法權益機會,也會受到“蒸發(fā)”。

異地高考本來就是為了讓進城務工人員分享公共福利,是為了滿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高考權益,所以,我們希望,“異地高考”方案在考慮均衡效應、穩(wěn)定效應的同時,更應該對外來工群體多一些關心和傾斜;考慮城市需要的同時,也應該在教育資源的均衡和“再分配”方面,多一些大膽探索,努力作為;考慮到“城市教育資源人滿為患”的同時,也應該適當降低門檻,進行必要的公共讓步,讓袁部長的要求:異地高考當“為穩(wěn)定就業(yè)者子女就學負責”,和教育部的要求:“堅持有利于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受教育權利和升學機會……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等擲地有聲的承諾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只有這樣“異地高考”才能得到不斷推進和完善。

第5篇:異地高考范文

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該如何尋找教育公平的平衡點?各地情況不一,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成為考驗改革政策制定者的一道艱難考題。

“試水”:京粵外地戶籍考生暫不就地報名

和眾多家長期待的政策不同,北京教育考試院出臺的政策規(guī)定,2013年高考報名須具有本市正式戶口。雖然異地高考方案并未出臺,但這已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暫不能參加北京高考。

按照國家關于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時間表,31個省區(qū)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臺異地高考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問題。

年底期限漸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現在不便透露”。一些進城務工人員在失望的同時仍未放棄期待,不過眼下“孩子究竟該在哪報考”,成為他們的最大困惑。

來京工作已11年的非京戶籍考生家長張先生說,孩子在通州一所示范性高中就讀,北京暫時不允許孩子報名,而老家的高考報名又已結束,這該怎么辦?

此前,黑龍江、安徽兩地的政策都打破了戶籍限制,設置了異地高考的基本門檻。如黑龍江規(guī)定“有合法職業(yè)和穩(wěn)定住所(含租賃)”,隨遷子女“連續(xù)就讀3年”,而安徽則只要求隨遷子女在該省有完整3年學籍。這讓人們對異地高考的改革寄予了更高期望。

但是,作為外來人口較多的京、滬、粵等地,推進異地高考的政策則顯得較為謹慎,這表明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超乎想象。

難題:現實與期待緣何存落差?

有關人士最新表示,異地高考的問題和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

由于外來人口眾多,一旦全面“開閘”異地高考,將會對當地的教育資源等系列問題形成巨大沖擊。因此,教育改革既要考慮改革力度,又要考慮群眾的可接受度,循序漸進,不停頓、不折騰、不倒退,避免大的波折。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從教育公平角度而言,考生不論戶籍在哪,都有在學習地參加高考和錄取的權利。但一旦打破戶籍限制,又將帶來“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加之涉及部分城市和地區(qū)的戶籍優(yōu)惠,改革阻力可見一斑。

對于京、滬、粵等壓力大的地區(qū)而言,當前最現實的難題是,在教育資源“一池水”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如何科學有序打通閘門,既減少不均衡的落差,又不引起無謂的波瀾。

改革的口子要開多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外來人口在基礎教育階段存量約47萬,廣東省則是339萬,口子開多大,接受數百、數千還是上萬名新考生,牽扯多方神經。

黑龍江省招考辦副主任車行全說,開放異地高考后,黑龍江僅僅迎來189名符合條件的考生報名,人數沒有想象的多,影響在可控范圍內。

一位東部某省教育廳責任人說,像北上廣外來人口多、高校資源富集的城市,壓力最大;對浙江、江蘇等東部地區(qū)而言,外來人口和壓力次之;像黑龍江、安徽等地屬于人口輸出省份,壓力最小,改革推進的力度也會快些,正因為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才導致目前改革推進力度不一。

教育資源的承載力有多強?北京市某區(qū)教委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北京城區(qū)教育承載力已經接近飽和,以往投入按照戶籍學生配置,而非按照激增的外來人口需求。“如把握不好尺度,幼兒園嚴重不足、小學入學高峰等問題難免加重,初高中階段連帶效應也將出現?!?/p>

改革推進的時間表如何確定?此前,江蘇、安徽等省份明確異地高考在2013年執(zhí)行,山東、江西表示異地高考方案2014年實施,這表明,異地高考的時間表不統(tǒng)一,“你改他不改,你早改我晚改”,影響改革的公平性和總體效果。

心聲:回原籍考試不公平

麗麗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和上學的孩子,就異地高考政策她說,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看似問題不大,但由于目前高考實行分省命題制,江蘇的教材和北京大相徑庭,這就意味著我這么多年辛辛苦苦在北京上學,回到江蘇還要重新適應,這個轉換的時間和精力對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如果我能在北京參加高考的話,以我現在的成績考進一本大學是完全不成問題的,但是如果現在回江蘇考試,很可能只能上一個三本學校甚至是??疲@多么不公平!只是因為戶籍制度,我之前的努力全白費了,甚至因為這樣的高考,我的人生可能就被毀了!

攻堅:教改就要“啃”硬骨頭

專家認為,推進異地高考是邁向教育公平的大勢所趨,必須迎難而上。

“改革遇到困難很正常,不能因此就退縮、拖延,而應該積極應對,找準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敝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學籍認定最長不應多于6年,要讓真正隨父母務工上學的考生得到資格認定,把利用金錢、權利能夠隨時拿到學籍人排除。同時鑒于今明兩年的特殊性,可考慮采取部分臨時措施,允許補報消除公眾顧慮。

針對異地高考可能引發(fā)新一輪高考移民的擔憂,首都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景斌表示,要從根本上認識高考移民和隨遷子女的本質區(qū)別,前者為參加高考而移民,后者的認定前提是隨遷,要求在當地高考。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為了防止為子女空掛學籍、偽造虛假工作證明等問題,應推行電子學籍,進行聯網核查、信息公開,并對各地招生計劃指標進行動態(tài)調整。

第6篇:異地高考范文

三十年前,能不能參加高考是個問題,三十年后在哪里參加高考成了問題。讓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肯定會影響本地孩子上大學的機會。本地人最理性的選擇就是盡可能抵制。10月18日,北京就有20余名家長,再次到北京市教委上訪,要約見教委主任姜沛民,明確反對隨遷子女在北京參加高考。類似的事情也在上海發(fā)生。這離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四部委解決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意見只有一個多月。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不斷的上訪將給地方政府產生很大壓力。

但是不管本地人如何反對,地方政府都要對隨遷子女異地高考作出回應和安排。就實際情況來看,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并不是各地普遍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人口流入比較集中,規(guī)模較大的北京、上海。所以,可以主要分析一下北京、上海的“雙城計”,看看可能會有什么結果?

一是十分有限的放開。眾所周知,北京、上海人口已經嚴重超載,異地高考的全面放開,一定會導致城市不堪重負,加之本地人的強烈反對,所以一定不會完全放開。如果再考慮到異地高考政策松動的政策效應,地方政府采取的態(tài)度將更為謹慎。本來兩地的高考與戶籍掛鉤,由于戶籍制度十分剛性,很多人不抱讓孩子異地高考的希望,早早就做好了回原籍高考的準備?,F在,政策開始松動了,有了具體的條件和標準,而且這種標準一定不會比加入戶籍的標準高。因為那樣的話,就沒有意義了。這樣,那些目前還沒有在北京、上海的外地有錢人,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能參加異地高考。幾年之后,將會有一大批這樣的家庭和孩子出現,兩地的人口和高考壓力將進一步增加。

二是馬太效應的出現。因為不會完全放開,就存在向哪些人放開的問題。進城務工人員本身也存在階層,有的是高學歷、高收入,也有占大多數的從事低端職業(yè)的底層進城務工人員。四部委文件允許各地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產業(yè)結構布局和城市資源承載能力等,確定異地高考的具體條件。對于要打造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以及金融中心的北京、上海來說,毫無疑問前者才符合城市定位,而后者并不符合??紤]到目前北京、上海已經聚集了數量龐大的高技術、高知識、高收入外來群體,可能開放的異地高考名額都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底層進城務工人員情況更不樂觀。

第7篇:異地高考范文

12月9日,時代周報記者趕赴西寧,就此采訪青海省考試管理中心。該中心新聞發(fā)言人稱,“異地高考”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他們從未說過“沒有戶口能在青海報名參加高考”。

青海省考試管理中心宣傳部負責人王正林同樣肯定了以上說法。被外界稱為“新的高考報名制度青海試水”的解讀,與實際情況有了很大出入。

“實際上沒什么用處”

同樣,2011年11月8日出臺的《青海省普通高考報名錄取條件補充規(guī)定(暫行)》到底有沒有緩解青海經商或者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也有待實踐證明。

2011年12月12日早晨,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第二節(jié)課之后是升旗儀式,10點半左右,高三年級的學生一窩蜂沖進了位于4樓的教師辦公室,給班主任交高考報名表以及各種證件。這一天是學校高考報名的最后一天。

高三(四)班班主任張雪蓮老師說,他們上周四接到高考報名的通知,本來只有三天時間,但是上周五因為學校舉行成人典禮耽擱了一天,而周末的兩天又因為和當地派出所沒有協(xié)調好,需要派出所蓋章的證明材料只能拖延到周一,比原計劃已經推遲了一天?!敖裉鞈摱家獔笸??!睆埨蠋熣f。

余肖的母親在小橋派出所排了很長時間隊才蓋上了章子?!耙?年為界限?!彼f戶籍在當地超過5年的就直接蓋章,沒達到5年的又有其他手續(xù)。

張海洋的母親心情很是忐忑。之前她拿著營業(yè)執(zhí)照來給張老師看過,營業(yè)執(zhí)照是5年前辦的,但是讓她悲痛的是,因為當時沒有太在意,孩子的戶口到了2008年1月才從老家河北轉過來?!俺踔?、高中都是在西寧上的?!?/p>

根據今年的政策,戶口遷到當地沒有達到5年的,只能報三本及高職學校?!斑@種學校沒什么意義。”她說畢業(yè)之后也沒什么工作可干。

她又去找了一趟學校負責高考報名的閻主任,閻主任告訴她,這種情況沒有別的辦法,報名必須按規(guī)定來。

“今年高考報名條件放松了?這個說法來自于哪里?我們怎么不知道?”閻說她收到了一份高考報名條件的補充說明,但是沒有說報名條件放松了。

張雪蓮老師對此也是很驚奇,她說只是在之前戶籍在當地5年以上又加了一個3-5年的規(guī)定,實際上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多的變化。她班上限報的學生還是有。甚至有一個班的學生知道這個政策后,今天沒有來上課?!按螂娫捔?,學生心情不好?!边@位老師很遺憾地說,她班上有3名學生被限報。

“三本及以下學校對學生家長沒有吸引力,實際上出來也沒什么用處?!币晃焕蠋煂π碌恼{整并不在意。

張海洋的母親說,孩子的英語學得不是很好,估計考重點學校希望不大,但是希望能上個二本,但是現在只能報考三本及以下學校,這讓她無法接受。這兩天她和愛人跟孩子談了,但是張海洋情緒激動,堅持要考,并且說考完了,任何一個學校都不去上,就看自己能考多少分。

外界的誤讀

12日早上,宣傳科科長王正林坐在青海省考試管理中心5樓停電的辦公室里整理資料。他給了記者從2000-2011年間的三份資料,他說從這幾份資料上,就能清楚看到青海省高考報名政策的逐漸完善過程,并且希望向外界傳遞真實的信息,而不是像之前一樣被誤讀。

青海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廳以及青海省公安廳文件(青教招2000年007號)《關于修訂關于普通大中專學校招生中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的通知》中提到:之前的規(guī)定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需要,需要進行修訂和調整。

其中部分內容為:凡在青海省工作并有青海省常住戶口的干部、職工(或夫妻一方),其子女可以報考省內外普通大中專學校;因工作需要被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聘請,戶口已遷居青海省的干部、職工和科技人員,其子女可以報考省內外普通大中專院校;凡戶口在青海省并從事工商經營注冊滿5年或者5年以上的個體勞動者,其子女高中階段在青就讀的,可以報考省內外普通大中專學校,否則,不予報考……

當時規(guī)定需要考生出具戶口、考生和家長的身份證、家長在青海工作年限證明以及相關證明材料。

隨后,因為青海省高考錄取分數線較大部分省份底,有部分在外地上學的學生到青海參加考試。被媒體稱為“高考投機”行為,對當地生源帶來了“不公平”。

在輿論壓力和當地人士的反響強烈之后,2006年,青海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和青海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執(zhí)行青教招委字2000年007號文的補充通知》,其中解釋:根據我省近幾年普校招生中考生資格審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為了徹底封堵“高考移民”,切實保護我省考生的切身利益。經省招委、省教育廳研究,進行補充說明和適當調整。

在2000年的基礎上,對其中的三條進行了調整。

因工作需要被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聘請,戶口已遷居青海省的干部、職工和科技人員,其子女戶口也遷入青海省的可以報考省內外普通大中專院校?!皥竺麜r須出具上一級主管人事部門的聘書和證明”,調整為“報名時必須提供青海省人事廳頒發(fā)的聘書原件及復印件”。

凡是從外省到青海省從事工商經營、個體私營者的子女在青海省報考省內外普通大中專院校,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其父母雙方或一方及考生本人戶口一并遷入青海省滿五周年。二是工商經營注冊滿五周年。三是考生在青海省就讀高中滿三年并從高中一年級起參加青海省高中會考,否則,不予報考。這就是至今還產生重大影響的條例,簡稱“兩五一三”。實際上這一更加細致化的要求雖然對“高考移民”有所節(jié)制,但是增加了這一范圍內學生的報名限制條件。

而對2000年文件中的第七條“凡戶口遷入我省無直系親屬的青年,高中階段必須在青就讀滿三年,可報考省內普通大中專學?!币粭l,停止執(zhí)行。

高考限制依舊

除了個別“高考移民”在近幾年的高考中還被不時爆出之外,又有了新的狀況。“有些青海籍的學生在外地就學,考試回到青海?!币晃徊辉竿嘎缎彰慕逃耸窟@樣說。對此,一些關系到切身利益的家長極為不滿,認為這種故意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2011年11月8日,青海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青海省普通高考報名錄取條件補充規(guī)定(暫行)》,稱這是青海省普通高校招生主動適應全省戶籍制度改革工作的配套政策,也是對之前的兩份文件的報考條件的補充。

目前,國內各省市自治區(qū)高考報名時,大多要求考生具有5年以上的本省戶籍。新的《補充規(guī)定》的松動主要表現在對不符合之前兩個規(guī)定報考條件的學生,有了報考的機會,但是同樣存在很大限制。一是考生及家長在高考報名前已在青落戶;二是學籍在高考報名前已轉入青海省;三是其原籍省(市、區(qū))高考科目與青海省高考科目一致。如不一致則由省招辦按照青海省高考分值進行折算。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另外,要采用其原戶籍遷出省(市、區(qū))各批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參與青海省內相應批次院校的錄取(占用省內院校在省外的招生計劃、單列計劃):考生原籍同批次錄取分數線低于青海省的,則按青海省錄取分數線執(zhí)行。

青海省考試管理中心認為此規(guī)定充分考慮了省內干部群眾子女與省外落戶考生的利益平衡。對不符合“兩五一三”條件的省外在青落戶考生在青海省內院校參與錄取所占用的招生計劃,省教育廳將通過調整省屬高校在省外投放的招生計劃比例予以解決,因為,不會對本省考生利益造成任何影響。

第8篇:異地高考范文

一、報名條件及要求

戶籍未遷入我省,但在我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含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職業(yè)高級中學、技工學校)就讀的應屆畢業(yè)生,可以報名參加高職(專科)分類招生考試。

二、報名辦法

第9篇:異地高考范文

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為河南高校的校長書記作了一場報告。杜玉波在報告中說,最近,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要參加升學考試的意見國務院已同意,將適時。他透露,這個意見肯定會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產業(yè)布局、城市資源承載能力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流入地連續(xù)就學的年限來確定具體方案。(7月7日《河南商報》)

這應該是自今年3月份山東率先宣布“從2014年起,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所就學的高中段學校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并與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之后,教育部首次正式回應備受公眾關注的“異地高考何時在全國實現”問題。令人欣慰的是,這個日子應該并不遙遠了。高考報名本來就應該與戶籍脫鉤,只要不是鉆空子的臨時性“高考移民”,考生在全國范圍內自由參加高考的基本權利,應該得到保障,我們不能為了讓一部分人高考更容易,就關上大門將另一部分人排斥在外。

實事求是地說,異地高考并不能解決全部的高考公平問題,它的主要訴求甚至根本不在高考公平,而是主要為了滿足人口頻繁流動實際下的客觀需要。非戶籍學童從小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求學接受義務教育,其中很多都是生于斯長于斯,若在國境之外都能獲得他國國籍了,在國境之內卻無法獲得本地戶籍,并因此不能繼續(xù)在本地高中求學,而只能回老家參加高考,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它不僅在一個側面坐實了的確存在所謂“高考洼地”,而且嚴重侵犯了非戶籍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山東率先為異地高考打開了一道口子,示范效應明顯,同時也有效形成了“倒逼”作用,加快了教育部異地高考問題的決策進程;但是,也因其并非北京那樣的“高考洼地”,戶籍考生本就不存在任何“超國民待遇”,因此并不具有異地高考問題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某種意義上,公眾對于教育部此番異地高考意見獲國務院同意,關注的重心根本不在于像山東一樣競爭本就異常激烈的地方會怎樣,而是像北京一樣教育資源既全國最好錄取分數又全國偏低的地方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