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小年的來歷與傳說范文

小年的來歷與傳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年的來歷與傳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年的來歷與傳說

第1篇:小年的來歷與傳說范文

文/樊國忠

這個食品的名稱是個既形象又生動的比喻。實際上它是窮人家處理剩飯剩面條兒的一種方法。在城鎮(zhèn)中,有專門從大飯店買剩菜、剩飯(折籮)的。買回來后,將菜肴揀好些的、整齊些的,上蒸籠加熱后再出賣給窮人。余下的米飯和面條兒則不用分開,也不易細分,就飯面一起熱后給人吃,外號就叫“刀里加鞭”――米飯為百食之首,猶如刀為百兵武器之首一樣;面條也像武器中的鞭一樣,有長有短,故此給此種食物起了這個雅號。過去在北京前門外抄手胡同,有張老頭夫婦就專營此業(yè)。前三門大飯莊沒有不認識張老頭的,他就常吃此食物。筆者幼年時,見此情景就問他這叫什么,張老樂著說:“這種吃法,有個雅號叫‘刀里加鞭’。你不信,回家問你家老人就知道了。因為你們家在辦事后或年節(jié)請客后,也常用此法來打掃剩面剩飯……”幾年后,我大哥娶大嫂,因在海淀飯莊和鄉(xiāng)村家中兩個地方辦酒席,剩下不少的菜飯,且又辦的是面條席(炒菜面)。事后,我們也吃起了“刀里加鞭”!我一邊吃,一邊說出這個名兒來,大伯父還笑著說我小小年紀,知識很淵博呢!其實,這不失為是一種勤儉節(jié)約、杜絕鋪張浪費的好辦法呢!

流傳百年的經(jīng)典小吃――擔擔面

文/海濤

小吃風味

面條細薄,沒有湯,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麻辣,色鮮紅。

來歷傳說

擔擔面是四川乃至全國聞名的面食之一,頗具四川風味。擔擔面最初是四川自貢市一個叫陳包包的小販挑著擔子吆喝著叫賣的一種面食,始立于1841年。其名字也是因為其老板挑著擔子沿街叫賣才得來的。

擔擔面向來是葷素具備,不僅有面條,還有“抄手”,也就是餛飩。

標準的擔擔面扁擔,是用硬木制成的,扁擔的一頭是“操作臺”兼“貯藏室”,里邊盛著面條、餛飩皮、肉餡、蔬菜及各種調(diào)料;另一頭是“灶間”,有小風箱,可以現(xiàn)場煮面。

川味面食中,比較有名的“素面”、“素椒雜醬面”、“清湯雜醬面”、“紅湯面”、“酸辣面”、“清紅湯抄手”,這些東西都可以在這一副小小的面擔上做出來。

現(xiàn)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差不多都改為店鋪經(jīng)營,而不用挑著面擔賣了,但是其味道卻沒有改變,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特色,尤其是成都擔擔面,特色最濃。

制作工藝

作為一種四川地區(qū)的大眾面食,擔擔面非常受人歡迎。

原料:面粉、豆油、味精、紅油辣椒、雞蛋、豬油、豌豆尖、高湯、醋、蔥花、芽菜、豆粉、豬肉。

第一步,先把雞蛋與水調(diào)和好,然后用它和面。面團和好后用手工搟成韭菜葉一樣細的面條。其中豆粉是用來做搟面時的撒粉用的。

第二步,豆油、醋、味精、紅油辣椒、高湯、蔥花、芽菜末分別放入碗中。

第2篇:小年的來歷與傳說范文

老北京愛說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nèi)就有熬制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tǒng),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jié)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舍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nóng)歷二十三,傳說灶王爺?shù)诙炀鸵咸熳嗝饔竦廴碎g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著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shù)目冢┑龋杉议L主祭上香行禮,而后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說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后,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說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xiàn)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jié)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區(qū)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承德一帶的春節(jié)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lián),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jié)結(jié)束。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也稱元宵節(jié),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業(yè)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yè),春節(jié)至此結(jié)束。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nóng)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cè)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fā)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边@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疤鹑骸焙?,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fā)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jù)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jié)奏加快,閩南鄉(xiāng)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nóng)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除夕貼春聯(lián)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lián)。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并令對聯(lián)所用紙箋必須朱砂染色,名為“萬年紅”?!凹t”、“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為漢地大年貼春聯(lián)風俗之始。貼春聯(lián)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lián),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lián)并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后貼橫批。另外,中秋節(jié)吃月餅也緣于朱元璋的提倡。據(jù)說徐達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群臣的節(jié)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腌咸菜為基礎,配以胡蘿卜、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干、千張、面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jié)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jié)或上元節(jié)。南京燈節(jié)前后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jié)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后來集中掛燈區(qū)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jié)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jié)期間的食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jié)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里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jié)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jié)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nèi)繁華的街道,游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征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湘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游藝娛樂方面,百藝競獻,異彩紛呈。如舞龍燈,耍獅子,贊土地,舞春牛,送財神,打花鼓……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初一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后,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畢,于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nóng)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凡是接了請?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春節(jié)是中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節(jié)日習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別具特色。春節(jié)期間,湘潭人喜歡以海南檳榔敬客,甚至年節(jié)唱大戲,對演唱出眾的演員,也以檳榔作為獎賞。清人有《潭州竹枝詞》道:風流妙劇話情長,艷姿嬌容雅擅揚,一串珠喉歌宛轉(zhuǎn),有人臺下擲檳榔。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yè)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F(xiàn)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jié)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qū)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扎起花架,四鄉(xiāng)花農(nóng)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涌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nèi)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jié)期間到廣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jié)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后,家家都要在屋內(nèi)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凈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后,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xù)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shù)一數(shù)二。

孔府年節(jié)有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熬粥時安排很多人,燒火戶這天專來燒火。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給當差喝的,一種是內(nèi)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qū)ο蟮牟煌袅细鳟?。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nèi)到處燃燈、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寫長命百歲。每人都備一個景泰藍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來年吉祥。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時用雄黃酒為孩子抹前額,在幼年衍圣公的額上寫一個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樓院子里,桌上搭桌,疊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樣疊桌設供,供的月餅是孔府自制月餅。兩個節(jié)日疊桌設供,傳說是供品擺得高,離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織女看得見,就會下來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jié),燈節(jié)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轉(zhuǎn)九曲黃河陣。晉北一帶轉(zhuǎn)九曲的活動更盛。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會期一般為3至5天,白天唱戲,晚上轉(zhuǎn)九曲。九曲,即用木桿或玉米桿扎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shù)刂v究摸摸老桿,祛病延年。木桿上端置有圓形木質(zhì)燈托,燈數(shù)一般為 365盞(閏年另加 30盞),象征一年365天。燈場中心,栽一根高達7~10米的老桿,上面掛有大燈籠,燈場外面有許多用塊炭壘砌成的圓錐形的旺火。吉時一到,鳴炮三聲,這時場內(nèi)燈光齊亮,場外的旺火沖天。秧歌隊披紅著綠,載歌載舞;各種社火隊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進陣。人們自由自在地轉(zhuǎn)悠倘樣,一派熱鬧景象。當活動進入,老桿上的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會場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關于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山西各地有著不同的解釋。而這諸多的解釋,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民眾心理的積淀,它們共同賦予這一悠久的民俗活動以更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nóng)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征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nóng)村元宵節(jié)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tǒng)一,十分壯觀。灣里區(qū)太平鄉(xiāng)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流傳于哈爾濱的漢民族。元宵節(jié)這天,家家用面團做成各種形狀燈,不同顏色的燈,還有玻璃燈、冰燈,做好后,先送到祖宗靈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賜福;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等處,以求五谷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然后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后由家長把燈送到祖墳上,為祖宗靈魂上天照好路。

第3篇:小年的來歷與傳說范文

關鍵詞:真“仁義”;假“仁義”;“仁義”之根;偽善之果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4-0081-02

80年代中期,有不少作家創(chuàng)作了有關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看法的作品。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王安憶講述了有關仁義的故事,她的中篇小說《小鮑莊》于1985年問世,這是王安憶小說由單純走向豐厚的標志性作品。

《小鮑莊》借對淮北一個虛化了時代特征的小村莊的描述,來表達作家對儒家文化的“仁義”精神與對這一精神崩潰的理解,對“仁義”進行了多角度的透視。小說采用了共時態(tài)的敘述結(jié)構,在一個大的洪水故事里,又講述了幾個并列的小故事,也展現(xiàn)了幾組人物關系:撈渣與鮑五爺之間既玄妙又感人的關系,小翠與文化子,建設子之間的愛情糾葛關系,拾來與大姑,二嬸之間的異態(tài)關系,鮑秉德和他的瘋妻子以及后來的麻臉婆之間的反態(tài)關系。還有一個莊里的“文瘋子”鮑仁文的故事。

小說中的核心人物撈渣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撈渣滿地亂爬了。小臉兒黃巴巴的,一根頭毛也沒有,小鬼似的。就是笑起來的模樣好,眼睛彎彎的,小嘴彎彎的,親熱人,恬靜人。大人們說他看上去“仁義”。這是小說中第一次對撈渣的正面描寫。“作為一個兒童,撈渣善良的天性在這個”仁義之鄉(xiāng)“里得到了最充分的發(fā)揮” ,他似乎生來就是行善的。

作者認為,小鮑莊的“仁義”和撈渣的“仁義”并不是同一種“仁義”。撈渣的“仁義”是出自于一種天性和一種本能,他所做的“仁義”之事,皆是本性使然。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不忍心,不忍心看見別人孤獨,不忍心看見別人哭,甚至對小小的蟲子也有不忍之心。撈渣的“仁義”是真正的仁義,他不求回報,不要求別人今后要施恩于他,甚至他還不懂這些。撈渣的善行善心只是一種生來就有的本能,是純真的人的童年的完美體現(xiàn)。這一點和小鮑莊的“仁義”是有所不同的。

再看小鮑莊的“仁義”。鮑五爺死了孫子社會子,村里的人都來安慰他,保證以后供養(yǎng)他;鮑秉德家里的瘋了,鮑秉德沒有遺棄她,認為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不能不仁不義。同樣是在這個村莊中,人們也會做出不仁義的事情。縱觀全書,還是反面的“仁義”要多一些,它們更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在這里只說兩個例子。撈渣的娘收養(yǎng)小翠子,看上去是仁義之舉,但她有著自己的盤算,讓小翠子成為自己家的童養(yǎng)媳,將來是要她和建設子圓房過日子的。撈渣娘擔心小翠子不會乖乖地和建設子過,一想到這里,“難免覺得自己要吃虧”,她就拼命地使喚小翠子,以至于小翠子越來越嚴肅,笑模樣都少了。撈渣娘的“仁義”是出于私心之舉,“仁義”到最后剩下的只是自私與對小翠子的刻薄。鮑秉德家里的因為生下了幾個死胎,“暗地里就有人說怪話:興許是做姑娘時不規(guī)矩來著”,鮑秉德家里的沒有反抗的資格,她無法證明自己在做姑娘時是否規(guī)矩,更沒有反抗的能力,最終瘋掉,“換取”到了莊里人的同情。死掉之后,她才能夠脫離這怪話的羞辱。“為了維護仁義,可以傳播莫須有的流言蜚語,同樣為了仁義,又可以自行終止這種傳播” 。

“兒童時代的”仁義“之根――真”仁義“結(jié)出了偽善之果――假”仁義“,但還保存著”仁義“的外殼――成熟到僵死的儒家之禮。” 很顯然,撈渣的“仁義”是真“仁義”,是“仁義”之根,而小鮑莊的反面的“仁義”則是假“仁義”,是偽善之果。即使這種禮是違反人的天性的,但是它作為小鮑莊的“最高準則”,不允許有人叛逆它。在小說中,作者沒有全盤否定“仁義”,她肯定贊揚的是撈渣的真“仁義”,這種“仁義”象征著儒家文化中尊老,敬兄,愛友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含蓄地否定和批判了小鮑莊的反面“仁義”,這種“仁義”象征著儒家文化中封建落后的思想。也正是這些反面的“仁義”,或者說是愚昧的“仁義”長期統(tǒng)治著小鮑莊,就有了鮑彥山們的麻木冷漠,鮑彥山不停重復著“就那樣”,而當二嬸與外村的拾來相好后,鮑彥山卻帶領一大幫人去守住小鮑莊的“仁義”,痛打了一頓拾來和二嬸,認為二嬸是“不要臉的娘們”。而偏偏是鮑彥山們代表的“仁義”有絕對的發(fā)言權,以致小鮑莊永遠被圍在鮑山中,寸步難行。從這一點來看,也是一種民族生存的悲劇。

最終,真正的“仁義”化身――撈渣死了,在一次洪水中,他“是為了鮑五爺死的”。這更能體現(xiàn)出撈渣是真正的“仁義”之人,在生與死面前,小小年紀的他還是出于不忍心想將生的希望留給了鮑五爺。小說中這樣描寫到一老一少的遺容:“那老的展眼舒展開了,打社會子死,莊上人沒再見過他這么舒眉展眼的模樣。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靜,比活著時臉上還多了點紅暈”。作者不無用意地平添了一筆神秘主義的絢爛色彩,給人物加上了一層朦朧的詩意的光輝。隨著撈渣的死和他成為“少年英雄”,小鮑莊的人也因為“少年英雄”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鮑仁文寫出了報告文學,圓了作家夢;鮑彥山家蓋了新房,建設子在農(nóng)機廠上了班,“現(xiàn)在輪到他挑人家了”,最終娶了媳婦;小翠子和文化子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相愛,不必偷偷摸摸地在夜里約會了;甚至拾來也因為打撈上來撈渣的尸體而不再受到別人的歧視,“莊上人都要敬著拾來三分了”。

說到這里,應該有必要談一下小鮑莊的源起和傳說,與現(xiàn)實之中的對應關系了。作者在設計小說的開始就頗具匠心:七天七夜的雨引來了洪水,洪水淹沒了世界,人類就在這洪荒世界中與長蟲一起出現(xiàn)了。小鮑莊的來歷,看上去有點荒誕不經(jīng),似乎是作家漫不經(jīng)心地虛構了一個人為世界的起源:一個官兒因治無效,帶了妻子兒女到鮑家壩的最洼處安家落戶,以贖前罪,從此這里便開始繁衍人口,成為一個莊子。然而有了這個引子,“小鮑莊所遭受的一切災難都獲得了一種象征性的歷史感:生活仿佛贖罪”。 贖罪的主人公就是撈渣。如果說小鮑莊的祖先因為治水不利給子孫帶來了還不清的災難,那么撈渣卻因被洪水奪去生命而贖還了小鮑莊所有的災難。隨著他的死和他成為“少年英雄”,小鮑莊村民所面臨的困境也正如上文所述相繼消除了。

小說對撈渣死后的狀況描寫是一場把撈渣偶像化的滑稽鬧劇?!鞍凑债?shù)氐恼涡枰⑿麄骺趶胶土晳T技法,撈渣在經(jīng)過一番修剪、整理、改造之后,被拔高為時代的小英雄和精神文明的典范?!?如果鮑仁文并沒有寫這份有關撈渣的報告文學或是說寫了但是并沒有得到重視,那么政府不會把撈渣認定為“少年英雄”,那么鮑仁文還是無法圓夢,鮑彥山一家還是住著黑洞洞的房屋,建設子還是不能順利地脫離光棍的行列,小翠子和文化子還是要等。

在小說的結(jié)尾,小鮑莊的人交了好運。但是假“仁義”仍然存在,仍然統(tǒng)治著人們的思想,而真“仁義”早已變成“永垂不朽”這幾個字,撈渣為小鮑莊這幅略帶陳腐氣息的社會圖畫帶來的一團亮色和暖色也消失了。

參考文獻:

[1]呂 芳;“心理劇本”中善與惡的研究-論王安憶近作對人性豐富內(nèi)涵的探索,《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第2期。

[2]暢廣元:《心理談》,《當代作家評論》1986年 1 期。

[3]李彥文 :“仁義”之根與偽善之果,《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04.9。

[4]張艷芝 :民族的生存悲劇-讀王安憶的《小鮑莊》,《文學研究》05.12。

[5]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

[6]周海波、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xiàn)代女性文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